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山上的“來客”:革命烈士後代尋訪黃樵松起義接洽地舊址側記

東山上的“來客”:革命烈士後代尋訪黃樵松起義接洽地舊址側記

  金秋時節,太原市杏花嶺區東山小窯頭村黃樵松起義接洽地舊址迎來了幾位特别的客人——黃樵松烈士的女兒黃蔚君,王新亭将軍的兒子王萬裡,以及張祖諒将軍的兒子、同時也是晉夫同志的外甥張曉甯。他們正是在這裡戰鬥過的英雄的後代。

  在舊址大門口相見的那一刻,三位老人緊緊相擁,喜極而泣,在場人無不為之動容。

  一段塵封的曆史

  時間回到73年前,太原解放前夕,黃樵松奉命來到太原守城,任國民黨第30軍軍長。作為一名愛國将領,他不滿蔣介石的内戰政策,和解放軍将領徐向前、胡耀邦、張祖諒等積極聯絡,準備起義,後由于叛徒告密被捕,與王震宇、晉夫等同志被押解至南京,遭國民黨當局殺害。就義前,他面對敵人的屠刀,寫下“戎馬仍書生,何事掏虎子,不願蠅營活,但願藝術死”的《絕命詩》。很長一段時間裡,黃樵松起義這場壯舉湮沒在曆史煙波中,鮮有人知曉。除了胡耀邦、徐向前等革命前輩的幾份往來書信中有提及,尚無其他實證。

  直到2018年,杏花嶺區委組織部在東山小窯頭村工作調研時,意外發現了華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前線指揮所舊址和黃樵松起義接洽地舊址。經複原修繕,如今黃樵松起義接洽地舊址作為太原市重要紅色教育基地之一和杏花嶺區委黨史學習教育“打卡點”,吸引着全國各地黨員和遊客慕名參觀學習。

  共話峥嵘的歲月

  時隔幾十年,三位老人能團聚在父輩們曾經抛灑熱血的土地上重溫他們的故事,心情激動非常。他們在衆人的簇擁下進入舊址小院,看到了當年胡耀邦、王新亭、張祖諒等與黃樵松派來的諜報隊長王震宇秘密接洽的三眼舊窯洞。王萬裡和張曉甯兩位老人迫不及待地走進舊窯洞内,撫摸着凹凸不平的牆壁,激動得說不出話來。

  跟随着解說員的指引,他們到了建立的展館。由杏花嶺區委建設的展館裡詳細陳列着關于太原解放戰役及黃樵松起義事件的相關史料。一幅幅舊照片、一張張依稀可辨的舊容顔,都在向參觀者訴說着那段血與火的峥嵘歲月,揭秘塵封已久的一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王萬裡和張曉甯一行遠道而來,長途跋涉,不辭辛苦,到時已近中午。黃蔚君老人雖然在太原生活,但卻是三人裡面年紀最大的,已然83歲高齡。然而三人在參觀時一點不覺得累,講解員每講到一處,他們都饒有興緻地仔細品評,不時地點頭,貼近展品細細觀摩,和大家分享當年的曆史。講到動情處,都情不自禁地流下淚來。

  汲取奮進的力量

  從展館出來,天上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三位老人和同行的太嶽分會參觀團一起冒雨觀看了情景劇《一切為了人民》。該劇生動再現了晉夫同志受命進太原城接應黃樵松起義卻不幸被捕犧牲的曆史情節,演員們演得投入而生動傳神,老人們看得感動且意猶未盡。

  演出結束後,三位老人一次次地再擁抱,拉着手不願放開,依依不舍道地别。最後,黃蔚君老人目送王萬裡、張曉甯一行走後,才乘車離開。臨走前,她搖下車窗,再次深情回望這座古樸的小院兒。

來源 太原晚報 記者 趙繼钊 通訊員 王鳳敏

後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黨的百年征程中,黃樵松、晉夫等無數英雄烈士,為了民族獨立、國家振興、百姓安甯,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用血肉之軀鑄起了一座座護國安民的壯麗豐碑。我們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的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赓續精神血脈,不斷提振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以優異成績告慰革命先烈,以實際行動交出合格答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