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是自己的眼界

01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女孩,推開窗戶,看到有人在埋葬她心愛的小狗,她非常傷心。

她的爺爺走過來,把她帶到另一扇窗前。窗外有人唱歌,有人在騎馬,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她很快就笑了。

誠然,目之所及,就是你的心情,放大了來說,就是你的人生。

幸運從來都沒有虧待任何人,隻是我們自己開錯了窗。

于丹老師說過:“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麼能知道什麼叫海闊天空呢?”

當一個人困頓的時候,就放寬眼界,改變自己的格局,就能走出自我。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是自己的眼界

02

眼界很小的人,注定走不到遠方。

戰國時期,龐涓和孫膑一起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兵法。

龐涓投靠到魏國,憑借過硬的軍事才能,當上了将軍。

剛剛出道的孫膑,投靠了龐涓。龐涓認為:“孫膑的才能,比自己更厲害,如果不除掉的話,會影響自己的地位。”

為了一己私利,龐涓捏造了罪名,把孫膑關起來,并且割掉了膝蓋。後來,孫膑投靠齊國,并且在馬陵之戰中,把龐涓逼到了絕路。

有句話說得好:“強者互擡,弱者互踩。”

真正的強者,不是自己特别厲害,而是善于和别人合作共事,并且彙集團隊的力量,幫助自己做成大事。但凡小肚雞腸的人,就是有通天的本領,也會因為眼界太小,人生路越走越小。

三國時期的劉備,和關羽、張飛結拜兄弟,親自去請諸葛亮來幫忙,手下彙聚了很多的能人,是以他能夠建立蜀國。

一個人可以走遠,攻無不克,離不開背後的“推手”。如果心如針眼,容不下任何人,那麼就隻能形單影隻,走得好難。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是自己的眼界

03

打開眼界,心寬、路寬。

在井底的青蛙,一擡頭,隻能看到井口那麼大的天空;在林子裡飛的鳥,林子有多大,它的生活空間,就是多大;在天空翺翔的老鷹,可以俯視腳下的一切。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一個人要越活越好,那就要登高望遠。而“登高”的本質,不是高高在上,跟不上居高臨下,而是你内心的高度,超越了别人。

曾國藩在為官的時候,一直往上走,但是他堅持低調,坐着低等官員的轎子,在小巷裡,遇到了級别更低的官員,也主動讓道。

在翰林院的時候,被上司碾壓,就是生病了,上司也不批假,加上他看不慣“請客送禮”的行為,隻能忍氣吞聲過日子。

老話說:“守得雲開見月明。”

一個人可以忍得住多大的委屈,扛住多少的壓力,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想要從平地崛起,那就要鎖定遠方的目标,然後堅持低頭走路。

緻富的人,需要“悶聲發大财”;為官的人,需要“融入群衆”;做學問的人,需要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低頭上坡,到了頂峰,才能像老鷹一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是自己的眼界

04

胸懷大志,人生有無限可能。

有一個老師,帶着三個學生去農場實習。

老師問:“這裡有一塊土地,能夠做什麼?”

一個學生說,可以種菜。後來,他成為了菜農。

一個學生說,可以請城裡人來種菜。他就成為了商人。

一個學生說,可以用來做實驗。他就成為了科學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人利用土地的方法,就是他的未來。從他拿起鋤頭的那一刻,就看到了他的結局。

即便是最普通的東西,隻要你敢于想象,就可以變成金子。

莊子在《逍遙遊》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宋國有一戶人家,擅長配置防止皮膚凍裂的膏藥。他們世世代代,靠賣膏藥謀生。

一個外鄉人知道後,花了很多錢,買到了配置膏藥的方法,然後獻給了吳國的君王。當時,吳國很多士兵被寒風吹裂了皮膚,膏藥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外鄉人是以得到了君王的賞賜,獲得了很大一片土地。

膏藥的用途沒有變,當時人的眼界改變了,進而帶來了天壤之别的結局。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隻是因為眼界太小,沒有發揮出來。

比方說,一些做生意的人,小富即安,并沒有成為富豪;一些讀書的人,大學畢業後,再也不翻書,反而變成了愚昧的人。

真正有理想的人,一直在“推陳出新”,一生都在前行,還超越了無數人。

真正困住一個人的,是自己的眼界

05

明朝文學家洪應明說過:“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

一個人的胸襟,可以把天地日月,都包攬其中,也可以把上下千年的東西,都承載起來。

一個小小的花盆,可以養一些小花小草,但是一定養不活一棵大樹,也不能變成一片花海。

是以,大樹都喜歡生活在曠野裡,使勁往天空生長。

當你困頓的時候,就放大眼界:一是放下爛人爛事,讓心靈變得輕松,不再狹隘;二是樹立目标,不讓自己碌碌無為;三是敢于折騰,隻要方向沒錯,走得越遠,活得越精彩;四是考慮長遠,可以靠幾代人來打造一片天地。

更重要的是,你在登高望遠的時候,還要向下紮根,讓腳下的寬度,配得上你的眼界的高度。

你的雄鷹,就要向往藍天白雲;你是聖人,就要沉浸在智慧之海;你是鲲魚,就要活在大海裡......

從今往後,不斷超越自我,做一個大氣的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