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火餘燼中布林肯首訪中東,學者:美國無意也無力解決巴以沖突

澎湃新聞記者 喻曉璇

“我們認為停火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一個開始——建立起某種基礎的開始。”5月26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約旦首都安曼會見約旦國王阿蔔杜拉二世後如是說道,并以此結束了自己為期兩日的中東之行。在此之前,布林肯已經分别在特拉維夫和拉姆安拉與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及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會面。

此行是布林肯作為拜登政府最進階别外交官對中東地區的首次通路。就在幾天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剛剛宣布停火,11天的戰争造成250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數為巴勒斯坦人。以色列連日的轟炸也對哈馬斯統治下貧窮、隔絕的加沙地帶造成了嚴重破壞。

“布林肯此次中東之行選擇在巴以停火之後,主要還是作個姿态,試圖在國際國内輿論夾擊下保持平衡,既遵循以往慣例力挺以色列政府,又表示将對巴勒斯坦難民給予人道主義援助。”美國歐道明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助理教授吳萱萱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

布林肯通路期間明确表示,美國目前并無計劃讓各方立即進行和平談判,也幾乎未提及造成巴以幾十年沖突的根本原因,但他表示希望為和平創造出一種“更好的環境”。然而,這種沒有解決方案的安撫,在已引發中東數十年動蕩的巴以問題面前,難以奏效。

“管理沖突,而非解決沖突”

“我們正在與各方及合作夥伴共同努力,幫助達成停火,但我們也關注未來的道路——包括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步驟,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建設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布林肯24日啟程奔赴中東前在推特上寫道。

不過,在拜登政府已然降低中東在美國外交政策優先級的大背景下,布林肯此行更像是“趕鴨子上架”。在巴以最新一輪沖突期間,美國國内有越來越多的聲音要求拜登政府對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人權的行為進行追責。與此同時,由于美國在沖突前向以色列出口了精确制導武器,部分民主黨人士深表擔憂——正是這些武器造成了兩千餘名巴勒斯坦平民死傷。

布林肯5月25日在接受以色列第12頻道采訪時再次表示,美國認為兩國方案是真正確定未來以色列“可以成為一個猶太民主國家”,同時保障巴勒斯坦人建國權利的唯一途徑。盡管布林肯的這種說辭與拜登自競選時期的一貫表态并無不同,但在以色列與哈馬斯剛剛宣布停火不久,加沙地帶餘燼仍存、百廢待興的時刻,這種“場面話”顯然有些蒼白。

“我們知道,随着非法定居點的繼續修建,以色列基本上已經否定了兩國方案的選項,這時候假使我們繼續談論兩國方案,就等于什麼都沒做,隻是老生常談。”華盛頓阿拉伯中心的研究與分析部主任伊馬德·哈爾布在接受半島電視台采訪時說道。吳萱萱也對澎湃新聞指出,“布林肯此行無意也無力解決巴以沖突,事實上,巴以沖突目前也不是拜登政府的外交重心。”

半島電視台分析認為,布林肯中東之行的主要目的是管理沖突,而非解決沖突,這表明拜登政府還在遵循一套已經上演了幾十年的美國外交政策劇本。然而,批評人士認為,這套政策基本已宣告破産。

“拜登深谙國際事務,對巴以沖突的曆史沿革與和曆屆美國政府的相關政策肯定非常熟悉,加上國内政治因素,他在任内不會做出根本調整,本質上仍然會偏袒以色列。”吳萱萱表示,“與特朗普政府的主要差別在于,拜登不會有太出格的新舉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阿巴斯舉行會談後,布林肯高調宣布将“重建美國與巴勒斯坦的關系”——首要任務就是重新開放美國駐耶路撒冷的總領事館。特朗普政府2017年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并在2018年将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2019年,特朗普正式關閉了駐耶路撒冷總領事館,将其并入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同時大幅削減了對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援助。

既然沒有解決方案,那麼拜登在巴以問題上的現實政策隻好是不停“砸錢”。布林肯此行宣布向巴勒斯坦提供約385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2.45億元)的額外援助,其中包括向加沙地帶提供的550萬美元緊急援助。據美聯社報道,在特朗普削減了對巴勒斯坦幾乎所有援助之後,拜登政府一轉風向,共承諾向其提供約3.6億美元的援助。

“拜登可以投入一些資金,承諾重建,說服以色列不要做蠢事,也許是放慢建設定居點的速度,或者至少讓它變得不那麼引人注目。”奧克拉荷馬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約書亞·蘭迪斯表示,“他所能做的就是,繼續這樣做,給巴勒斯坦人一些錢,再收買他們四年。”

拜登中東政策建樹不大

布林肯在結束與巴以上司人會晤後,還陸續通路了埃及與約旦。兩國曆史上均在調解巴以問題上起到重要作用,而此次加沙也是在埃及的斡旋下實施了停火。

在會見埃及總統塞西期間,布林肯再次稱贊并感謝了埃及的“成功外交”及其與美方的協調。不過,布林肯在國務卿任上的中東首訪内也不得不小心處理與一些地區上司人的敏感關系,塞西就是其中之一,布林肯并未因斡旋有功就放棄追究塞西的其他責任。據《紐約時報》報道,布林肯就塞西任上埃及國内發生的“侵犯人權行為”與其進行了“長時間交流”。

塞西辦公室在雙方會晤後發表的聲明中并未提及有關“侵犯人權”的讨論,僅表示希望與美國加強雙邊協調與磋商,以維持停火。

《紐約時報》刊文指出,雖然布林肯在埃及的行動與美國之前公布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案完整調查報告的思路如出一轍,代表着拜登政府在中東重拾“價值觀外交”的姿态,但與此同時,拜登政府的實際行動卻是“撂下爛攤子”,在中東實作進一步的戰略收縮。這種虛有其表的政策也被證明了對中東和平無益,此輪巴以沖突就是力證。

“上任初期,拜登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國内抗疫,外交上主要是修複盟友關系,除了宣布從阿富汗撤軍的時間表,在中東政策上基本沒有太大建樹。”吳萱萱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核心關切應該是阿富汗撤軍與重返伊朗核協定,在巴以問題上則以管控危機、防止沖突更新為主。

布林肯此訪恰逢美國與伊朗就恢複對伊核協定履約進行第五輪間接談判之際。雖然布林肯和美國國務院均未強調伊朗問題在議事日程上,但以色列媒體報道稱,以方計劃在與布林肯的會晤中提出這一問題。

“你們每個人的首要任務是防止伊朗用核武器武裝自己,這是最高任務。”内塔尼亞胡在布林肯啟程同日舉行的以情報機構摩薩德傑出特工嘉獎儀式上說道。據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報道,内塔尼亞胡還強調,為了保護自身免受伊朗的核威脅,以色列可能不得不在沒有美國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伊核協定恢複履約第五輪談判已于5月25日舉行。伊朗副外長阿拉格希當日在接受伊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能在此輪談判期間達成恢複履約協定,但尚無法确定,因為這取決于關鍵議題的談判情況。伊朗總統魯哈尼5月26日也表示,“現在萬事俱備,可以重新啟動核協定”,但他還呼籲美國邁出解除制裁的第一步。

伊朗的這種積極表态對以色列卻是一種消極信号。“無論美伊是否達成協定,我們都将盡一切努力防止伊朗擁有核武器。”内塔尼亞胡說道,“因為這事關我們的存在。”

責任編輯:胡甄卿

校對:劉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