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洋務運動的晚清重臣李鴻章,在1896年通路美國時,發生了一個聞名中外的“李鴻章雜碎”的笑話。
一、李鴻章吃雞
1896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出訪美國,受到美方熱情招待。當時吃的都是西餐,李鴻章作為一個使慣了筷子的東方人,并不習慣使用刀叉。
席間,廚師端上來一整隻火雞,美國東道主們彬彬有禮地請李鴻章食用。隻見李鴻章大方的用手抓起雞,掰下一隻雞腿吃了起來。

大家都對這個舉動感到驚訝,出于尊重,客人們不再做出端莊的姿态,也學着李鴻章的樣子吃了起來。衆人圍着桌子,用手無拘無束吃雞的樣子甚是好笑。美國人吃雞也不再拘泥于刀叉了。
席間,有人問李鴻章:“總督大人,東方人吃雞都是用手嗎?”
李鴻章回答:“不,我們用筷子。”
那人不知道筷子是何物,繼續問:“能否為我們示範一下?”
李鴻章叫随從拿出筷子,然後給大家講解筷子的使用技巧。這種利用杠杆原理,熟練使用于華人社會的餐具,引起了其他客人的興趣,跟着李鴻章學習使用他們。
李鴻章到美國來的這些天,經過報紙的宣傳,很快吸引了美國人民對東方飲食文化的好奇。
“民以食為天”,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傳統,并無高下之分。李鴻章在西方人面前,并沒有崇洋媚外、卑躬屈膝,而是以随性、平等的姿态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
二、李鴻章的廚師團
李鴻章通路美國前,從天津帶了十來名東方廚師随行。在使團還未到達美國港口時,《紐約時報》的記者和當地的官員都來港口迎接。
衆人見到李鴻章出訪還帶這麼多廚師感到不解。
有記者問:“總督大人為何帶這麼多廚師來美國,是因為擔心我們國家的食物不夠好吃嗎?”
李鴻章聽到記者這麼問,思考片刻說:“非也,本使飄洋過海來到這裡,是給貴國帶來東方味道,邀請大家來品嘗。”
“您的國家有什麼特色菜呢?”記者問。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有特色的東西太多了,本使帶的這些廚師各個都身懷絕技,到時候可以為大家一展身手。”李鴻章回答。
李鴻章随後向記者們逐一介紹了他帶的廚師們。
記者們報道了李鴻章的廚師團,對這個清朝權臣的排場感到驚歎,也對他帶的廚師團感到好奇。
三、“李鴻章雜碎”
李鴻章在住處宴請美國客人。在那個年代,不少西方人對東方美食還知之甚少。李鴻章的廚師燒制了不少清朝名菜,有豬背肉、烹鵝掌、石蟹豆腐等,食材都是從天津帶過來的,美國客人沒見過這些來自東方的宮廷菜肴。
飯桌上,大家都誇東方廚子飯菜做的好吃,很快,桌上的珍馐就一掃而空。
廚師看到,急了,準備的菜都上完了,廚房也沒剩下多的食材,而客人根本就沒有走的意思。
廚師連忙跑去報告李鴻章這個情況,李鴻章急中生智,他讓廚師将西餐的原料和各種剩下的蔬菜、豬肉和在一起,燒成了一鍋大雜燴。
廚師很快在廚房做好了一鍋五顔六色的大雜燴端出來。撲鼻香味使美國客人們們饞涎欲滴,李鴻章示意他們盡情享用。
客人一嘗,個個贊不絕口,有人高興得開起了玩笑:“總督大人,如此美味的菜肴最後才上,是不舍得給我們吃啊!”
李鴻章聽見後笑着說:“哈哈,在我們國家,喜歡将最好的東西壓軸登場獻給客人。”
一個客人忙問:“這個菜叫什麼名字?”
李鴻章沒有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心裡誤認為是客人在誇廚師把這個菜做的很好吃,緊跟着說了一句答非所問的話:“好吃,好吃!”
沒想到歪打正着,這“好吃,好吃”和英語“雜碎”的“Hotch-potch”發音差不多。
客人們也跟着說:“Hotch-potch,Hotch-potch.”
李鴻章感到很奇怪,問身邊的翻譯:“他們說的是什麼意思?”
翻譯不好直接回答,就說這個是“大雜燴”的意思。
宴會結束後,當日赴宴的客人向媒體記者宣揚了這道菜,報紙上也紛紛開始報道。
就這樣,陰差陽錯地,“李鴻章雜碎”這道菜便在美國流傳開來。隻是他們沒想到,在中國文化裡,雜碎有罵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