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6日,在民主投票中,克裡米亞歸屬公投,超過80%的克裡米亞公民參與投票,結果以97%的贊成率獲得通過,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向國際社會宣布,從當日開始,不再接受烏克蘭的上司,并向俄羅斯政府普京申請加入俄羅斯聯邦。
對應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這項公投有效,他派遣了軍隊和警察接管了克裡米亞地區,并通過了規定克裡米亞邊界的領土條例,在法理上真正地将克裡米亞收為己用。

一時間在世界範圍内引起軒然大波,歐盟當即對俄羅斯發出了譴責聲明,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也發表聲明也拒不承認這個公投,此後,歐洲國家與美國多次對俄發起經濟制裁,俄羅斯經濟一度陷入低迷。
克裡米亞公投由此引發的烏東部流血沖突綿延至今,甚至一度被認為可能是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克裡米亞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為何會引起各大國的争奪?導緻克裡米亞亂象的源頭真的是因為赫魯曉夫喝醉酒嗎?
一、歐洲的民族大熔爐
從地圖上看,克裡米亞地區的形狀十分明顯,它就像一隻靴子一腳踩進了黑海,“靴沿”那一塊是彼列科普地峽,與烏克蘭相連接配接,最寬處僅有8公裡,克裡米亞東南部通過赤刻海峽與俄羅斯的和核心地帶相望,海峽寬度也僅為40多公裡。
半島南部是黑海,周邊水域溫度在0攝氏度以上,終年可以通航,與黑海相鄰的水域裡海、波斯灣等地域生産石油,天然氣,從克裡米亞地區出兵,即可輕松切斷全球向歐美輸出石油和天然氣的管道。
險要的位置,豐富的資源,自然也為克裡米亞帶來了無數次的戰争。蒙古人征服歐洲的時候,這裡的統治者為金帳汗國,金帳汗國衰落後,它分裂成為克裡米亞汗國,鞑靼人是這裡的主要居住民。
随後在第五、六次俄土戰争中,克裡米亞成為了雙方大戰的主要戰場,随着土耳其的戰敗,沙皇俄國占據了這裡。
10月革命後,蘇聯作為沙皇俄國的繼承者,自然也擁有了克裡米亞的土地,但是克裡米亞當地的鞑靼人并不親近俄羅斯族,反而是更加親近土耳其和西歐,克裡米亞分離論盛行,蘇聯在此地不得不實行了高壓統治,這更是進一步激化了沖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克裡米亞的土著鞑靼人多數為納粹德軍效力,甘當他們的馬前卒。而在蘇軍中鞑靼人則無視軍紀,多次掉隊,甚至給納粹德軍情報。
二戰結束後,克裡米亞的鞑靼人土著遭到了斯大林的嚴重報複,超過222.5萬的鞑靼人被遷往異國他鄉,受到當地的歧視與嚴格控制。與此同時,大量的俄羅斯族則被遷入克裡米亞地區,通過對人種的置換,蘇聯完成了對克裡米亞的牢固控制。
二、300周年紀念禮
俄羅斯人普遍認為,是當時的赫魯曉夫有一次喝醉酒,在酒醉後簽下了将克裡米亞送給烏克蘭的協定。
這肯定不符合事實,赫魯曉夫權力再高,也不可能如此兒戲。事實上,将克裡米亞并入烏克蘭,是經過了蘇聯當時非常正規的一整套程式的。
1954年,為慶祝俄羅斯與烏克蘭合并300周年,出身烏克蘭的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一次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結束後向其他蘇共中央主席團成員說出了決定将克裡米亞州從俄羅斯劃歸烏克蘭的設想。
1954年1月25日,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成員、部長會議主席馬林科夫的主持下,蘇共中央主席團形成了蘇共中央決議草案。接下來,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通過了這一草案,并形成可以呈上蘇維埃代表會議的決議。
在次月召開的第三屆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會議上,代表們一緻同意将克裡米亞并入烏克蘭,他們通過表決,正式通過了這一項決議。
這一決議在現在的俄羅斯人簡直是匪夷所思,但是在當時的蘇聯人看來,卻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決定。
天時上,當時烏克蘭與俄羅斯已經合并300年,兩地的人民互相交融,在蘇聯的旗幟之下,兄弟聯盟不分彼此是當時的共識,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做出這種決議并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地利上,烏克蘭與克裡米亞地域相近,烏克蘭大量的肥沃土地,能夠更好地幫助克裡米亞提升當地的居住水準。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塔薩索夫認為
“烏克蘭與克裡米亞州地理相近,經濟具有互補性,曆史上存在文化聯系。基于此,為了兩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兄弟般的友誼,建議将克裡米亞州劃歸烏克蘭。”
人和上,當時的克裡米亞已為俄羅斯人所占據,将克裡米亞交給烏克蘭,能夠更好地促進這兩個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聯合。
是以,從讨論到決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個事情已經确定,不久之後蘇聯最高蘇維埃釋出了《關于将克裡米亞州從俄羅斯聯邦劃歸烏克蘭的指令》。克裡米亞州歸屬變更的法律程式就此完成。
三、克裡米亞問題的國際化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人都希望能将克裡米亞拿回來,但是早在蘇聯解體前夕的1990年11月,俄羅斯與烏克蘭已簽署協定,雙方不向對方提出領土要求,獨聯體條約中也規定不改變成員國邊界,在這種條約之下,克裡米亞法理上屬于烏克蘭。
但是,由于蘇聯時代的移民舉措,克裡米亞的居民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超過67%的當地居民為俄羅斯族,他們的願望就是和俄羅斯融為一體。
1991年12月1日,在烏克蘭獨立的全民公投中,克裡米亞支援獨立的比例是54%,在烏克蘭全國各地内占據最低的比例。
烏克蘭與克裡米亞的隔閡,并沒有被時間彌補,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因為休克療法而經濟大損,但是在進入21世紀後,在普京的上司下穩步提升。
而烏克蘭則因為上司人的腐敗無能,盲目親近西方,在手握蘇聯大量重工業資産與烏克蘭東部大片肥沃土壤的前提下經濟持續低迷,大批的群眾食不果腹,底層的人民,不得不承擔高風險或者非法的工作。烏克蘭被稱為“歐洲子宮”,因為很多烏克蘭女人為歐洲人代孕,這個工作非常損害女性的身體,但是為了活命他們沒法拒絕。
俄羅斯雖然在解體後也遭遇了經濟的陣痛,但是比起烏克蘭的慘狀,好歹還可以算是溫飽水準,增長幅度也超過烏克蘭。一邊,是俄羅斯以蘇聯繼承者自居,國際地位仍在,經濟實力也日漸攀升,另一邊,卻是烏克蘭甘當歐美走狗,經濟實力低迷,克裡米亞人早已将自己視為俄羅斯的一員,自然無法忍受這樣的差距。
俄羅斯人一直認為,當初赫魯曉夫割讓克裡米亞出去,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普京甚至聲稱克裡米亞是“被偷走的土地”,在這樣的雙向奔赴之下,克裡米亞的公投也就水到渠成了。
俄羅斯雖然如願收回了克裡米亞,但是至今依然在承受着收回它的後果:歐美的多輪制裁,克裡米亞的亂象頻繁,國際聲望的下降,等等。而烏克蘭東部的其他地區,也爆發了多輪的内部沖突。
四、真正的罪魁禍首
克裡米亞的亂象果真是源于赫魯曉夫嗎?
赫魯曉夫即當時蘇共主席團作出決議,完全是基于蘇聯是一個主體政權的前提,在蘇聯的上司之下,俄羅斯與烏克蘭親如兄弟,克裡米亞的歸屬與誰不過是左手倒右手,與其說是實質意義上的劃分歸屬,更不如說是慶祝俄烏兩國攜手300年的一個象征意義的禮物。
蘇聯的國歌名為《牢不可破的聯盟》,作出這項決定的赫魯曉夫,萬萬沒能料想到僅僅不到30年的時間裡,牢不可破的聯盟會這樣快速的分崩離析。如果不是蘇聯的解體,克裡米亞這份禮物也僅僅隻是一行存在于法理上的文字。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分裂蘇聯的那群人。
1991年,蘇聯分裂,2013年,俄羅斯分裂烏克蘭,克裡米亞重歸俄羅斯懷抱,希望這片四戰之地的土壤,能夠穩定下來,向着蘇維埃曾經理想過的美好社會前進。
文/之夢
參考資料:
1、《多元視野下的克裡米亞歸屬問題》,王棟
2、《克裡米亞的前世今生俄羅斯、盟與烏克蘭危機》 中國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