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作者:李清宇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世人常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經曆、立場是影響我們對某件事看法的最主要因素,經曆決定一個人看待事情的習慣和角度、立場則“左右”個人了解方向,兩者合一,就有了人和人之間的“思想差異”。

長輩不能了解晚輩“尋求自由和貪慕世俗”的做法;晚輩無法苟同長輩“安于一處、穩定無趣”的想法,誰也勸服不了誰,代溝和分歧便從此出現。

不隻引發一次次争吵、議論,而且給長輩和晚輩的關系亦造成無可彌補的“漏洞”,一如小香玉和她的奶奶常香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h1>

小香玉本名叫陳百玲,出生于1965年的河南鄭州,她的家庭是一個世代從事豫劇的梨園世家,故而陳百玲從小深受藝術熏陶,莫名其妙即愛上了這個行業。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小時候的她,非常淘氣、驕縱,是别人眼中的“小公主”。她的繼奶奶乃當時名響華夏的豫劇大家常香玉。

是以身邊人看待陳百玲,總會不自覺帶上“常香玉孫女”的“濾鏡”,潛意識認為陳百玲的骨子中有着源自戲曲大家的“傲氣”,習慣性“捧着”她,由此導緻陳百玲愈加嬌氣。

不僅老師喜歡叫她“驕嬌二氣”,同學們同樣“拿”陳百玲沒有辦法。

在陳百玲上學期間,有一次她和舍友們約定,一人承包一天清洗大家襪子的工作。待到輪至陳百玲,她卻仗着自己年紀最小,耍賴不肯兌現承諾,令舍友們甚是頭疼。

偶爾,大家聚在一起包餃子,陳百玲非要“負責”餃子餡。可她調制的餃子餡味道實在太難吃,别人紛紛“抱怨”她為什麼不多加一點兒鹽。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陳百玲一臉“理所當然”的模樣反駁道:“我奶奶說了,戲劇演員吃淡一點兒,對嗓子有好處。”大家瞬間“啞口無言”。

6歲那年,陳百玲和父母一起住入豫劇團家屬院;10歲時,一貫極有主張的小丫頭瞞着家人們悄悄報考了河南省藝術學校。

家人們得知此事,無比震怒。父母喝令她“放棄”,奶奶常香玉同樣不贊同陳百玲走長輩的“老路”,說他們這些搞藝術的,已經被“整”怕了,還不如好好學習,掌握一門“技術”,日後當個醫生。

陳百玲不聽,次年又偷偷報考藝術學校。這一次,長輩們似乎感受到了陳百玲對豫劇學習的堅決,未再阻攔。

1980年,15歲的陳百玲學成畢業,進入鄭州豫劇團成為一名豫劇演員。2年後,她因《木蘭從軍》一劇成名,獲得了河南省青年戲劇演員一等獎。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後來的陳百玲回憶當初,笑着表示:“我覺得花木蘭能紅,一來是角色形象好,二來和我奶奶有關,浸入了我奶奶的心血……我最喜歡的一句,就是奶奶唱得“誰說女子不如男”,它在我眼裡,是唱得最好的一段。”

大抵正是以事,令常香玉看到了繼孫女的“天賦”和“潛能”,她提出讓陳百玲改名“小香玉”,繼承她“衣缽”的建議。

但陳百玲非常費解:“我明明是以陳百玲的名字被大家知道,為什麼又要改個沒姓的小香玉?”

年輕氣盛的小姑娘十分抗拒“待在”長輩的“樹蔭”下,受他們的“照拂”,她渴望自己“拼搏”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但鄭州市委相當重視此事,親自出面勸說陳百玲,讓她為常派唱腔的未來和傳承想一想,别令這個經典的豫劇流派從此“消失”。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陳百玲抵不住大家的勸說和期待,最後還是接受了“小香玉”之名,正式拜在奶奶常香玉的門下,成為她的親傳弟子。

彼時的她并不知道,從妥協“藝名”開始,奶奶常香玉将變成占據她大半輩子、“不可逾越”的“高山”,使她原本“自由自在”的人生受到了“束縛”和“争議”。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h1>

拜師後,出現在小香玉和常香玉之間的第一個“沖突分歧”是常香玉想要讓小香玉來自己的家中居住,她好就近教授、培養小香玉。

可一向“自由慣了”的小香玉根本“待不住”,她時常趁着夜色爬牆“逃跑”,令常香玉無比苦惱。

許久以後的小香玉再說起當初,同樣忍不住為那時的自己搖頭歎息,她說:“幸而奶奶對我的天賦和能力非常認可,也特别重視我的作品。每次我演出,她都會指出其中若幹毛病和問題……她不喜歡當面誇獎我,她怕我的‘尾巴’會‘翹’起來,時不時就問我有沒有‘壓住尾巴’呀。”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在大師的“調教”下,小香玉的唱功果然慢慢提高,呈現出一部又一部經典作品。與此同時,她的名聲亦漸漸響徹華夏,事業愈加紅火。

1987年,小香玉成為省豫劇團1團團長;

1988年,她獲得全國性豫劇比賽第一名;同年,小香玉參加了春節、元旦和元宵央視晚會,并在亞運會藝術節表演;

1989年,小香玉以“常派”傳人的身份率團到香港舉辦戲曲展覽,獲得港澳人士青睐;

1990年,她三度登春晚,表演戲劇獨幕喜劇;

1992年,小香玉榮獲中國戲曲獎梅花獎的第一名;

1993年,她出演的以奶奶常香玉為原型的同名電視劇獲“五一工程”獎項;同年,小香玉又一次“摘取”梅花獎。

豫劇帶給小香玉的,不單單是名聲和榮譽,也有“眼界”與“思考”。随着她的年紀增長,埋藏在小香玉心頭的那股“叛逆”也開始“冒頭”。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1995年,小香玉拿出自己多年積攢的幾十萬存款,創辦了中國首座藝術希望國小。第一批招收的學生皆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他們讀不起書,學不起藝術,是以小香玉給予他們全額免學費的待遇。

這項工作說出來容易,實施起來卻無比艱辛。小香玉亦曾想過“放棄”,但家人的支援、對豫劇未來的希冀,到底讓她咬牙堅持住了。

奶奶常香玉非常支援小香玉“辦學校”的做法,不顧抱病身體,親自跑到陝西幫助小香玉,替她争取到一個又一個相關部門的援助。然而,小香玉還是“辜負”了奶奶的厚望。

2004年,學校最後一批學生畢業。小香玉開始思考,學校究竟有沒有繼續辦下去的必要?又或者,她可以創辦一個藝術團,專門進行舞台演出,呈現觀衆們喜歡看的作品?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時代的發展,令戲劇這個古老行業遭到了“打擊”,也讓小香玉陷入迷茫。

理智告訴她,堅守豫劇行業是沒有前途的,遲早會被“社會”淘汰;情感卻“拉扯”着她,使她無法果斷做出抉擇。

最終,“臣服”在“現實物質”中的小香玉決定放棄豫劇。她說:“我不學了,不演了,也不幹了。”

她的選擇果然令常香玉無比失望,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叫來律師,要給小香玉“留”下一份特别的“遺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h1>

豫劇是常香玉一生堅持的事業,她把對豫劇未來的希冀全部寄托在小香玉的身上,但10年隻演幾出戲的小香玉明顯違背了老人對豫劇的追求。

心懷舊情的老人沒有直接“審判”小香玉,她打算再給小香玉一個“機會”,用自己的死來“喚醒”小香玉對豫劇的熱愛。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因而她沒有立刻釋出那份“聲明”,而是把它交到了兒子手中,叫兒子替自己再去“觀察觀察”小香玉。

但小香玉沒能“領會”老人的意思,依舊我行我素。于是,常香玉的兒子陳嘉康同老人的律師商議許久,決定對外公開那一份“剝奪小香玉藝名和繼承權”的聲明。

聲明一經釋出,立刻引起大家廣泛關注。有人指責小香玉“利欲熏心”,“玷污”了豫劇和藝術的“純淨”,說她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純屬“活該”;也有人“責怪”常香玉的“狠心”,看不清楚現實,是一個“沉浸在以往藝術”中的“老頑固”。

其實,從此事中又一次能深刻感受到屬于老少兩代人的“代溝”:

長輩對藝術和戲劇的堅持和熱愛,不願用任何“世俗”去“破壞”它的“純淨”,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戲劇大于天”是老藝術家一生奉行的理念,值得每個人尊敬和欽佩。

被常香玉大師收回藝名,小香玉到底是咎由自取,還是自作自受?01,從喜歡到接受:曾經她也曾非常抗拒“小香玉”之名02,從接受到放棄:她說她不幹了、不演了,也不學了03,老少兩代孰是孰非:老藝術家的堅持和年輕人的“未來”

年輕人的考量則更多以“未來”與“前途”為基礎,今非昔比,當今社會再不是往日那個“車馬很慢,能夠一愛一生”的環境,。

“快餐式”的喜好注定“凋零”無數舊式傳統、眼花缭亂的人間亦給予了人們“無數選擇”,淘汰成了必然,如何在可能淘汰的道路上“求”一條“生路”,也變成年輕人不斷思考的難題。

我們沒有資格評判老人是不是太過古闆、不知變通;也沒有立場指責小香玉把豫劇變成“賺錢的手段”。他們的選擇和堅持,從某一方面來說,皆不存在“錯誤”。

常香玉生活的年代決定了她的眼界不如小香玉的遼闊,可那并非人們指責她“老傳統”的理由;小香玉不是咎由自取、也不是自作自受,她隻是站在她的角度和時代中,選擇了一個更适合戲劇發展的方向罷了。

墨守成規和打破正常在各自立場來說,都是正确的:前者保留了藝術傳統的精髓及精神;後者為它們“掙紮”出了一條更符合時代背景的道路,讓它們得以獲得年輕人的喜愛,繼續流傳下去。

文/李清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