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台灣琉璃工房創始人楊惠姗女士曾被摩根大通授予“年度大師”稱号。摩根大通稱,楊惠姗是作為“中國現代琉璃藝術第一人”而當選。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楊惠姗、張毅夫婦1987年在台灣創立的琉璃工房,由一個小作坊成長為藝術領域世界知名文化企業。其衆多琉璃藝術作品被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等20多個世界級博物館收藏。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為什麼會選擇琉璃?”從1987年起,楊惠姗、張毅夫婦就被無數次問起這個問題。

也難怪,一個金馬獎最佳導演、一個最佳女主角,突然放下正在巅峰的電影事業,走入完全未知的琉璃世界,直接落到原點從零起步。這顯然不是握有幾分勝算的命運賭注——初創時,他們賠進全部積蓄,沒有收手;押上爸爸和哥哥的房子,沒有收手;最窘迫的時候,負債7500萬元新台币。

背後的動力還是源于對中國文化的堅守。在日本通路的時候,一位日本資深琉璃老藝人曾告訴他們,玻璃粉脫蠟鑄造技藝并非法國首創,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琉璃耳杯,其實是世界上最早的脫蠟鑄造法。

他們說,當時隻覺得“一巴掌打在臉上,這才是文化的震撼”。“我們對整個社會忽視傳統深感不安,隻有重視傳統才會有尊嚴和将來。”之後,兩人竭力收藏失落的古琉璃,為中國琉璃與世界現代玻璃藝術的交融,“燒錢如燒紙”地推廣。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每一件琉璃作品都需要12道工序,6-8個月的精工細作,火裡來、水裡去,各個環節把握相當困難,而火候的把握更是一半靠技藝一半靠運氣。這樣一種材質也讓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琉璃産品。

這樣“無常”的狀态像極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讓楊惠姗和張毅從中遊走出人生百态,迸發出更大的靈感。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為了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趕出最完美的作品,楊惠姗曾累得左耳失聰。1998年,張毅因勞累兩度心肌梗塞入院。毀滅、重生、失序,像極了琉璃本身的狀态,也顯露了生命的本質。

正是這一次次的毀滅,夫婦二人在與琉璃的對話中,開始将生命的感悟融進創作,随心自由重塑,用生老病死的人生常态來探索生命的意義,随性自然地訴說生命的快意灑脫,表述生活的多樣性,開展了一次次的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禅、生命與情感的對話……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好書推薦:

楊惠姗:沒有生命掙紮,何來自在覺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