天天看點

河南有一400年興盛不衰的家族,祖孫12代都是富豪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為的就是讓自己出人頭地,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雖說每個人的出身不同,但想要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掌握自己的命運,一切都源于自己的選擇。整天好吃懶做、不把心思花在正常事情上的人是沒有辦法實作人生價值的,而對于那些成功的人來說,他們曾曆經了千辛萬苦,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讓自己走上了成功的道路。無論怎樣,我們都要腳踏實地,憑借自己努力走出屬于自己的路。

自古有句俗語,叫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這也成為了富豪家族對于後代能否将家業傳承下去的調侃,可自明朝起就有這樣一個家族,在長達四百年的時間裡一直長盛不衰,子孫後代個個都是有錢人,直到今天在當地都是名門望族。這個大家族就是河南鞏義市康氏家族,數百年來他們守住了先輩打下來的産業,并未像别的大家族一樣在曆史的長河中消失。讓人歎服的不僅是這個家族的曆史悠長,而是他們家族12代個個都成為了富豪,這可不是僅靠祖輩對于财富的積累才能做到的,而是他們個個都掌握了财富的密碼。

河南這一家族400年興盛不衰

例如山西富商的李家大院,這個家族也有着屬于自己的莊園。不過今天我所說的是康百萬莊園,不知大家是否有過了解。這個家族的莊園可謂是三大莊園的老大,面積有山西喬家大院的15倍,現在對外開放,整個大院氣勢恢宏,布局考究,讓人不得不歎服這個家族的強大。康氏家族,在本地人看來他們都習慣叫“康百萬”這個名字,康百萬也并非具體指家族的某一個人,隻是他們對于這個家族的總稱,這個名字還和慈禧太後有關,原是慈禧太後的一句玩笑話,後來這個名字就成了當地人對于這個家族的總稱。

公元1900年5月8日,八國聯軍5萬人一路打到了北京城,這些侵華軍隊在京城内燒殺搶掠。慈禧作為大清帝國的太後隻能趕緊逃命,這一行上千人的隊伍因為所帶的幹糧不多所到之地因為清政府的積弱百姓也無餘糧。康氏家族的祖輩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在慈禧山窮水盡之時向慈禧進獻,又是給吃的又是給錢,總共達到了200萬兩白銀。慈禧就打趣說這麼個窮地方還有這等的百萬富商,這才有了“康百萬”這個名字。

康氏家族的興盛和成功有很多原因,剛開始康家的祖輩也是種地的農民,後來便開始經營店鋪,因為經營理念的獨到讓康氏家族把生意越做越大,并将這份産業一代一代的傳承了下來。在傳到第六代時,當家人康紹敬依靠自己的智慧不僅位居官場,這賺錢的生意更是做到了其他的行業。康紹敬當時任明朝地方交通及官鹽稅務的職位,這可是個肥差,自然他也想将自己的生意轉到鹽業上賺更多的錢。

祖孫12代都是富豪

是以康家真正開始賺大錢的時候是從販鹽開始的,就這樣一直到了清朝,民間一個叫白蓮教的組織密謀造反。康家利用這一機會成功拿到了全國棉花、布皮的供應權,康家至此開始真正成為了聲望極高的大家族。這有錢了當然就得想着怎麼花了,中國人都喜歡自己住的的地方有多氣派有多氣派,是以就修建了一座相當大的莊園。這個莊園從山腰開始一直延伸到山頂,總共的占地面積達到了240畝,大大小小的院子就有33個,房間1300多間,那規模是相當的龐大複雜,氣勢磅礴。

明清兩代最成功的三大家族 ,康家、沈萬三的沈家、以及阮子蘭家族,這三家成為了别的家族望其項背的存在。康氏家族自康紹敬發家到現在的康庭蘭,長達四百年的時間整整十二代的傳承強盛的原因和康家的家庭教育不無關系。康家有這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這可以用對聯來表達,對聯紅的兩句話的意思表達的是,如果想要不負先祖,家族的興盛就必須讓孩子讀書明理,如果想要後代享福,就不能鋪張浪費要學會勤儉節約的道理。

至今仍然存在

他們不管是教育後代還是經商處事,都講究做事要留有餘地,雖然生意人賺錢為本,可是不趕盡殺絕,自己吃肉别人也得想,湯喝,這才是康家的生意經不能太過貪心。民國23年,康家由于國家常年戰亂生意也是一落千丈,幾百年來的輝煌終于不複從前。第十八代子孫康子昭自殺,雖然康家輝煌不在,可他們家族的故事一直都是民間人們的談資。随着康氏家族的衰敗,康家後人也不思進取,随着之後人口的增加,他們在各方面都耗費了巨大的财力,結局令人唏噓。

康家莊園因為種種原因現存的隻有240餘畝,康家便把這祖宅捐給了國家,成為了我國文物保護機關及4A級旅遊景區。像他們這樣政商兩界都參與的大家族雖然消失在了曆史中,可他們的教育經營理念十分值得我們學習,也能讓我們從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更有利于我們今後的發展。

其實無論是做什麼,都要跟随時代的步伐,隻有不斷創新才能夠發展的更加長久。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為了生活而不斷努力,但對于那些生長在優渥環境中的人來說,他們雖說不愁吃穿,生活條件很好,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己有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