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延安往事:毛澤東吃三合飯 ;延安月供60頭豬;奇怪的飲食習慣

壹:毛澤東吃三合飯,常懷念家鄉的辣椒和臘肉;延安還有“國共合作飯”等獨特食物語彙

抗戰年代,延安是貧苦的象征,但也是精神富有的代名詞。

1938年十一月初,新婚的冼星海錢韻玲夫婦剛到延安,就被抗大同學要求“全面抗戰”。在這裡,“全面抗戰”不是人們通常所了解的層面,而是延安軍民創造的獨特語彙,其意是兩人一起演唱。

不要說政治文化領域,就是延安的日常生活,也流行着一種獨特的話語體系,初來乍到者,若無人幫忙解釋,不懂也不适應。隻有那些長期身居延安、徹底融入延安的人,聽到這些話語才會會心一笑。

你信嗎?當曾志從湖北輾轉來到延安,第一次去看望毛澤東時,目睹主席吃的竟是“三合飯”。三合飯,是延安軍民的創造,名字聽起來很美,實際上是一種由大米、小米加洋芋煮在一起,不容易下咽的食物。

桌上的菜也隻有三個:一碗白菜,一碗帶殼的老豆芽,一碗放有幾片薄肉的洋芋。曾志的記憶中,毛澤東無論在延安,還是後來在北京,一直過的是粗茶淡飯、衣加更新檔的簡單樸素的生活。

延安往事:毛澤東吃三合飯 ;延安月供60頭豬;奇怪的飲食習慣

毛澤東在延安時為别人祝壽,卻拒絕别人為自己祝壽

食物都是有鄉愁的,在延安時,毛澤東很懷念家鄉菜。有一次,他跟曾志聊起家鄉的辣椒和臘肉臘魚,說延安的菜,沒有辣椒沒有味道,并曾想出二十塊錢,請曾志的媽媽寄一些臘肉臘魚到延安來。

曾志發現,毛澤東在延安的生活,比王明差遠了,王明的生活是雞鴨肉不斷、色香味俱全。冼星海也可作證,王明、康生确實吃得好,他在這兩家都吃到了咖啡、餅幹等延安難以見到的食品。

延安的生活是苦亦是甜。曾志比較過她在上海和延安的生活,在上海時天天吃酸菜和開水泡飯,而在延安,至少飯管飽,菜的話,白菜洋芋不斷頓,比在上海強多了。

幾十年後,曾志還對延安的“三不粘”念念不忘。什麼是三不粘?“所謂‘三不粘’就是把雞蛋、油、糖混煮……又甜又香又滑溜,很好吃。那時大家都需要油,需要脂肪,是以‘三不粘’特别受歡迎……”

這又是延安軍民的發明!

實際上,再難吃的食物,在延安都被男男女女取了一個個好聽的名字:“國共合作飯”、“列甯餅幹”、“三八湯”……無論是做法還是叫法,延安軍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中,漫溢着他們幽默樂觀的品格。

貳:延安月供60頭豬,幹部每月2斤肉;夫人喂豬解決謝覺哉生日宴;延安不吃豬血豬下水

豬肉,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肉食品,也是延安軍民最關注的民生話題。為了吃肉,大家各顯神通。

經常周末到彭儒、陳正人家裡打牙祭,吃豬肚皮肉,用裝餅幹的鐵盒或搪瓷盆一次煮它三四斤,大家吃得肚皮撐才罷休,是曾志的做法,在她的印象中,延安豬肉、雞蛋不缺,而且還算便宜,2角錢一斤。

延安往事:毛澤東吃三合飯 ;延安月供60頭豬;奇怪的飲食習慣

陶鑄夫人曾志回憶錄,透露了毛澤東的許多小秘密

抗戰年代的延安,基本生活用品實行配給制,1944年的标準是:機關幹部每人每天1斤3兩米,軍隊每人1斤8兩米。高幹每人每月肉4斤,普通幹部減半。想過超标準的生活,就必須實行生産自給。

據時任延安市長透露,延安城軍民一起有6萬人,肉食供應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據謝覺哉日記,為了保障城區軍民基本的營養供應和吃肉需求,邊區政府屠宰場每月殺60頭豬,日均2頭數百斤供應市場。

加之周圍農民喂養上市的豬牛羊,延安市場每天都有肉食供應。陳學昭、錢韻玲是市場的常客,時不時穿梭在丁丁當當的打鐵聲中,于驟起驟落的蒼蠅中選購三五兩豬肉,回去炖白菜或是炒紅蘿蔔。

但是,當時延安的豬肉市場也存在幾個怪現象:謝覺哉發現,延安本地人不吃豬血,市場上沒有豬血賣;而曾志和丁玲丈夫陳明發現,延安本地人不吃豬下水。另一方面,延安的豬油價格比豬肉貴。

毫無疑問,不吃豬血和豬下水,是巨大的浪費。必須想法改變延安人這一奇怪的飲食習慣。

謝覺哉和三五九旅旅長王震都認為,吃豬血是補血的,兩人都算過賬,一頭重110斤的豬,可以得豬血25斤,如果把它們制成豬血豆腐,價值625元,相當于增加豬肉供應2斤9兩8錢。

不要小看了這個數目。即便按每頭豬得豬血折半計算,延安每月殺60頭豬,豬血就值18750元,相當于44斤豬肉。意識到延安人不知道豬血如何吃,謝覺哉還嘗試着告訴當地人如何做美味的豬血豆腐。

延安當地人不吃的豬下水,在曾志這樣能幹會吃的南方人眼中卻是個難得的寶貝,她們将它以極便宜的價格買來,變着法子,做成美味飽口福,實在覺得劃算。而陳明則買了豬下水喂他的愛狗。

延安往事:毛澤東吃三合飯 ;延安月供60頭豬;奇怪的飲食習慣

英俊的毛澤東與延安的小八路娓娓談心

為了進一步改善邊區的生産生活條件,延安提出實行“十一”運動,包括衣、食、醫、文、衛等十個方面的重要名額:如實作每戶有一年餘糧;每村有一架織布機;每戶養一牛一豬;每村有一個水井,每戶有一個廁所等。

謝覺哉的夫人王定國,就與另外兩個人合作養了一頭豬,45斤時買進,喂了140天,殺豬時頭腳和闆油除外,得肉59斤(二十四兩枰),油24斤,折算下來,每月賺了9480元,每天能賺316元。

謝覺哉60歲生日宴時,擺了幾桌,肉也是基本靠這頭豬解決的。謝覺哉很感激小自己将近30歲的妻子,通過生産節約幫一家五口人度過難關,同時他也借此在戰友和同僚中極力鼓吹養豬,他有一肚子的養豬經。

養豬養牛羊是解決延安軍民吃肉問題的主要途徑,而打獵則是補充延安軍民營養的又一辦法。

延安往事:毛澤東吃三合飯 ;延安月供60頭豬;奇怪的飲食習慣

任弼時在延安騎馬打獵時的英姿(右)

抗戰年代的延安附近,時有野雞、野豬、黃狼等野生動物出沒,不但林邁可、馬海德等國際友人在延安的杜甫川等地打過獵,就連任弼時、陳伯鈞這樣的進階幹部,也偶爾持槍騎馬打獵。

對于任弼時這樣日理萬機的領袖來說,打獵的主要目的固然是放松和保養身體,但打到獵物,又何嘗不是美餐一頓的好材料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