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作者:全民历史观

1964年,还在黑海之滨度假的赫鲁晓夫,接到了来自莫斯科的勃列日涅夫的电话,对方称,中央委员们正在讨论他提出的农业改革建议所引起的各种问题,希望他可以尽快回到莫斯科。

赫鲁晓夫刚开始,并不愿回去,他认为关于农业改革的事情,并不急,他现在只想好好享受自己的度假时光。

然而勃列日涅夫郑重地告诉他,如果他不回来,那么中央委员将在他缺席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问题。

赫鲁晓夫感觉事情有点不对,于是在米高扬的陪同下匆匆赶回莫斯科。下了飞机,赫鲁晓夫看到来迎接自己的仅有苏联克格勃主席一人,他瞬间意识到,中央委员要他回来,并不是要讨论什么农业改革问题,而是要他下台。

虽然猜到了即将要发生什么,但赫鲁晓夫还是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除了米高扬之外,没有一个人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

尽管如此,赫鲁晓夫仍然不愿"自愿"退休,于是会议结束了。第二天,便是苏共中央所宣布的消息,他们选出了勃列日涅夫作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当天下午,中央委员会又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了全党会议,着重批评了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所犯的一系列错误。

然后正式宣布,解除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自此,担任11年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黯然下台。

令人疑惑的是,在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第一书记时,会场响起的是掌声,但在1964年,却没有一个人为他的"退休"而发声。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赫鲁晓夫在执政的11年里,做了什么让支持的人全都背弃了他?

关于赫鲁晓夫为何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人说,他的改革尤其是农业改革失败,才导致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说话。

那么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尤其是种植玉米真的是他执政失败的最大原因吗?

实际上赫鲁晓夫对于农业的了解,是苏联自斯大林后的所有领导人里最深刻的。这可能与他的出身有关。

作为一个农民,赫鲁晓夫从小对农业非常熟悉,也十分了解农业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从政后,尽管获得了斯大林的赏识,步步高升,但对于农业仍然十分关注。

他经常性地到农村视察情况,并与农庄主席交谈,了解农民情况。在1949年的时候,他意识到了,农业如果依然不进行任何改革,那么在未来,苏联将有很多人吃不到粮食。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苏联于1929年,在全国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自愿"结合,组织集体农庄。按照斯大林集体农业化政策的部署,农民在上缴完政府所必须收购的粮食后,剩下的可以由农庄进行分配,或留做种子,或拿到商店和城市市场上出售,而集体农庄可以以此来获得利润。

然而事实却是,政府收购的价格极低,根本不足以抵消种植粮食的费用。再加上,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导致集体农庄的单位面积产量自1929年至1953年,就一直没有任何提高。

到了二战期间,苏联农业遭受重创。成千上万农民,应征入伍。在战争结束后,有一千五百多万农民战死。被德军占领的区域,农业也遭到严重破坏。

导致在1945年时,整个苏联的农业生产水平不及1940年的60%。然而,战争过后,苏联政府并没有任何的政策来恢复农业生产,反而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来重建城市和工业。

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被迫进入工厂,这使得本就劳动力不足的农村,情况更加严重。而这些进入城市打工的劳动力,间接加剧了城市粮食的需求量,使得农民的负担更加严重。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后来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中断了对苏联的粮食供应。为了应对西方阵营,苏联不仅要维持自身的粮食需求,还要保障几个结盟的东欧国家的粮食供应。

自1945年至1953年,苏联的农业生产水平仅达到1940年的水平,而城市人口却不断增加,同时苏联对东欧国家,甚至中国的粮食出口也在增加。

此时苏联政府几乎征收了集体农庄的所有粮食,农民所剩无几,还要每天进行繁重的农活。

对于农业的情况,斯大林并不了解。他在农业顾问的影响下,认为可以通过环境条件的变动来改变植物的本性,使之适应气候和土壤。

于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斯大林提出了改造自然的计划:在南部建立一条宽阔的森林带来抵御东面干冷的风沙,为农业发展提供条件。

对于如何"改变农作物的本性",斯大林提出建造大量的温室,将南方的作物移植到北方去。他的这一系列改革非常不成功,除了给了农庄一些资金外,没有任何意义。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1949年,逐渐意识到农业问题的赫鲁晓夫,提出了"合并农庄"的建议,将一些条件不好的小农庄和生产条件极好的大农庄合并,可以共享一些优质资源,从而避免小农庄的崩溃。

他的建议得到认可,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合并农庄"在全国实行。在农庄合并后,农业生产状况得到了改变,不过农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随着时间的发展,合并的农庄也开始如之前的小农庄一样,遭遇危机。于是赫鲁晓夫再次提出,在几个农庄之间设立农庄镇。然而,这一次他的提议却没有通过。

在担任第一书记后,赫鲁晓夫并没有忘记农业的情况,他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首先,为了解决农民的经济困难,赫鲁晓夫专门制定法令,削减自留地物产税和一些农业财产税,提高政府收购农产品的价格。

这个措施,使得自1929年实行农业集体化以来,农民第一次有了生产的积极性。此后,赫鲁晓夫继续加大农业改革力度,比如削减自留地税、给予农民福利等。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1953年时,苏联的粮食产量达到8000万吨,1958年时,粮食产量增长到13600万吨,其中有6000万吨是农庄缴给或卖给国家的,这几乎是1953年的两倍了。

除此外,苏联的肉类和蔬菜产量也大幅度提高,这都得益于赫鲁晓夫对自留地的改革政策。从这里可以看出,赫鲁晓夫执政前期对于农业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只是这种成效,在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后,彻底消失了。

于是很多人开始觉得赫鲁晓夫种植玉米对苏联的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导致他在苏联不得人心。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提议在乌克兰和南部地区大面积种植玉米,作为粮食;在其他地区推广种植,作为青饲料。

在当时苏联的粮食产量其实还可以,但畜牧业的饲料却极为匮乏。所以赫鲁晓夫提出在一部分地区种植玉米,来作为饲料,因为玉米在所谓"灌浆"的成熟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饲料。

1954年,赫鲁晓夫发现玉米的种植面积并没有想象中的多,于是很不愉快,他督促中央委员会,尽快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

然而玉米种植,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合适。得益于1955年的炎热天气,玉米种植有了很大的收获。

这让赫鲁晓夫十分得意,他决定要在1956年时,再次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到了这一年,欧洲的天气仍然炎热,令玉米获得了好收成。

于是从这一年开始,玉米种植运动开始在苏联发展,很多人开始盲目种植玉米。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对于要当作饲料的玉米种植,苏联在波罗的海、白俄罗斯以及远东等地区进行播种,结果发现这些地区的气候并不适合种植玉米,导致自1958年开始这些地区的玉米产量逐渐降低。

尽管苏联中央委员会想尽办法,但到了赫鲁晓夫下台后,玉米每公顷的产量仍然很低。而对于作为粮食使用的玉米,苏联在南乌克兰、克里米亚等地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

到了1963年的时候,玉米产量为400万吨。而到了1964年,玉米产量为1400万吨。然而玉米产量的增加,并不是每公顷产量的提高,而是苏联政府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

万众瞩目到众叛亲离:赫鲁晓夫“倒台”,与他本人偏爱玉米有关?

到了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政府才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地方种植小麦远比种植玉米更加经济。所以在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全国的玉米种植运动也随之结束。

有些地方,即使是玉米种植效果良好,也放弃了种植玉米。

从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可以看出,他对于农业的认识是有的。至于后面的玉米种植运动,不排除有他个人喜欢玉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想要改善苏联的农业和畜牧业。

虽然结果失败,但造成的影响,远不足以成为他众叛亲离的原因。

参考资料

(苏)R.A.麦德维杰夫著;邹子婴,宋嘉译. 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12.

葛新生著. 赫鲁晓夫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08.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