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接着從商鞅變法這條時間軸記叙。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實施第一次變法。三年後,公元前356年,齊威王繼位。關于齊威王的在位時間,史學界存在較大的争議。史記和資治通鑒記載,齊威王是公元前379年繼位,但史家普遍認為這個時間有誤,多以公元前356年作為齊威王的正式繼位時間。
公元前350年,商鞅開始在秦國進行第二次變法,這裡我們先按下不表,單說商鞅第一次變法這十年間的中原戰況。

此時中原大戰的主角是魏、趙、齊三家。公元前354年,魏、齊兩國各自帶領聯盟軍在中原大地展開大戰,爆發了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此戰,孫膑橫空出世,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那桂陵之戰的起因是什麼,經過如何,又對中原各國産生了什麼影響,我們慢慢來說。
我們前面說過,戰國初年,魏文侯在位時,魏國率先崛起,成為戰國首霸。到了魏國第二位君主魏武侯時期,魏國的勢力依然不減,在諸侯中一直處于攻勢。這時,一個小國的出現,牽動了當時各大國的神經,也直接對以後的中原局勢産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個小國,就是我們前文商鞅變法一文中的主角,商鞅的母國——衛國。
衛國,地處鄭國東北,齊國西南,趙國東南,是韓、趙、魏、齊等大國的樞紐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魏國崛起後,根據誰強誰是老大的慣例,衛國自然成為了首霸魏國的盟國,也是附庸國。但衛國地處黃河下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國力又弱小,這就注定了打衛國主意的國家将不止魏國一家,趙國此時便參與了進來。
為了争奪衛國,趙國多次與魏國開戰。公元前379年,趙國發兵襲擊衛國,但沒有成功。
公元前372年,也就是魏武侯去世前一年,趙國伐衛,攻占了衛國國都外圍的七十三座城市。于是魏國出兵幹涉,在北蔺這個地方打敗了趙國軍隊,但沒有徹底改變衛國的國勢。
公元前370年,魏國再次與趙國大戰于懷地,打敗趙軍。
公元前369年,魏國内亂,趙、韓二家趁機圍攻魏國首都,後因意見不合而罷兵,我們前面有較為詳細的記述。
韓、趙罷兵後,魏惠王,也就是梁惠王繼位為魏國國君。
梁惠王消停了幾年後,于公元前362年戰敗了趙、韓聯軍,也是同一年,秦國趁魏與韓、趙大戰之際,攻伐魏國,魏國大敗,公叔痤被俘虜,我們前面講過。
一年後,公叔痤病逝,商鞅入秦。
梁惠王志略頗大,公元前357年,也就是商鞅變法兩年後,魏、韓二國在鄗地會盟。
為了對抗強勢的魏國,第二年,公元前356年,趙國與北面的燕國結盟。同年,趙國、齊國、宋國三家在平陸會盟,結成三國同盟。
又過了兩年,公元前354年,秦大敗魏國于元裡,斬首七千,攻取少梁。看到魏國挨揍,趙國趁機進攻魏國的盟國,也是附庸國衛國,這就引來了桂陵之戰。
魏國雖然打不過秦國,但對付當時的趙國還是有餘力的。于是魏國再次出兵幹涉趙國的伐衛,一舉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城。趙國此時已經攻占衛國,但礙于自身實力有限,于是向東面的齊國,南面的楚國求救。
公元前353年,齊威王發兵援救趙國。他采取段幹朋的建議,分兵兩路,一路與盟國宋國,被趙國打服了的衛國一起圍攻魏國襄陵;一路由田忌和孫膑帶領,北上救援邯鄲。
此時魏國主力已經攻破邯鄲,正準備東進進攻投降了的衛國。此時田忌和孫膑的八萬齊軍也已經到了齊魏邊境。田忌想要直接進攻魏國的主力,遭到孫膑的制止。孫膑認為此時魏國主力消耗于外,魏國的國都大梁一定空虛,不如驅動大軍進攻大梁,迫使魏國撤軍,放棄進攻衛國的計劃。
以上的部署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但孫膑的智謀以及圍魏救趙的核心戰略還沒有展現出來。
孫膑的目的在于從根本上挫敗魏國的戰略意圖,而不是單單隻讓魏國撤兵。為此,孫膑建議田忌南下進攻魏國的平陵,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定陶。平陵是魏國重鎮,且地勢險要,有魏國重兵把守,齊軍此番進攻隻會失敗,不會成功。而孫膑計策的高明之處在于迷惑魏國主将龐涓,讓魏軍以為齊軍的高層指揮都是庸才。
果然,田忌帥軍抵達平陵,并指令平陵附近的齊國據點向平陵發動進攻。由于事先沒有劇本彩排,齊軍不僅大敗,而且敗的十分真實,是以,魏軍對齊軍的進階指揮層産生了輕慢。
随後,孫膑又讓田忌派出一小股輕裝兵大張旗鼓直搗魏國大梁,吸引魏軍阻擊這隻齊軍,結果齊軍再次大敗。此戰,使得魏軍對齊軍的單兵戰鬥力産生了輕慢。
在成功導演了兩次戰役後,孫膑已經實作了迷惑龐涓的戰略意圖。龐涓中計,以為齊軍的将領不堪大用,士兵則不堪一擊,于是舍棄重裝辎重,輕裝疾行,沿着齊軍主力向大梁進軍的路線,尋求一舉将其殲滅的戰機。
正在這時,孫膑親率齊軍主力在桂陵埋伏,伏擊了長途奔襲的魏軍,俘獲龐涓本人。
俘獲龐涓後,魏軍頓時成了無頭的巨獸,攻勢銳減。但前面也說到,魏軍舍棄重裝辎重,輕兵向前,是以,魏軍的主力被落在後面,并沒有在桂陵一帶被全殲。邯鄲仍在魏人的手上,而大梁也沒有遭到實質性的威脅。
公元前351年,也就是桂陵之戰兩年後,秦國趁魏國大敗于齊國的機會,命商鞅進攻魏國河西固陽,商鞅得手。固陽的失手讓魏國十分驚慌,魏惠王馬上在固陽以東修築防禦工事,嚴防秦軍再東進,然後以邯鄲為籌碼,迫使趙國與自己講和,魏國将邯鄲還給了趙國,趙國則釋放了龐涓。随後,惠王調動盟國南韓的軍隊,一舉擊敗了圍困魏國襄陵的齊、宋、衛聯軍,充分顯示出了魏國作為當時中原第一強國的實力。
但曆史的天平已經傾斜,魏國作為中原大國,四面受敵,又缺少變革的動力,其衰退已不可避免。也正是這一年,南韓任用申不害開始進行變法。而一年後,商鞅在秦國開始了他的第二次變法運動。下一回,我們接着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