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作者:全民曆史觀

1964年,還在黑海之濱度假的赫魯曉夫,接到了來自莫斯科的勃列日涅夫的電話,對方稱,中央委員們正在讨論他提出的農業改革建議所引起的各種問題,希望他可以盡快回到莫斯科。

赫魯曉夫剛開始,并不願回去,他認為關于農業改革的事情,并不急,他現在隻想好好享受自己的度假時光。

然而勃列日涅夫鄭重地告訴他,如果他不回來,那麼中央委員将在他缺席的情況下,讨論這個問題。

赫魯曉夫感覺事情有點不對,于是在米高揚的陪同下匆匆趕回莫斯科。下了飛機,赫魯曉夫看到來迎接自己的僅有蘇聯克格勃主席一人,他瞬間意識到,中央委員要他回來,并不是要讨論什麼農業改革問題,而是要他下台。

雖然猜到了即将要發生什麼,但赫魯曉夫還是參加了會議。在會議上,除了米高揚之外,沒有一個人站在赫魯曉夫這一邊。

盡管如此,赫魯曉夫仍然不願"自願"退休,于是會議結束了。第二天,便是蘇共中央所宣布的消息,他們選出了勃列日涅夫作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當天下午,中央委員會又在克裡姆林宮召開了全黨會議,着重批評了赫魯曉夫在執政期間所犯的一系列錯誤。

然後正式宣布,解除赫魯曉夫的一切職務。自此,擔任11年第一書記的赫魯曉夫,黯然下台。

令人疑惑的是,在1953年,赫魯曉夫當選為第一書記時,會場響起的是掌聲,但在1964年,卻沒有一個人為他的"退休"而發聲。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赫魯曉夫在執政的11年裡,做了什麼讓支援的人全都背棄了他?

關于赫魯曉夫為何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人說,他的改革尤其是農業改革失敗,才導緻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他說話。

那麼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尤其是種植玉米真的是他執政失敗的最大原因嗎?

實際上赫魯曉夫對于農業的了解,是蘇聯自斯大林後的所有上司人裡最深刻的。這可能與他的出身有關。

作為一個農民,赫魯曉夫從小對農業非常熟悉,也十分了解農業對于農民來說意味着什麼。從政後,盡管獲得了斯大林的賞識,步步高升,但對于農業仍然十分關注。

他經常性地到農村視察情況,并與農莊主席交談,了解農民情況。在1949年的時候,他意識到了,農業如果依然不進行任何改革,那麼在未來,蘇聯将有很多人吃不到糧食。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蘇聯于1929年,在全國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民"自願"結合,組織集體農莊。按照斯大林集體農業化政策的部署,農民在上繳完政府所必須收購的糧食後,剩下的可以由農莊進行配置設定,或留做種子,或拿到商店和城市市場上出售,而集體農莊可以以此來獲得利潤。

然而事實卻是,政府收購的價格極低,根本不足以抵消種植糧食的費用。再加上,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導緻集體農莊的機關面積産量自1929年至1953年,就一直沒有任何提高。

到了二戰期間,蘇聯農業遭受重創。成千上萬農民,應征入伍。在戰争結束後,有一千五百多萬農民戰死。被德軍占領的區域,農業也遭到嚴重破壞。

導緻在1945年時,整個蘇聯的農業生産水準不及1940年的60%。然而,戰争過後,蘇聯政府并沒有任何的政策來恢複農業生産,反而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來重建城市和工業。

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被迫進入工廠,這使得本就勞動力不足的農村,情況更加嚴重。而這些進入城市打工的勞動力,間接加劇了城市糧食的需求量,使得農民的負擔更加嚴重。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後來随着冷戰的開始,美國中斷了對蘇聯的糧食供應。為了應對西方陣營,蘇聯不僅要維持自身的糧食需求,還要保障幾個結盟的東歐國家的糧食供應。

自1945年至1953年,蘇聯的農業生産水準僅達到1940年的水準,而城市人口卻不斷增加,同時蘇聯對東歐國家,甚至中國的糧食出口也在增加。

此時蘇聯政府幾乎征收了集體農莊的所有糧食,農民所剩無幾,還要每天進行繁重的農活。

對于農業的情況,斯大林并不了解。他在農業顧問的影響下,認為可以通過環境條件的變動來改變植物的本性,使之适應氣候和土壤。

于是為了增加糧食産量,斯大林提出了改造自然的計劃:在南部建立一條寬闊的森林帶來抵禦東面幹冷的風沙,為農業發展提供條件。

對于如何"改變農作物的本性",斯大林提出建造大量的溫室,将南方的作物移植到北方去。他的這一系列改革非常不成功,除了給了農莊一些資金外,沒有任何意義。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1949年,逐漸意識到農業問題的赫魯曉夫,提出了"合并農莊"的建議,将一些條件不好的小農莊和生産條件極好的大農莊合并,可以共享一些優質資源,進而避免小農莊的崩潰。

他的建議得到認可,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合并農莊"在全國實行。在農莊合并後,農業生産狀況得到了改變,不過農業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随着時間的發展,合并的農莊也開始如之前的小農莊一樣,遭遇危機。于是赫魯曉夫再次提出,在幾個農莊之間設立農莊鎮。然而,這一次他的提議卻沒有通過。

在擔任第一書記後,赫魯曉夫并沒有忘記農業的情況,他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

首先,為了解決農民的經濟困難,赫魯曉夫專門制定法令,削減自留地物産稅和一些農業财産稅,提高政府收購農産品的價格。

這個措施,使得自1929年實行農業集體化以來,農民第一次有了生産的積極性。此後,赫魯曉夫繼續加大農業改革力度,比如削減自留地稅、給予農民福利等。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赫魯曉夫在農業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1953年時,蘇聯的糧食産量達到8000萬噸,1958年時,糧食産量增長到13600萬噸,其中有6000萬噸是農莊繳給或賣給國家的,這幾乎是1953年的兩倍了。

除此外,蘇聯的肉類和蔬菜産量也大幅度提高,這都得益于赫魯曉夫對自留地的改革政策。從這裡可以看出,赫魯曉夫執政前期對于農業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隻是這種成效,在赫魯曉夫推廣種植玉米後,徹底消失了。

于是很多人開始覺得赫魯曉夫種植玉米對蘇聯的農業産生了重大影響,進而導緻他在蘇聯不得人心。

1953年9月,赫魯曉夫提議在烏克蘭和南部地區大面積種植玉米,作為糧食;在其他地區推廣種植,作為青飼料。

在當時蘇聯的糧食産量其實還可以,但畜牧業的飼料卻極為匮乏。是以赫魯曉夫提出在一部分地區種植玉米,來作為飼料,因為玉米在所謂"灌漿"的成熟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飼料。

1954年,赫魯曉夫發現玉米的種植面積并沒有想象中的多,于是很不愉快,他督促中央委員會,盡快擴大玉米的種植面積。

然而玉米種植,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合适。得益于1955年的炎熱天氣,玉米種植有了很大的收獲。

這讓赫魯曉夫十分得意,他決定要在1956年時,再次擴大玉米種植面積。到了這一年,歐洲的天氣仍然炎熱,令玉米獲得了好收成。

于是從這一年開始,玉米種植運動開始在蘇聯發展,很多人開始盲目種植玉米。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對于要當作飼料的玉米種植,蘇聯在波羅的海、白俄羅斯以及遠東等地區進行播種,結果發現這些地區的氣候并不适合種植玉米,導緻自1958年開始這些地區的玉米産量逐漸降低。

盡管蘇聯中央委員會想盡辦法,但到了赫魯曉夫下台後,玉米每公頃的産量仍然很低。而對于作為糧食使用的玉米,蘇聯在南烏克蘭、克裡米亞等地進行了大面積的種植。

到了1963年的時候,玉米産量為400萬噸。而到了1964年,玉米産量為1400萬噸。然而玉米産量的增加,并不是每公頃産量的提高,而是蘇聯政府增加了玉米的種植面積。

萬衆矚目到衆叛親離:赫魯曉夫“倒台”,與他本人偏愛玉米有關?

到了赫魯曉夫下台後,蘇聯政府才不得不承認,在這些地方種植小麥遠比種植玉米更加經濟。是以在赫魯曉夫下台後,蘇聯全國的玉米種植運動也随之結束。

有些地方,即使是玉米種植效果良好,也放棄了種植玉米。

從赫魯曉夫的農業改革可以看出,他對于農業的認識是有的。至于後面的玉米種植運動,不排除有他個人喜歡玉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想要改善蘇聯的農業和畜牧業。

雖然結果失敗,但造成的影響,遠不足以成為他衆叛親離的原因。

參考資料

(蘇)R.A.麥德維傑夫著;鄒子嬰,宋嘉譯. 赫魯曉夫的執政年代.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12.

葛新生著. 赫魯曉夫傳.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7.0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