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荊轲刺秦王,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一件幾乎讓後世家喻戶曉的大事件。後來凡是看過這段史實的人,都不免替荊轲惋惜,與此同時,也會發出如下疑問和感慨:
荊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四大刺客之一,他和秦王嬴政近在咫尺,又用手緊緊抓住了秦王嬴政的衣袖,怎麼就沒有能夠殺了秦王,卻反而讓秦王脫逃後反殺了呢?是不是荊轲武功本來就不行呢?或者是荊轲臨陣時,内心害怕了,雙手不聽使喚而導緻行動失敗呢?

這個故事在《戰國策.荊轲刺秦王》、《史記.刺客列傳》中都有記載,讓我們重溫一下這個過程。
燕太子丹是戰國後期燕王之子,小時候就被送往趙國作人質。當時,秦王嬴政也在趙國。是以,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兩人不僅認識,而且兩人還經常在一起玩兒,交情很深。
後來,燕太子丹又被送到秦國做人質。但秦王赢政卻全然不念小時候的舊情,對燕太子丹很不禮貌,也不客氣。燕太子丹心生怨謗,私自逃回了燕國。
當然,他逃回燕國,也并不僅僅是為了自己。還因為在秦國内部得到了一個驚人的資訊:秦國有蠶食六國的企圖。出于對國家危急存亡、利害關系的考慮,他急于回來設法對付秦國。
燕太子丹回國以後,開始緊鑼密鼓想辦法對付秦王嬴政。他先是請教太傅鞠武,鞠武亦無奈。這時候,秦将樊於期逃亡到燕國避難,太子丹竟然出于情義,收留了這位叛逃者。
鞠武覺得太子丹這麼做不妥,主張“趕緊把樊於期送到匈奴”,這樣一是可以緩和燕、秦兩國的沖突,嫁禍給匈奴;二是可以順勢聯合匈奴和各諸侯國,形成一個聯合陣線,共同抵抗強大的秦國。
太子丹認為把樊於期送給匈奴不合乎道義,另外聯合匈奴這個過程比較長,遠水救不了近火,不足以解決目前的危局,是以沒有采納。鞠武又把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田光又向太子丹推薦了刺客荊轲。
荊轲往見太子丹,太子丹詳細給荊轲分析了目前形勢以後,說:“我以為,隻要有一個勇士出使秦國,以重利打動秦王,應該可以讓秦王停止吞并行動。乘勢劫持秦王,使他把侵占各國的領土都歸還給各國,這是最好的結果。如果秦王執意不肯,那就沒辦法了,隻能殺了他。”
可見,燕太子丹最早的意思,就是讓荊轲“劫持秦王嬴政,退還各國領土”。
在燕太子誠心誠意的請求下,荊轲答應了。此後,為了讓荊轲堅定信念,燕太子丹對荊轲曲意逢迎,有求必應,做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為了行動能夠一次成功,荊轲準備工作做得也很充分。
他首先是專門去拜訪樊於期,想借他的人頭一用。因為荊轲知道,現在秦王嬴政最恨的人,就是秦國這個叛将樊於期。樊於期逃亡以後,秦王已經殺了樊於期一家,并且花重金懸賞捉拿樊於期。樊於期自然也非常痛恨秦王嬴政。聽荊轲這麼一說,可以為他報仇,樊於期自殺了。荊轲順利拿到了樊於期的人頭。
荊轲又從燕太子丹處得到了燕國的地圖,可以作為給秦王的觐見禮。在古時候,隻要拿到某個諸侯國的地圖,就等于在理論上得到了這個諸侯國的領土。
為了保證荊轲的行動能夠增加一次成功的機率,燕太子丹還給荊轲配備了一個助手秦舞陽。這個秦舞陽,是燕國有名的勇士。據說他膽子大的出奇,十二歲的時候就殺過人。一般人就從來不敢和他對視。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但荊轲做好了這些準備工作以後,卻遲遲沒有行動。燕太子丹催促他,荊轲說還需要等一個人。這個人究竟是誰?已經成為曆史懸疑,因為荊轲已死,也因為燕太子以為荊轲害怕了,緻使荊轲生了氣,沒有等到那個人到來,就匆匆忙忙地上路了。
太子丹和他的賓客,以及知道這件事的人,也都明白荊轲此去再也不可能回來,便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子送荊轲、秦舞陽上路。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我們來看看荊轲刺殺秦王嬴政的整個過程。
荊轲捧着樊於期的首級,秦舞陽捧着裝有燕國地圖的匣子,按照正使、副使的順序進入秦國首都長安的王宮。走到殿前台階下的時候,荊轲的助手秦舞陽臉色突變,害怕得發抖,文東武西站立在兩旁的秦國大臣們,看到秦舞陽驟然變色的神态表情,都感到很奇怪。
荊轲知道秦舞陽害怕了,便回過頭朝秦舞陽微微一笑,意思是給秦舞陽打氣,讓他沉住氣;轉而上前對秦王嬴政謝罪道:“北方藩屬蠻夷之地的人,都非常小氣,沒有見過什麼大場面,更不可能見過像秦王這樣雄才大略的天子,心驚膽顫是正常的。希望大王不要計較他的行為,這樣,他才能在大王面前圓滿完成這次使命。”
秦王嬴政對秦舞陽的畏懼表現其實并不感興趣,此時他最關心的是燕國的地圖,便對荊轲說:“遞上秦舞陽拿的地圖。”
這時,荊轲已經來到了秦王面前,兩個人近在咫尺。
荊轲回身從秦舞陽手裡取過卷成一個卷軸的地圖,雙手捧着,恭恭敬敬地給秦王獻了上去。秦王嬴政接過卷成卷的地圖,慢慢往開展,圖卷展到盡頭時,一把铮明瓦亮的匕首露了出來。
秦王嬴政一愣神的功夫,荊轲出手很快,左手抓住了秦王的衣袖,右手抓起匕首直接向秦王嬴政刺了過去。
《戰國策.荊轲刺秦王》載: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zhen,去聲)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而《史記.刺客列傳》顯然是完全援引了《戰國策.荊轲刺秦王》原文。
揕[zhèn]的意思,是用刀、劍等做刺的動作。
我個人了解,荊轲既然能夠抓住秦王嬴政的衣袖,手持匕首去刺秦王,那就是說,兩人已經面對面了,否則,荊轲就不可能抓住秦王的衣袖,也不可能做出“刺”的動作。
那麼,作為一個春秋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刺客之一,荊轲以前肯定殺過不少人,否則他不可能名列四大劍客之列。但奇怪的是,荊轲為什麼離着這麼近,竟然沒有能夠刺殺了秦王呢?其實,他是完全遵循了燕太子丹的訓示,他的本意,就是想辦法要劫持秦王嬴政,而不是刺殺。至少當時,他的本意不是刺殺。
故此,荊轲的那個“刺”的動作,并不是真刺,而是要用匕首的刃尖“抵住”秦王的肚子、胸口,或者是哽嗓咽喉。就像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殺人犯面對警察的圍捕,他們總是會劫持一個人質,用刀抵住人質的要害部位,威脅警方:“不要亂動,否則我就殺了他”,應該是一樣的動作。
我們現在假設一下荊轲預料到的最好的情況。
荊轲左手緊緊抓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握着匕首,然後大聲告訴秦國的大臣們:“你們可不要做傻事啊!現在,你們的大王就在我手裡,你們如果不想讓他活着,就一齊上來對付我。反正我既然已經來了,就沒打算活着回去。大王,現在你已經被我控制了,我請你立刻下令。”
秦王嬴政為了拖延時間,假裝不解地問道:“你讓寡人做什麼?”
荊轲說:“讓您的大臣們趕緊簽署一個文告,秦國同意歸還此前占領的所有其他諸侯國領土,把這些地圖拿出來,交給我的助手秦舞陽。快點!我有耐心,恐怕我的匕首就沒有那樣的耐心了。”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嬴政面對近在咫尺的匕首,他權衡了一下利弊,隻要他稍有不從,荊轲很可能會殺了他。
“好,寡人答應你。”秦王嬴政無奈,隻好無奈地給階下那些不知所措的大臣們下令,“按照他說的去做!”
“是,大王。”
大臣們急急忙忙草拟協定,退還侵占了各諸侯國的領土。然後把這些協定文本交給秦舞陽。這時的秦舞陽,已經鎮定了下來,他把這些協定文本、各國的地圖收好,對荊轲說:“東西都拿到了。”
荊轲見事情已經辦妥,點點頭:“好!舞陽,你在前面先走,我和秦王在後面跟着你。”
秦舞陽拿着東西在前面往秦宮外面走,荊轲挾持着秦王嬴政跟在後面,就這樣,他們走出了秦國。
這可能才是荊轲的本意,或者說是荊轲和燕太子丹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如果劫持不成,才會做下一步,實施真正的刺殺秦王的行動。
但是,讓荊轲萬萬沒想到的是,秦王嬴政大驚,抽身一跳,衣袖掙斷了,脫離了荊轲的控制。這才造成後來的局面,秦王繞着柱子跑,荊轲在後面追。荊轲在秦宮裡追秦王嬴政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刺殺行動,可惜他沒有成功。
也許有人說了,難道秦王嬴政沒有侍衛嗎?有啊,不過,那時候所有的諸侯國國君居住地附近,包括王宮大殿裡,是不容許任何人攜帶兵器的。故此,侍衛們的手裡都沒有武器。隻有國君外出需要保護時,侍衛們手裡才會有武器。
但不管怎麼樣,這地方畢竟是人家秦國的王宮,隻要荊轲在和秦王面對面的時候,沒有把握好,一招失算,或者不成功,結果就可想而知。隻能被殺。
接下來的過程,盡管是荊轲在追秦王,也盡管秦王很狼狽,但還是找到了一絲空閑,秦王按照侍衛們的提醒,把劍推到背後,拔出寶劍攻擊荊轲,砍斷了荊轲的左腿。荊轲倒下以後,做了最後一個動作:舉起他的匕首直接投刺秦王,被秦王躲開了,卻擊中了銅柱。荊轲此時手裡已經沒有了兵器,便隻能讓人宰割。
秦王用寶劍連續攻擊荊轲,荊轲的身上被秦王嬴政擊傷了八處。這時侍衛們從殿外找來了武器,沖上前來殺死了荊轲,而秦王目眩了良久。顯然,秦王嬴政也被吓得夠嗆。
荊轲臨死前,自知大事不能成功了,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張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在地上罵道:“大事之是以沒能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訂立歸還諸侯們土地的契約回報太子。”
荊轲最後說的那句話:“因為我想活捉你”,這或許才是荊轲來見秦王的首要目的,而“刺殺”是荊轲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的任務。
燕太子丹的如意算盤是,能劫持秦王,是最好的結果;可以讓秦王金口玉言退回侵占所有諸侯國的領土。如果實在劫持不了秦王,就殺了他。秦王一死,也可以達到暫時緩解秦國吞并各諸侯國的步伐,給各諸侯國騰出更多的時間,以想出更多辦法來,對付秦國。
這也就解釋通了,為什麼荊轲在和秦王嬴政面對面的情況下,卻并沒有能夠完成刺殺秦王嬴政的任務。其實,他是完全按照燕太子丹的指令執行的這次任務,劫持不成,再刺殺。
我們撇開荊轲刺殺秦王這件事的是非對錯不談,僅僅以這次行動的失敗談荊轲失敗的經驗教訓。荊轲的失敗,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荊轲和燕太子丹太低估了秦王,隻是按照自己的想當然去行事。全然沒有考慮到一招不中,怎麼補救的問題。也就是說,萬一遇到意外情況怎麼辦?他們顯然考慮不周。
第二個原因,就是燕太子丹給荊轲配備的這個助手秦舞陽,是中看不中用的一個人。在荊轲執行劫持、刺殺任務時,《戰國策.荊轲刺秦王》一個字都沒有描述秦舞陽當時究竟在幹什麼,史書描述,他進來的時候,已經被龐大恢宏,又陰森森的秦宮氣勢吓壞了。盡管後來多少鎮定了一些,估計見荊轲沒有成功,求生的欲望再一次控制了他,他根本不敢動手。本來是兩個人共同完成的任務,卻全部落在了荊轲一個人身上。
盡管秦舞陽沒敢動手,後來也仍然和荊轲一樣被處死了。可見,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害怕、畏懼,都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在危機情況下,或許隻有勇敢者,才有活着的可能和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