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的吳橋八景

古代吳橋八景久負盛名,康熙版縣志載有敖文瑞所作的詠吳橋八景詩。光緒版縣志之《藝文志》所占篇幅占全志的六分之一,不知為什麼卻将這些詩歌沒有一首錄入。

敖文瑞

而吳橋人物相關史料載,也隻有關于敖文瑞寫過吳橋八景詩相關的記錄,敖文瑞,号伯村,吳橋縣人,宏治戊午科( 1498 )舉人,《畿輔通志》載其曾為銅山知府,事實為貴州銅仁知府。敬文徐如澍《銅仁府志》亦載:“敖文瑞,直隸吳橋舉人”。

敖文瑞曆官銅仁府知府,緻仕歸家,躬親農事,閉門課讀,樸素如寒儒,著作頗多,可惜留傳上來的很少。最著名的有《吳橋八景詩》,雄渾典麗,邑丞永嘉張侯題其堂曰:“二十四年清白吏,百千萬世孝廉名”。榮祀鄉賢。光緒版《吳橋縣志》載“明銅仁府知府敖文瑞墓在城東”

明相範景文範閣老也曾在《北吳歌小引》中提到吳橋八景,他這樣寫道:“我吳固有八勝曰月潭、曰秋冢、曰照台、曰晨閣、曰黃河、曰煙柳、曰春城、曰甘泉,今已或湮或圯或剝落闌珊矣。”所寫“八景”到底指哪裡呢?

1

“月潭”之景古人稱之為“龍潭夜月”,範閣老曾有詩寫到“龍潭月冷淡無波,自昔瀛洲帶九河。北望燕京南接趙,士人猶說古悲歌。”大體地點在光緒版《吳橋縣志》卷一《河渠》可以找到:“龍灣在城東二十裡,淺深斷續,流衍東彙甯津縣界谷家河,舊志所謂龍潭夜月是也。昔有龍起于此,故名。今涸。”龍灣,指的是今天縣境的龍王河。龍王河是宣惠河的一大支流,發源于吳橋縣東宋門鄉西宋門村南大窪,隻流經吳橋、東光兩縣,于東光後孫村彙入宣惠河。至于“龍潭夜月”在龍王河的具體位置,估計現在誰也弄不清了。

月冷空潭城柳枯,當年景物半模糊。惟餘膑冢秋風裡,千載英靈壯北吳。這是範閣老當年回吳橋所作

古代的吳橋八景

2

“秋冢”指的是舊時吳橋八景之一的“膑冢秋風”,當指孫膑墓。據光緒版《吳橋縣志》卷一記載:“戰國齊孫膑墓在城東南十五裡,墳後有廟,其村即名孫公廟,按,房山亦有公墓。”範閣老詩曰:“唯有殡冢秋風裡、千載英靈壯北吳”。

相傳,吳橋是孫武後代的封地。吳橋姓孫的人也确實不少,以孫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孫、後孫、牌坊孫村等不下十多個村。吳橋古城東南面是一群土丘傳說是孫膑與龐涓打仗時擺“迷魂陣”的遺址。土丘南面十裡處有個孫公廟村,村東有座孫公廟,廟裡供奉的塑像就是孫膑。現在孫膑墓早已蕩然無存,不過,吳橋人為紀念孫膑,在雜技大世界建有孫公祠,将孫膑石牛也遷于此。

古代的吳橋八景

3

“照台”指“夕陽照台”,指的是舊城南門外的祭風台。對于祭風台之地點,縣志中有所記述:“祭風台,在城南古黃河堤上,高數丈,舊有與點亭,風景佳麗,邑中勝地。”範閣老曾在《遊園南記》中記

述了當時在祭風台(吳橋縣舊城南門外)觀看馬戲的盛況。看完馬戲,閣老講到“台名‘祭風’,仿自赤壁,而無所本,何如即名‘戲馬’,不事典而情核乎?”想把祭風台改為“戲馬台”,可以想象當時吳橋雜技之盛。在該篇散文中,看完馬戲,範景文登上“與點亭”,對祭風台的周邊美景也做了一番描述:“四望落照銜山,歸鳥隐沒。回【目間】城郭,炊煙萬縷,與暝色相亂,茅屋高下,在乍有乍無間。”可惜到範景文晚年的時候,祭風台便蕩然無存了,他曾經寫道“鈎盤擊浪注東來,風卷蹄輪碾作埃。搔首築堤人不見,最高傳是祭風台。”至于祭風台到底多高,如何形制,文獻中沒有記載。

吳橋作家苑建國先生在他的長篇小說《雜技王》中,曾經這樣描述祭風台:

祭風台離縣城南門二裡有餘。傳說是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膑為觀察天象而建。此台高十餘米,方圓六千多平方米。台中有六米高青磚白灰砌成的瞭望塔,塔頂有四米見方可供二十幾人四處查望的平台。祭風台四周有祭風河環抱,河兩岸綠柳蓋地,白楊沖天;河中遊魚嬉戲,荷葉田田。祭風台北有一座三孔木橋架在祭風河上,橋頭上一邊一蹲雄獅的前腿騰空躍起,怒目遠方……

4

“晨閣”指的是“樵閣晨鐘”之景。明知縣劉铖曾經在縣治前的大門之上修有風雨樓一座,順治三年知縣王家楫、同治二年知縣石學階重修,“均惑于堪輿規模俾隘即為鐘樓。正德五年鑄,聲聞數裡。舊志所謂樵閣晨中,鐘者是也。”(光緒版《吳橋縣志》),範閣老回老家吳橋,曾作詩道“層層柳色水準池,三裡孤城月照陴。山雨樓空鐘罷響,開門忙煞賣糕兒。”

5-6

“黃河”“煙柳”,指的古代“黃河繞帶”“城柳拖煙”二個景點。吳橋曾有老黃河“老黃河在縣城西南,導山東恩縣四女寺閘之水,由德州入境,東北行由城南到縣屬三岔河,會鈎盤河至城東,經黃家鎮入甯津縣界,延袤五十餘裡,又北行轉入南皮縣。”元代蒙古詩人薩都剌登臨吳橋古堤時曾寫過《過古黃河堤》的詩文,這也是寫吳橋較早的詩篇了。黃河古道什麼樣子不可考,但由于吳橋是泛區,又緊鄰縣城,修築堤壩是應當的,堤上栽柳順理成章。城中人出南門,登祭風台觀景,“長堤煙柳”當然也會附會成一景。“城外長堤立小山,羊腸鳥道老松園。閑來與點亭中望,萬井炊煙指頭間。”

古代的吳橋八景

7

“春城”将陵城在縣城東南三十裡,衛河東岸,趙寨北一裡許。基址存,草木從茂,禾黍盈疇,舊志所謂"空城春草"者是也。

古代的吳橋八景

8

“甘泉”,當指“苦井甘泉”,現在仍然有此一景。縣志講“雙井在城西北十裡王家莊,兩井相離僅尺許,一甘一苦,味迥不同。”兩井相距三尺,一東一西,井口一方一圓,東為甘泉,西為苦水,現都已幹枯。随曆史沿革,當時的王家莊,現在也依其“苦井甘泉”改名為“雙井王”村了。

關于金鼎古籍

吳橋金鼎古籍印刷廠是一家由中國新聞出版署首批準許設立的印刷古籍圖書的生産企業。2012年被評為河北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2013年金鼎古籍的線裝書工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業務範圍:線裝書創意、設計、制版;仿古線裝書、精裝書印刷、裝訂;家譜、縣志、地方志刊印、裝訂;宣紙印刷;絲綢印刷、裝訂、工藝品制作;圖書出售等業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