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經天審黃克功案。華東政法供圖
中新網上海5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雷經天是中國共産黨法治建設的創始人之一、法學教育的開拓者。他審斷的“黃克功案”更成為經典案例。
記者22日獲悉,由華東政法大學聯合上海戲劇學院創排的原創大型話劇《雷經天》在上海美琪大戲院21日晚間成功首演。該劇講述了中國共産黨人和普通群眾訂立新的契約:一個人人平等的契約,改變群眾觀念和看法的故事。
雷經天,原名榮璞,号經天,曾任陝甘甯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1956年起,雷經天先後任華東政法學院院長、黨委第一書記、黨委書記,上海法學會首任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等職。
話劇講述了中國共産黨人和普通群眾訂立新的契約。華東政法供圖
1937年10月,延安發生了黃克功因逼婚而槍殺女青年案件。黃克功由革命功臣淪為殺人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讨論,決定将黃克功處以死刑。這件事被稱為“黃克功事件”。
該劇以雷經天審斷“黃克功案”的經曆為主要情節線索,通過華政“中國法制史”課堂中現代的眼光回溯、剖析這段曆史,展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産黨人一段重要的法制建設曆史,展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革命法治傳統和“紀嚴于法”的紅色法治精神。讓觀衆真切感受到中國共産黨的法治初心。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全程參與了《雷經天》的創排。他接受采訪時表示,整個過程對他而言是一個接受教育和洗禮的過程。雷經天主審黃克功案,樹立了一個好的法律榜樣,必須傳承弘揚好共産黨人的法治初心和優良的法治傳統。重溫延安時期的法治精神,他指出,中國共産黨人的法治實踐是紮根中國大地的。延安時期形成了獨有的法治傳統,這是從中國自己的土地裡生長出來的。
黃克功逼婚女學生。華東政法供圖
郭為祿表示,中國共産黨人法治初心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其價值立場是“把屁股在老百姓這一面,坐的端端的”。同時,延安時期的司法實踐堅持推進“民主化和群衆化”,強調“一刻也不離開群衆”,極大發揮了法治的教育功能。
他認為《雷經天》表達了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強調黨員“不能不執行更加嚴格的紀律”“共産黨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
據了解,《雷經天》由多位法制史學戲劇領域專家傾心指導,近百名華東政法大學師生傾力參與。舞台完美再現了延安黃土高原風貌和陝甘甯高等邊區法院舊貌,生動塑造了華政師生、雷經天及革命青年、延安百姓三組群像。今天的師生與雷經天穿越時空的對話,帶領觀衆人回眸光輝曆史,抒寫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史的精神核心,曆史質感沉厚,令人贊歎,引人深思。
“話劇《雷經天》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共産黨法官形象。他在情理法中糾結,戰友間的情,老百姓的理,不确定的法,逼得他走投無路。心中的信仰,胸懷的人民,讓他從泥土裡找到法。這是艱難的決定,這是偉大的判決。這是我們共産黨人的底色,今天看來依然熠熠生輝,震撼心靈。”觀看了首演的上海市高院宣傳處處長李則立22日接受采訪時說。
演出中,雷經天的沉穩睿智、抗日英雄黃克功的爽朗自負、劉茜的活潑率真等被演員們演繹得栩栩如生,淋漓盡緻,赢得掌聲陣陣。
包括上海市政法系統、教育系統,相關市委辦局,科研高教機關,中華全國律師協會等機關主要負責人和從業人員觀看了首演。他們重溫雷經天的革命曆程和曆史貢獻,向曆史尋經驗、求規律、探未來,汲取蘊藏的政治營養和法治思想。
華東政法大學方面22日透露,《雷經天》由制作人石春軒子、編劇劉思和導演汪起正等一批“80後”優秀青年編導團隊,聯袂舞台美術設計胡佐、服裝造型總設計徐家華等中國一線戲劇藝術家合力打造。雷經天等前輩深入“田間地頭”,巧妙為普通農民化解沖突糾紛,藝術地解決家庭糾紛,讓法的教育功能充滿了人文關懷。演員們的表演讓觀衆在忍俊不禁間,引發深思。
“所有的人物都活起來了!在情緒極其強烈的對話和表演中,我對‘法律’本身的思考超過了在課堂上文字。法律人‘深入田間地頭’,才不會讓我們丢掉捍衛法律的良心。”大學生楊春蕾接受采訪時很是感慨。
“春水,已在冰封的河底湧動。第一次,把人民放在正義的天平。曾最艱難的決定,也是純淨的初心。把公平交給人民的一刻,未來就有了風景。”首演中,原創主題曲《天平》回蕩在劇院,歌詞内涵深邃純淨,旋律深情優美,法律人投身法治建設的純樸初心得到藝術地呈現,抒發了共産黨人以人民為中心、追求公平正義的真摯情感,并向所有奮戰在法治建設道路上的法律人緻敬。
22日,華東政法大學舉行“人民司法理論研讨會”和“從延安到上海,從講台到舞台”話劇《雷經天》研讨會,學術界和文藝評論界知名專家圍繞人民司法制度發展曆程和法律類文藝作品創作展開深入研讨,延展和深化《雷經天》内涵及其蘊含傳承的延安精神。(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