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趣味》月刊8月号發表題為《在深淵邊緣》的文章,展望了2061年的世界什麼樣。作者為亞曆克斯·費爾南德斯·穆埃薩。文章摘編如下:
科學界長期以來一直在警告我們,如果我們不改變對待自然的方式,其後果在未來幾十年将是災難性的。據聯合國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計,如果考慮到各國溫室氣體排放目前的趨勢,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将上升1.4攝氏度至3攝氏度。
如果從現在到2061年我們什麼都不做,西班牙會發生什麼?“我們将擁有一個更溫暖、更不舒适且更極端的氣候。天氣的急劇變化和異常天氣的出現将更加頻繁。經濟影響可能使我國的年GDP損失1.5%。”阿利坎特大學氣候學實驗室主任、西班牙地理協會主席豪爾赫·奧爾西納預言。
在全球層面,生物多樣性也向我們展示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我們将在40年後遭遇多麼糟糕的情況。事實是,我們依靠生物多樣性來為日常生活出産食物、藥品、材料和各種優質自然資源。在已知現存的800萬種動植物物種中,有100萬種處在滅絕的危險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緊急和果斷”的措施,它們可能會在幾十年内消失。
空氣污染是另一個名額,它表明我們破壞自己所置身的自然環境,就是在損害我們的健康和經濟。根據《室外空氣污染的經濟後果》報告,除非采取必要的行動,否則到2060年,室外污染每年可能導緻600萬至900萬人過早死亡,并将造成全球GDP的1%的損失,相當于每年約2.6萬億美元。
盡管局面如此,但仍有理由抱持希望。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現在采取必要的措施,還有時間扭轉這種局面。
聯合國提出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實作人類可持續發展。這些目标于2015年獲得聯合國193個成員國的準許,它們緻力于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消除貧困、不平等,改善健康和環境保護。
當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一緻對環境問題采取行動時,結果是顯而易見的。一個例子是臭氧層空洞,這個問題是在上世紀80年代發現的,由氯氟烴的大量使用造成。臭氧層的缺失意味着這種輻射更容易抵達地球,并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各種負面影響,例如對生态系統的破壞,或癌症增加及免疫反應減少。是以,國際社會準許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該議定書自1989年起禁止消費和制造氯氟烴。在其幫助下,聯合國多年來一直報告,臭氧層正在恢複,并回到1980年之前的水準。
除了堅持對最嚴重的環境問題采取措施外,西班牙環境科學研究會負責人何塞·路易斯·洛佩斯認為,為了確定我們的未來,還必須建立要求更嚴、更有效的監督機制,以確定立法、國際條約和承諾得到遵守。在所有政策和所有人口階層,特别是年輕人群中增加環境教育是另一個關鍵。
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更加緻力于發展科學和技術。“要取得能保證人類和地球可持續性的進步,我們必須保證更可持續、更可再利用、更可回收和更高效的流程、服務、材料和産品;更好地利用水等資源;并将循環經濟原則應用于所有行業,因為一次性模式在未來沒有立足之地。”這位專家總結說。
說到底,這些措施正在實施。但許多人批評,如果我們想避免未來幾十年氣候和環境危機的最壞情況,那麼采取措施的速度和決心還不夠。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