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作者:環球情報員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歐洲的國家絕大多數是擁有共同文化、信仰的民族國家,各國主體民族的語言作為國家的象征,在社會中被廣泛應用,諸如意大利語、德語、法語等。

但是位于歐洲西部的愛爾蘭卻是個另類,非本民族語——英語在國内大行其道,而本民族的愛爾蘭語反倒是使用者寥寥,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性為瀕危語言。

如今愛爾蘭擁有約500萬人口,以愛爾蘭語為母語的人不足全國人口的5%,且集中在西部的落後山區。反倒是英語這種外來語成為了愛爾蘭社會的主流。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的位置

這與英國對愛爾蘭長達800年的統治不無關系,甚至愛爾蘭社會都一度以說英語為榮。此消彼長之間,愛爾蘭語幾近消亡。

許多人以為愛爾蘭在脫離英國獨立後,本民族語就可以發揚光大,然而實際上愛爾蘭語瀕危的情況在愛爾蘭獨立後也沒有改變,使用者的比例越來越少,也讓愛爾蘭成為為數不多的通用非本民族語言的國家。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無法逆轉!20世紀愛爾蘭語使用地區繼續減少

那麼,英語是如何擠占愛爾蘭語的生存空間,成為愛爾蘭社會的主流語言的呢?愛爾蘭人為什麼會抛棄自己的民族語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一、不列颠的乞丐</h1>

愛爾蘭語誕生于2000多年前,最早是生活在歐洲大陸上的古老民族——凱爾特人的語言。自公元前8世紀起,一部分凱爾特人向西遷徙進入愛爾蘭島,他們與其他部族融合形成了早期的愛爾蘭語。

早期的愛爾蘭語是用歐甘字母書寫的,書寫并不友善。到公元5世紀時,拉丁字母随着基督教傳教士的腳步傳播到了愛爾蘭。愛爾蘭人在皈依基督教的同時,開始用拉丁字母書寫自己的語言,愛爾蘭語實作了“産品疊代”。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歐甘字母

愛爾蘭島東邊的不列颠島,經曆着更為頻繁的權力更替。不列颠島南部土壤肥沃、氣候适宜,讓它成為了外部勢力征服與劫掠的對象。羅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接連而來,先後建立起對不列颠島南部的統治。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來源地和占領地區

随着盎格魯撒克遜人統治的穩定,他們生活的區域被稱為“盎格魯人的土地”,也就是英格蘭,而他們的語言也逐漸發展成英語。法國諾曼底公爵在11世紀征服英格蘭,法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成為英格蘭宮廷語言,大量法語詞彙進入英語,促進了英語的發展。

到7世紀前後,拉丁化的英語與愛爾蘭語都發展成型,但兩種語言分屬日耳曼語族和凱爾特語族,差異較大。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諾曼底公爵

由于緊鄰英格蘭,愛爾蘭早早的就成為英格蘭的擴張對象。1169年,英王亨利二世親征愛爾蘭,愛爾蘭大小諸侯紛紛宣誓效忠,英格蘭的勢力開始影響愛爾蘭。由于愛爾蘭在政治上一盤散沙,英格蘭見縫插針不斷擴大影響,英王在愛爾蘭的直轄領土面積不斷擴大,大量英格蘭人移民愛爾蘭,半獨立的愛爾蘭王公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

1367年,英格蘭通過《基爾肯尼法案》,在英格蘭控制區内推行同化政策,推動英語在愛爾蘭的傳播。到16世紀末,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建立了愛爾蘭王國,由自己兼任國王。英格蘭加速在愛爾蘭進行擴張,英語開始深入到愛爾蘭的各個階層。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趁宗教改革脫離了天主教,設立了英國國教會,由國王掌管本國宗教大權。但愛爾蘭依然留在天主教世界裡,尊奉教皇為宗教領袖。

愛爾蘭人本就十分抗拒盎格魯人的統治,宗教改革讓民族沖突擴大到宗教領域,英愛沖突愈發激烈。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宗教改革後的宗教格局

愛爾蘭各地的反英起義此起彼伏,但愛爾蘭經濟落後,人口較少。在英格蘭的鎮壓下,愛爾蘭人的抵抗逐漸瓦解,1641年,兩位反抗英格蘭統治的愛爾蘭伯爵戰敗逃亡,英格蘭利用“伯爵逃亡”,沒收了他們名下四個郡的領地,外加卡文、弗馬納兩郡作為英格蘭新教徒移民的安置地。

這些新教徒效忠于英格蘭,他們與愛爾蘭的天主教徒的沖突時常發生。随着英格蘭移民的增多,他們在這六個郡占據了人口多數。而這六個郡就組成了日後的北愛爾蘭,這也成為北愛爾蘭問題的濫觞。

17世紀中葉,英格蘭爆發革命。愛爾蘭站在王黨一邊,議會派的克倫威爾率軍遠征愛爾蘭,對戰敗的愛爾蘭人施加了嚴酷的懲罰,大量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土地被沒收并配置設定給英格蘭士兵和商人。伴随着英格蘭人統治全島,英語逐漸在城鎮中占據C位,而愛爾蘭人被驅趕到島嶼西部,愛爾蘭語僅在鄉村和西部地區使用。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克倫威爾入侵愛爾蘭

雖然英愛雙方在宗教、民族和文化上都沖突巨大,但英格蘭土壤肥沃、人口衆多。相較于土地貧瘠、經濟落後的愛爾蘭來說,有着絕對的實力自信。愛爾蘭一步步淪為英格蘭的囊中物,愛爾蘭的貴族們開始改說英語,這種風氣在愛爾蘭社會蔓延開來,英語在愛爾蘭的地位得以确立。

18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的思潮影響到愛爾蘭,工業化促使大量愛爾蘭農民湧入城市,英語是城鎮和新技術的承載語言,也是教育和工作中使用的語言,進入城市的愛爾蘭人逐漸成為英語人口。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1800年-2000年,愛爾蘭語分布地區的變化

有限的工業化沒有改變愛爾蘭落後的模樣,當地依然是落後的農耕經濟,被譽為“歐洲農村”。文化上的自卑讓愛爾蘭語顯得更加無用,愛爾蘭中産階級在這個時期逐漸英語化。

同時期的蘇格蘭也以法令的形式實作了與英格蘭的合并,成立了“大不列颠王國”,英語也開始強勢進入蘇格蘭地區,形成了獨具口音特色的蘇格蘭英語。反之,與愛爾蘭語同屬凱爾特語族的蘇格蘭蓋爾語逐漸沒落。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蘇格蘭語路牌

1801年,大不列颠王國與愛爾蘭王國合并,組建“大不列颠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雖然兩場合并在名義上都是平等的,但人口、經濟體量都占絕對優勢的英格蘭主導了合并後的國家。英語成為聯合王國的絕對強勢語言,“英語化”和“盎格魯薩克遜化”成為改變愛爾蘭人靈魂的緻命一擊。

1833年,英國政府介入愛爾蘭教育體系,愛爾蘭語徹底失去了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用愛爾蘭語交流的學生會被老師嘲笑,甚至是無情的責罰。英語教育被強行推行,愛爾蘭語失去了發展的土壤。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深綠)成為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由于英愛雙方在種族、文化上的巨大差異,愛爾蘭人在宗教權益、民族地位上被全面壓制。

愛爾蘭作為農産區,成為英國政府掠奪的對象。大量農産品被廉價收購,而單一的産業結構,也讓愛爾蘭經濟發展長期滞後。愛爾蘭人過着貧窮落後的生活,1845年愛爾蘭因馬鈴薯歉收而引發的大饑荒,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于愛爾蘭長期以來土地貧瘠,農作物匮乏,而馬鈴薯産量高、熱量足,是以自傳入愛爾蘭後一直是愛爾蘭人的主食。19世紀中葉,愛爾蘭的馬鈴薯人均日消耗達到2.3千克,而同時期的法國則隻有0.16千克,足見馬鈴薯對愛爾蘭人的重要性。

饑荒期間,英國政府見死不救,甚至别有用心加大愛爾蘭糧食出口,無數艘裝載着糧食的船隻經過愛爾蘭海域,但統統被運送到英格蘭,超過一百萬愛爾蘭人被餓死,另有一百餘萬人為求生計,被迫移民到美洲各地。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1850年人口800萬,大饑荒導緻人口銳減近200萬,如今愛爾蘭的人口也僅有500萬人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裡根都是愛爾蘭移民後裔。愛爾蘭的人口從巅峰時的八百萬減少到不足六百萬,損失的人口中絕大多數是講愛爾蘭語的平民,愛爾蘭語的使用人數大幅度降低,造成的人口損失至今也沒有恢複,愛爾蘭語的衰亡已不可逆轉。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饑荒紀念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4">二、失去母語的民族</h1>

大饑荒是愛爾蘭民族的血淚史,但這也培塑了愛爾蘭的民族意識,民族情緒也為之高漲。面對英國政府的同化政策,一大批愛爾蘭有識之士成立了“蓋爾聯盟”,旨在複興愛爾蘭語,可縱使這些組織使盡全力,愛爾蘭的英語化還是無法逆轉。

大饑荒發生前,愛爾蘭的母語人口尚有半數之多,這一數值到1901年就下降到14%,愛爾蘭逐漸轉變為英語社會。究其根源,英語在英國政府的推動下,通過教育體制強行灌輸到愛爾蘭兒童中,打斷了愛爾蘭語的發展程序。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作家葉芝

英國飛速發展,英語伴随着英國的殖民征服在全球各地生根發芽,成為了強大、先進的代名詞。反觀愛爾蘭語,由于隻有部分愛爾蘭鄉村在繼續使用,而這些鄉村是當時英國最落後的地區,愛爾蘭語成為落後、貧窮的代名詞,愛爾蘭社會形成了一股講英語為榮的風潮。

雖然語言發生了變化,但争取民族獨立的火種依然留在愛爾蘭人的心中,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讓愛爾蘭人不斷掀起獨立浪潮。

1919年,獨立派利用英國在一戰中元氣大傷的契機,發動了獨立戰争。雙方付出數千人傷亡後,英國于1921年承認愛爾蘭島南部26郡獨立,建立愛爾蘭自由邦。北部六郡因為英格蘭新教徒占多數而留在英國境内,稱為北愛爾蘭。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島一分為二

在愛爾蘭的獨立過程中,民族主義者刻意強調自己的愛爾蘭身份。但令人尴尬的是,作為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愛爾蘭語,在民族獨立過程中卻沒發揮什麼作用。

究其原因,首先英語在愛爾蘭社會中的影響根深蒂固,大多數愛爾蘭人的日常語言就是英語,愛爾蘭語人口不到15%,在争取獨立的過程中,強制與英語做切割是不現實的。相當一部分的愛爾蘭人的愛爾蘭語機能已消失,使用愛爾蘭語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與語言相比,天主教信仰反倒能更好地凝聚愛爾蘭人。

獨立之後,愛爾蘭從三方面入手複興愛爾蘭語。首先将西部堅持使用愛爾蘭語的地區劃定為“愛爾蘭語區”,制定配套的經濟發展計劃,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其次為愛爾蘭語的複興提供必要的環境,确立爾蘭語為國語地位,英語由于廣泛的流通性,也被确立為官方語言。政府檔案、社會公告、街道标志必須使用雙語辨別,招募軍官、教師等崗位,會愛爾蘭語的人優先錄取。第三,着手恢複愛爾蘭語教育。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如今的愛爾蘭語區(綠色)

自1922年起,愛爾蘭語教育政策陸續出台。例如國小生每天至少學習愛爾蘭語一小時、使用愛爾蘭語授課的老師可以得到額外的薪金、國小一二年級的授課隻能用愛爾蘭語、畢業考試用愛爾蘭語答卷的學生可以額外加分。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1926年愛爾蘭全部在職教師中,隻有9%能夠運用愛爾蘭語教學,35%的教師自己的愛爾蘭語都不熟練,愛爾蘭語教材也相當匮乏,根本無法完成教育計劃。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都柏林大學

1926年,瓦萊拉上司的愛爾蘭士兵黨上台。在該黨看來,英語在國家戰略中沒有任何的作用。瓦萊拉不顧在野黨、全國教師協會的反對,強力推行所謂的“義務愛爾蘭語”政策。

該政策要求每一個愛爾蘭公民必須熟悉自己民族的曆史與傳統,老師要用愛爾蘭語完成曆史和地理科目的教學,否則就被評為考評不合格。相應地英語、數學、科學等科目的課時被縮減。瓦萊拉政府教育部長戴利格就表示“如果我們不大力反對英語,愛爾蘭語就無法儲存下去”。

瓦萊拉的“義務愛爾蘭語”政策與他的保守經濟政策挂鈎,認為發展經濟需要本國人的努力,外資被拒絕進入愛爾蘭。而愛爾蘭人隻有通過自身的語言和文化連接配接,才能發揮出合力。在此背景下,“義務愛爾蘭語”政策也成為瓦萊拉的執政工具,一直延續到1948年。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瓦萊拉

回想被英國殖民統治的八百年,複興愛爾蘭語成為無法反駁的政治正确,這讓愛爾蘭政府在語言複興的政策上脫離實際,為愛爾蘭語教育設立硬名額。極端政策下,雖然愛爾蘭語在一定程度上實作了複興,例如到40年代,43%的國小以愛爾蘭語為教學語言、公務員隊伍中的絕大部分人都能講流利的愛爾蘭語。

但極端的語言政策也割裂了愛爾蘭社會,反對黨就形容當時的愛爾蘭人變成了“兩種語言的文盲”,除教育外,當時愛爾蘭的經貿政策也建立在民族主義基礎上,與現實的脫離讓經濟發展緩慢。二戰結束後,愛爾蘭語迎來了新的變化。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被奉為20世紀英文小說之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5">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h1>

經過近20年的執政,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愛爾蘭士兵黨并未讓愛爾蘭實作經濟騰飛,落後國家的面貌依然沒有改變。群眾呼籲更加務實的政府,該黨遭遇了巨大的執政危機。1948年瓦萊拉下台,愛爾蘭多個黨派組建了聯合政府。

新政府成立後,一改此前的保守經濟政策,吸引外商投資,積極推動工業化,愛爾蘭确立了出口導向型戰略。随着經濟的發展,原來的“義務愛爾蘭語”政策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雙語政策。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議會

新政府清楚地認識到,早先的政策過分強調名額和愛爾蘭語的地位,愛爾蘭語不合格的學生甚至無法升學,而英語能力的退化又無法幫助學生出國留學。二戰結束後,愛爾蘭退出了英聯邦,與英國的愈加分離,不再需要像剛獨立時那樣以愛爾蘭語來強調自身的特殊性。

愛爾蘭語的教學時間被壓縮,以愛爾蘭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從40年代的632所下降到80年代的161所。在一些學校裡,愛爾蘭語僅作為一門普通科目。

1973年,愛爾蘭加入歐盟的前身歐共體,進一步融入歐洲市場,英語的作用再一次凸顯。就在同一年,愛爾蘭廢除了愛爾蘭語義務教育政策,愛爾蘭語不再是中學畢業的必考科目,連公務員考試都取消了愛爾蘭語考試。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曾是傳統農業國

愛爾蘭降低政治對教育的影響,強調教育的自發性。民間出現了大量“浸入式”學校,學生和家長們自發的在生活學習中使用愛爾蘭語,同時愛爾蘭政府又建立了衆多愛爾蘭語的電視台和廣播,希望潛移默化間提升愛爾蘭語的使用。

進入90年代,随着歐洲一體化程序的推進、愛爾蘭與美國特殊關系的确立,愛爾蘭成為連接配接歐洲與美國的重要橋梁。經濟平均增速在這段時期達到7.6%,人均GDP超越英國,常年位居全球前十。愛爾蘭一舉甩掉了“歐洲農村”的帽子,成為凱爾特之虎。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2018年,愛爾蘭人均GDP排名世界第四

經濟飛速發展的背後,愛爾蘭語的複興再度陷入瓶頸。政府設立的“愛爾蘭語區”由于工業化,大批英語人口遷入,進一步稀釋了愛爾蘭語人口。“浸入式”教育由于和日常生活聯系太少,學生在校外時依然使用英語,實際的愛爾蘭語水準并不高。

由于英語的巨大影響力,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大批愛爾蘭人移民出國,融入以美英為代表的英語國家,本土的愛爾蘭人也依然願意學習英語。這讓愛爾蘭語的地位變得十分尴尬。

愛爾蘭有關部門統計,如今愛爾蘭全國近500萬人口中,約35%認為自己是愛爾蘭語使用者,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愛爾蘭語的人口數量,僅占全國的3%-5%。從現狀來看,英語變成了絕大多數愛爾蘭人的母語,而愛爾蘭語則成為了外語,毫無疑問,愛爾蘭語的語言複興失敗了。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語使用者比例

與愛爾蘭相比,以色列的語言複興計劃堪稱學習的榜樣。自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猶太人被迫離開故土流散到歐洲各國。他們開始使用所在國的語言,原來的民族語言希伯來語成為宗教用語,僅被少量人掌握。

近代以來,以色列複國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希伯來語的複興也開始了。希伯來語字典、報紙相繼出版。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全球各地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在政府的鼓勵扶持下,希伯來語已成為以色列人最主要的語言。

以色列的經驗值得借鑒,英國管理的北愛爾蘭也在1998年頒布了《教育法令》,強調文化的多元性,鼓勵當地開辦愛爾蘭語學校,促進愛爾蘭語教育。近5千人将其作為母語,而作為第二語言的則超過10萬人。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哭牆”的希伯來語辨別

英語經過八百多年的強勢輸入,在愛爾蘭社會中根深蒂固。憑借着全球語言的地位以及美英等國的強大實力,英語依然在世界上發揮着重要影響,這一點愛爾蘭語是無法企及的,正因如此大部分愛爾蘭人願意接納英語為母語。

愛爾蘭語在政府的扶持下,短短半個世紀内恢複一定的社會功能,成績還是有的。其作為民族身份的象征,在愛爾蘭人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很多愛爾蘭人也在以實際行動幫助愛爾蘭語發展。比如現任愛爾蘭總統邁克爾.希金斯,這位耄耋老人是一位愛爾蘭語詩人,他時常利用自己的總統身份,推動愛爾蘭語的傳承。但愛爾蘭語的複興失敗了,變客為主的英語讓愛爾蘭語的地位十分尴尬。對于愛爾蘭語來說,複興之路漫長。

失去母語的民族:愛爾蘭人為何抛棄愛爾蘭語,以說英語為榮?一、不列颠的乞丐二、失去母語的民族三、尴尬的凱爾特之虎

▲出訪英國的希金斯總統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曆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