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三國魏将鄧艾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三國名人多,墓亦多,話題更多。

在“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号中,已說了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等人的墓,這些人都是劉系蜀國大将。這篇要說的一座三國墓——墓主則是曹系魏将、滅蜀主帥鄧艾。

鄧艾墓在哪裡?目前國内至少有兩處鄧艾墓,但說的比較多、被視為真墓的一座,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北廟鄉孤玉山南麓,劍閣縣北廟鄉國小旁。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劍閣鄧艾墓保護碑)

鄧艾墓就在當年的著名蜀道“金牛道”旁邊。

清雍正《劍州志》記載:“彰順王廟在縣北二十裡的孤玉山,魏征西将軍鄧艾廟,及鄧艾墓在焉。王象文《蜀碑》記唐時劍州已有鄧艾廟碑,斯廟之興在唐以前。”“彰順王廟”即鄧艾廟,五代前蜀王建于天漢元年正月追谥鄧艾為“彰順王”。

鄧艾是魏将,征西将軍,他是滅蜀統帥和先鋒,其墓、廟怎麼會在蜀地?

在陳壽《三國志·魏書》中,鄧艾與鐘會等魏将同傳,記載了鄧艾生平事迹。

從記載來看,破蜀是鄧艾與鐘會兩人的功勞。但鐘會争功,對鄧艾下了黑手,即《三國志·魏書·鄧艾傳》所謂:“鐘會忌艾威名,構成其事。”鐘會上書朝廷,謊稱鄧艾要謀反,朝廷相信了,将鄧艾和鄧忠父子倆逮捕。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金牛古道)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車押送鄧艾父子回京城洛陽。

照這樣發展,鄧艾應該死在洛陽,至少不會死在蜀地。但就在鄧艾被抓,往洛陽送的途中,真有二心的鐘會兵變,讓事情發生了變化。

曹魏監軍衛瓘在平定了鐘會叛亂,将姜維、鐘會殺掉後,心裡有鬼,他當初與鐘會一起陷害鄧艾,又拘捕了鄧艾,是以衛瓘擔心鄧艾活着對自己不利,于是派一直忌恨鄧艾的護軍田續,追殺鄧艾父子。在綿竹西(今四川德陽)趕上了囚車,将鄧艾父子當場處決。

對于鄧艾被殺的具體過程,《三國志》無載,《三國演義》作了簡單演繹——

“田續引五百兵趕至綿竹,正遇鄧艾父子放出檻車,欲還成都。艾隻道是本部兵到,不作準備;欲待問時,被田續一刀斬之。鄧忠亦死于亂軍之中。”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鄧艾 劇照)

鄧艾父子被殺後,跟随鄧艾多年的部将鄧艾父子的屍首收殓,決定運回京城洛陽。但走到劍閣時,不再前行,決定在蜀道旁,即今北廟孤玉山下埋葬鄧艾父子。

從此,當劍閣有了鄧艾墓,蜀中多了一處“勝景”。

下葬前,鄧艾父子屍體放在一塊大石上,孤玉山下“攤屍石”景觀,就是這麼來,石上還刻有鄧艾履歷。

這裡有個疑問,既然運屍北歸,為什麼到了劍閣要停下來?民間傳鄧艾父子的屍首壞了,生了蛆蟲,儲存不下來,隻好就地安葬。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棺材成品)

其實,這說法應該不符合事實,當時正是正月,還是冬天呢,屍體生蛆一說不可信。就算屍首壞了,蜀道險峻,又相距幾千裡,如果真欲運回洛陽安葬,是完全可以的,主要還是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容運回洛陽。

鄧艾是以反臣謀逆之身被捕殺的,當時朝廷并沒有給他平反,他不可能得到正常安葬的。一直到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晉武帝司馬炎才下诏書,安排鄧艾孫子鄧朗為郎中,算是為鄧艾平了反。

在沒有高鐵、交通不變的時代,要将鄧艾運回洛陽,确實是困難的。比較合理的解釋時,行至孤玉山下,人困馬乏,見該地樹木蔥郁,山林幽靜,覺得是不錯的歸宿地,部将才将鄧艾父子就地埋葬了,待日後再說。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劍門關)

2009年,我曾去劍閣考察,專門下車走金牛道、爬閣門關。還聽到一傳說,鄧艾父子下葬那天,四十九口棺材往外擡,以迷惑盜墓者,避免真身墓日後被盜。

這又是想象了,此“反盜墓”之舉沒有必要的,非正常被殺害能有什麼随葬品?其實,如果說防日後被政治對手破壞、遭扒墳揚灰倒是一個理由。

更傳奇的是,在鄧艾棺下葬覆土時,出現了詭異天象——

發出地聲巨響,天上出現閃電光,在20裡外的北山方向群峰之間,突起一巨峰,酷似一枚方形大印。天空又現兩騎白馬之人,說是鄧艾父子,為報答蜀民禮葬之遇,遂将興蜀玉玺留下來——當地确有印台山與孤玉山互相遙望。雖然此傳說不可信,但這一帶已成當地一景。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古蜀道)

有關鄧艾的傳說,在廣元一帶非常豐富,還有很多。如孤玉山下的一條小河叫“關刀河”,傳鄧艾的刀曾落入河中。

在葬了鄧艾後,後來當地民間又為鄧艾父子修了祀廟,如今當地每年陰曆二月,尚有辦廟會的風俗。

孤玉山下的鄧艾墓被認為是鄧艾真身葬地,已成文物保護機關。據當地調查資料,在1980年代後期,鄧艾墓封土尚高2.6米,長寬各7.4米,四周用塊石壘砌。封土堆下面,就是墓室。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鄧艾墓)

鄧艾墓是青石修造的。調查時看到,由于年久失修和人為破壞,墓道已垮塌不清,洞口大開。由基道進入,看到裡面并列兩個石室,兩室間隔3米,大小相同,各長3米、寬1.4米、高1.8米。

在墓前有一石碑,碑高3.3米、寬1米。此碑為民國時所立,陰刻國民黨第十四行署專員林維幹書“魏大将軍鄧艾之墓”8個大字,小字刻錄清人李榕《十三峰書屋全集》中,有關鄧艾被殺經過的記載。

1949年以後,鄧艾廟被當成校舍而占用,到1980年代還是北廟鄉國小的學生宿舍。很可惜的是,在1960年代出現的那場運動中,學校改建時将鄧艾廟好多建築也拆掉了,今僅存正殿。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彰順王廟遺存)

如今的鄧艾墓成了荒冢。據《廣元晚報》報道,2017年鄧氏後裔捐資百萬,欲修鄧艾墓。

有人懷疑,劍閣這座鄧艾墓的真僞。我認為,聯系當時的實際情況,劍閣鄧艾墓還是可能的。

除了劍閣鄧艾墓,在陝西蒲城縣也有一座鄧艾墓。

蒲城縣鄧艾位于今洛濱鎮前阿村南,原來墓地很大,占地約2000平方米,有墓冢和鄧公祠,均面向西南,立有前秦、金和清三朝石碑。可惜鄧公祠早年被火焚毀,今僅存墓冢與碑石。

蒲城縣并無鄧艾史迹,何來鄧艾墓?這就要說到他死後之事了。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蒲城重泉古鎮)

據《三國志》,衛瓘借田續之手殺了鄧艾父子,随後鄧艾的家眷也跟着倒黴了,洛陽諸子也全被處決,還好,留鄧艾妻子和孫子一條活路,發配西域,成為“民隸”。

鄧氏家族則散逃匿,其中有一支落腳時關中左馮翊重泉縣東河川,即今蒲城縣後阿村一帶。後來,鄧氏族人陸續前來集聚,形成鄧家堡。為了不忘先祖,在村南蔔地為鄧艾起墓,建了一座衣冠冢,即今蒲城鄧艾墓。在鄧艾平反後,又建“鄧公祠”以永久紀念。

衛瓘派田續追殺了鄧艾,為何屍體不運回洛陽?民間說法不符合事實

(衛瓘 劇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