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劉秀和陰麗華的親兒子,墓葬出土文物卻重新整理了世界眼鏡史

1980年,邗江縣一家磚瓦廠的勞工照例在雙山取土,鋤頭突然挖到了硬物,硬生生的把他的手彈開了。他小心翼翼地把泥土扒開,卻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原來,下面密密麻麻堆滿了青磚。難道這下面是一座古墓嗎?

專家們很快趕到現場,不久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的封土堆直徑約60米,高13米。墓室位于中央,全部用磚砌成。整個墓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長8.8米,東西寬9.6米。封門牆厚達1.4米,墓底鋪有4層青磚,厚達0.52米。

墓葬中間有4個隔間,最中間兩個為棺室。券頂早年坍塌,靠近西側的棺完内有少量的頭骨和肢骨殘片。

由于被盜嚴重,墓葬之中出土的文物資訊很少。僅有一件雁足燈上有銘文“建武廿八年造……”

建武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年号,隻到了31年。由此,專家們判斷這是一座東漢早期的墓葬。盡管被盜嚴重,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卻顯示了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凡響,可究竟是誰呢?

其中有一件“嵌水晶金圈”,直徑1.3厘米,全重2.3克。中間是用純度極高的水晶磨制的凸透鏡,外用刻有浮雕花紋的金圈包裹,造型十分精美,可以用眼睛夾住使用,能放大物體4~5倍。這件文物的出土,直接改寫了世界的眼鏡史。

人類曆史上,最早關于眼鏡的文字記載是1268年,羅吉爾.培根記錄了用于光學目的的透鏡。直到1352年,才出現了最早的眼鏡畫像。 到明朝萬曆年間,中國才有了關于眼鏡的記載,還是由西方傳教士傳入中國的。

可是這座墓葬,距今有近2000年,比世界上最早的記錄要早1200多年。不過中國的眼鏡技術應該還要更早,早在春秋戰國,墨子和墨家就提出了小孔成像原理,說明當時已經對光學有了一定的研究。奇怪的是,為什麼中國明代以前的曆史,竟沒有關于“眼鏡”的隻言片語?難道是因為後來失傳了嗎?我們最早的記載竟然還是舶來品,不得不令人唏噓……

如果不是因為考古,相信一定會有很多“中國發明”會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而被曆史所淹沒,讓我們後人根本無法知情。實物才是最好的證據,我們應該為此而感到驕傲。

墓葬中還有一件特别引人注目的文物,現館藏于南京博物館,為鎮館之寶,國寶級文物。

這是一件錯銀銅牛燈,通高46厘米,長36.4厘米。燈體由燈座,燈盞和煙管三部分組裝而成。燈座是一頭體型肥碩,張口低頭,起步欲鬥的黃牛。銅牛全身用錯銀裝飾了流雲紋。在燈的頂部有一條煙道和牛頭相連,牛體中空可以裝水。

當燈點燃的時候,煙油可以通過煙道進入銅牛體内溶于水中,起到環保的作用,大大減少室内污染。精美程度甚至遠遠超過了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妻子窦绾墓葬中出土的長信宮燈。明顯屬于王室器物,絕不是普通身份的人可以擁有。難道墓葬之中葬的是東漢時期的某位諸侯王嗎?他和劉秀究竟是什麼關系呢?

查閱文獻知道,在東漢早期建武年間,劉秀曾将他和殷麗華所生的九兒子劉荊封為山陽王。後來因為他想反明帝,明帝因他是同母兄弟,念及兄弟情誼,将他遷到此處,封為廣陵王。可是劉荊死不悔改,居然還用巫術詛咒明帝,後來被人告發,不得已自殺身亡。至此,廣陵國除,被降為廣陵郡,劉荊也成為了漢代最後一位廣陵王。難道墓主人是劉荊?

從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來看,劉荊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可是現有出土器物的銘文,并不能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專家們也隻能推測,不敢定論。直到一年之後,發生了一件事,才最終将墓主人的身份确定下來。

1981年2月,因為取土修路,女工陶秀華在當年該墓發掘時旁邊的堆土中,偶然挖到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 她順手往兜裡一揣,收工之後拿去清洗,才發現是一枚金印,印章背面是一個龜的形狀。當時人們已經有一定的文物意識,于是她将印章上交給了文物部門。

經過鑒定,該印章為純金鑄成,印體邊長2.3厘米,厚0.9厘米,重122.8克。印面陰刻篆文“廣陵王玺”四字。至此,墓主人的身份之謎終于揭曉,确定為東漢廣陵王劉荊和王妃合葬墓。隻是,專家們十分納悶,金印怎麼會出現在這個位置呢?

原來,這處堆土是當年盜墓分子堆的,大部分都是泥土和亂磚。也許是金印尺寸太小,在盜墓賊的瘋狂盜掘之中,意外地成了漏網之魚……

幸虧這個疏漏,不僅破解了墓主人身份之謎,還解決了另一個争議了200多年卻始終無解的問題。

《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帝賜予印绶……”在東漢時期,日本還處于原始社會的晚期。如果一個部落能得到強大漢朝的承認,就可以号令甚至讨伐其他部落,稱霸一方。

1784年,日本一個農民撿到了一枚“漢委奴國王”的蛇鈕金印,很多人懷疑不是漢朝所賜,而是江戶時代的僞作。可金印和這次出土的廣陵王玺,在尺寸、重量、花紋、雕法和字型上都是如出一轍,而且前後僅僅隻相差了一年,有學者甚至懷疑這兩枚印玺是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是以,“廣陵王玺”的發現,不僅是中日兩國交往的最早實證,也是解開“漢委奴國王”金印謎案的一把鑰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