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子不與白衣同,強項令董宣名垂青史的背後,是劉秀的胸襟器量

作者:徐九力

漢光武十九年(公元43年),東漢的京都洛陽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強項令事件,洛陽縣令董宣不畏權貴公正執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陽公主叩頭認錯,赢得了強項令的美名,而在這起事件中,光武帝劉秀的表現也堪稱完美,其做出的幾次妥協讓步,充分展現了一代帝王的胸襟器量。

天子不與白衣同,強項令董宣名垂青史的背後,是劉秀的胸襟器量

事情的起因

事情起因是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有一個奴仆當衆殺人,官吏捉拿時,這個奴仆藏匿在了湖陽公主府裡,官吏無法進公主府捉拿犯人。或許是看辦案官吏一直拿自己沒辦法,這名逃奴的膽子也大了起來,湖陽公主一次外出時,這名奴仆居然乘坐公主的馬車跟着出了公主府。

洛陽縣令董宣見狀,立即在夏門亭等候,以刀劃地,攔下了湖陽公主的車駕。董宣大聲指責了湖陽公主包庇藏匿犯人的過失,怒斥犯法奴仆下車,并當着湖陽公主的面将其格殺。這一幕也成為了後世平劇《強項令》中《夏門亭前平民憤》的唱段。

湖陽公主顔面大失,惱怒之下向劉秀告狀,劉秀聽了事情經過後勃然大怒,将董宣召了過來,指令内侍當庭捶死董宣。

注意,劉秀要殺董宣,不是因為董宣殺了奴仆,而是董宣以下犯上,身為漢臣冒犯了皇家威嚴,亂了君臣綱紀,這在皇權社會任何一個朝代都是禁忌。董宣先是強行阻攔了湖陽公主的車駕,接着當衆指責公主過失,更當着公主面殺人,每一樁都是對公主尊嚴的冒犯。

皇權至高無上,這在古代社會是最大的規矩,無論誰冒犯皇權都要受到懲戒甚至喪命。以漢武帝時期的兩個大臣為例,右内史(京畿地區長官)義縱,在地方為官時執法公正,深得漢武帝贊賞,結果僅因為抓捕了幾個告缗的官吏,就被漢武帝認為是反對告缗令,以大不敬罪名誅殺,大司農(主管國家農業、财政)顔異,是顔回的第十世孫,僅僅因為在與人言談時,對方出言不敬皇帝,顔異沒有當場反駁,被人舉報,最後被扣上了“不入言而腹诽”(嘴上雖然沒說,但心裡是這麼想的)的罪名處死。

劉秀的第一次讓步

命懸一線之際,董宣說了一句話,讓盛怒中的劉秀冷靜了下來。董宣大聲道:“陛下您既然要大治天下,又怎能縱容自家奴仆犯法卻不予懲治呢,因私情而廢公事,還怎麼治理天下呢?不用您來殺我,我撞牆自盡。”說完董宣頭向柱子撞去,“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劉秀見狀連忙讓内侍攔住了董宣。

董宣的話讓劉秀醒悟過來,是啊,董宣雖然有以下犯上,但卻是出于維護法律制度尊嚴的苦心。要維護皇家威嚴,就要殺董宣,要實作天下大治,國家則需要董宣這樣剛直不阿的良臣。在維護皇家威嚴和實作天下大治的理想之間,劉秀選擇了後者,于是劉秀赦免了董宣以臣犯君的死罪,讓董宣向湖陽公主叩個頭認錯了事。這是劉秀的第一次妥協讓步。

劉秀的第二次讓步

劉秀赦免了董宣的死罪,給了董宣天大的恩典,隻要董宣就坡下驢磕個頭認個錯,事情就這麼過去了。作為臣子向公主磕頭,也隻是基本禮儀,談不上什麼奇恥大辱。但劉秀沒有想到的是,董宣是個執拗硬漢,沒有這麼多彎彎道道,在董宣看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沒有認錯了事一說,他沒有錯,談何向公主磕頭認錯。皇帝都給了台階下,董宣卻沒有就坡下驢,說小一點,這是情商低,說大一點,這是拿皇帝開涮,碰到秦皇漢武這樣脾氣不好的主,董宣的命能保住才見鬼呢。

董宣的給臉不要臉,再次激怒了劉秀,劉秀命内侍強押着董宣,向湖陽公主叩頭。劉秀以天子威權施壓,試圖強行讓董宣低頭。

面對天威之壓,董宣則兩手據地始終不肯低頭,“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史書如是記載,強項令脖頸剛硬死不低頭的形象躍然紙上。

據《後漢書董宣傳》記載,董宣共做了五年洛陽縣令,最終在任上去世,享年74歲,是以,此時的董宣年齡應該在70歲左右。一個白發蒼蒼的七旬老人,早已年老體衰,面對強力壓迫,他無力反抗,卻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始終擁有一種不輕易低頭的傲骨。士可殺不可辱,頭可斷不可俯,這就是董宣!

董宣的浩然正氣、剛直不阿,最終打動了劉秀,天子威壓尚且不能屈服其意志,世上還有什麼能讓董宣低頭的呢?公正執法,說起來容易,但在強權面前能不畏縮退讓的官員又有幾個?董宣這樣堅守節操、大義凜然的官員,正是國家的财富!

于是劉秀下令赦免了董宣,并賜予董宣三十萬錢以示勉勵。

在維護皇帝威權和尊重士人節操之間,劉秀再次選擇了後者,他以自身的妥協讓步,保全成就了董宣的傲骨,這既是出于對董宣的愛才惜才,更是對士人風骨的敬重!孟子所謂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董宣如是也!

事實上,劉秀對董宣的欣賞是一貫的。董宣在北海國相任上因執法過嚴、殺人過多,被移送廷尉(漢朝最高司法機關)下獄,等到董宣快要上刑場時,劉秀派出的特使趕到,刀下留人救下了董宣。後來董宣在江夏太守任上,輕慢侮辱外戚陰氏出身的郡都尉被免官,也是劉秀開恩,再次任命董宣為洛陽令。

天子不與白衣同

以呂布之勇力,尚且在白門城樓被人捆縛無力脫身,董宣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劉秀是真摁不下董宣高昂的頭?無非是劉秀不肯強迫董宣而已。這讓湖陽公主不解,她問劉秀:“文叔(劉秀字文叔)你當初隻是平民百姓時,還經常在家裡藏匿犯法的罪犯,官吏都不敢上門來捉拿,現在你當了皇帝,手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怎麼還不敢拿一個縣令開刀呢”?

對此,劉秀哈哈一笑,說道:“天子不與白衣同”。這話的意思是,皇帝和老百姓的角色身份不一樣,權力和責任義務也不同,老百姓能做的一些事情,皇帝有時候反而不能做。以湖陽公主的話為例,劉秀在家為農時,經常藏匿犯法的罪犯,顯然他當時也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守法良民,換言之,身為老百姓的劉秀是法律制度的潛在破壞者。而當了皇帝後,劉秀成為了法律制度的制定者和最終裁決者,劉秀如果自己不帶頭維護法律的公正,法律制度的尊嚴将蕩然無存,還怎麼實作天下大治的理想呢?

俗話說得好,大人有大量。皇帝身為天子,手握天下人的生殺予奪大權,是一切事務的最高裁決者,擁有如此大的權力,自然需要有更高的道德限制。如果皇帝不能克制自己濫用權力,任性妄為,那麼給天下帶來的将是可怕的災難。

秦始皇苛待天下百姓,緻天下人苦秦久矣,漢武帝窮奢極欲,緻使海内虛耗,秦皇漢武,這兩位千古一帝,盡管有豐功偉績,但在曆史上卻長期是以暴君的負面形象存在(宋哲宗就因為大臣說自己父親宋神宗堪比漢武帝而勃然大怒),與他們身為皇帝卻沒有收斂自己、克制自己欲望密不可分。

從曆史史實看,劉秀對于天子之道德要求始終有清醒的認識,他在位期間,始終有一種強烈的克己意識,他不濫殺功臣,他不好色,他不圖虛名,他不愛折騰,他不好大喜功(劉秀曾說,如果能以天下之半打敗匈奴那就打,但現在打不下,那還不如不打,繼續休養生息)。換言之,劉秀沒有被權力異化。這種皇帝自身的克制,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是極為少有的,憑此一點,劉秀堪稱聖主!

強項令事件後續

鬧了這麼一出後,董宣強項(脖頸硬,形容剛直不阿、不向權貴低頭)令之名自此傳開。此後,董宣繼續在洛陽公正執法,嚴厲打擊犯法豪強,這些人沒有不戰戰栗栗的,畏懼董宣如虎,是以董宣也被時人稱為“卧虎”。

洛陽豪強畏懼董宣,但洛陽老百姓卻非常愛戴董宣,當時歌謠說“枹鼓不鳴董少平”,意思是董宣(字少平)的府門前沒有冤鼓,形容董宣執法公正、民無冤情,這可以說是極大的贊譽,堪與後世的包拯、海瑞媲美了。

後來董宣在洛陽縣令任上去世,劉秀派使者慰問,看到董宣布被覆屍,妻子兒女在家抱頭痛哭,家裡隻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劉秀聽說後很傷心,說沒想到董宣廉潔清貧到了這個地步。于是劉秀以二千石高官的禮儀隆重地下葬了董宣,在講究厚葬、視死如生的漢朝(漢墓的陪葬品之豐厚是出了名的),可以說是天大的恩典。劉秀還提拔了董宣的兒子董并為郎官,董并後來做到了齊國國相的二千石高官。

董宣生前,劉秀多次開恩赦免、提攜董宣,強項令事件中,劉秀以天子之尊甘當背景闆,在董宣的傲骨面前,劉秀選擇了尊重和妥協,成就了董宣的青史留名,董宣死後,劉秀給與了董宣厚葬待遇,并恩惠其子。可以說,劉秀對董宣已經做到了一個皇帝的極緻。

董宣強項令的青史留名背後是劉秀的開明、器量與克制,沒有這份心胸器量,或許曆史上隻會多了一個無辜而死的洛陽令而已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