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剛出鍋熱乎的鍋貼來一個,多少錢?”“一進制一個!”
漢中鍋貼對于老一代漢中人來說不僅是黃金早餐,更是一種回憶和情懷,傳說中說是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時至今日,經營漢中鍋貼的都是老一輩手藝人,他們以夫妻為主,大多店面簡陋。基本沒有招牌和裝修,有的甚至隻是個小車攤。它們隐藏在老漢中的巷巷道道、裡,基本上都是堅持做了十幾年以上的。要不說漢中人耿直呢?
鍋貼的價格簡直便宜到無底線!最便宜1塊錢,最貴1塊5
小女生一個就能吃飽,1塊錢,一頓飯,要不說漢中的女娃好養活。
裸手翻油鍋裡的鍋貼、将炸好的鍋貼在油鍋裡取出,幾百度的溫度不是常人能經受得住的,他們的的手已練成了耐高溫的“神手”。
淩晨4點半出攤,揉面、揪面團、抹餡、卷成條、整整齊齊地碼放在油鍋裡焖炸,到10點收攤,生意好一天能賣出四五百個鍋貼
鍋貼利很薄,堅持下來不容易,除了養家糊口,多的便是一種情懷和守望吧!
傘鋪街、袁家巷、七中巷、王家巷、文明小區、将壇東路、中山街建國路宗營壩巷、将壇東路傘鋪街、太白路天爺廟巷、西關正街西口......這些老巷子外地人一定找不到。
漢中人的“黃金”早餐,鍋邊油花子,俗稱(鍋貼),本地吃貨有自己的評定标準。外觀上純菜籽油水蒸油煎出來的鍋貼一面兒色澤金黃,一面兒保持面團白色,香氣誘人。口感一定要趁熱吃!外脆裡糯,脆中帶酥,軟中帶糯,内中散發着核桃芝麻孜然香味。味道是這樣,口味鹹香,且立體富予層次感,爽口不油膩,唇齒留香
制作好的面條,放入清亮的純純的菜籽油裡,一面貼着大鐵鍋,一面朝上不緊不慢地煎着。
“老闆,要等多久?”
“快了,快了,再等兩分鐘......”
大鍋蓋裡,滋滋地飄出香氣,等待的人越來越多,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開鍋那一刻,白氣升騰,一半金黃一半白色的鍋貼圍了鍋一圈,整整齊齊。似乎有點兒儀式感。這家鍋貼十分松脆酥軟,估計在面條發酵和制作上下了功夫。
揭秘漢中鍋貼的制作方式,那是一口特别大的鍋,不同的是鍋的底端放了一個“紫砂”制作留有小孔的倒扣的盆,先在裡面倒入大量的菜籽油,然後将面擀成薄片加入孜然、花椒、鹽等調料,之後再将其揉搓成規矩的長條形,等鍋中油熱之後,一個個整齊的排好鍋底,在油和水的雙重作用下,面芨子就在滾開的油裡膨脹起來(實體或者化學知識)面的下端會呈現出金黃的色澤,帶來酥脆的口感,而上面則保持了原色和香軟。
小小的漢中鍋貼,平凡而又樸素的民間小吃,這些有幸流傳下來被我們嘗到的美食,不知夾雜了多少先人的智慧,地域水土和人文,形成天壤之别的飲食文化,怎能不讓人歎服?
這裡面又包含了多少曆史的積澱,多少生活習氣的凝聚。
文 姜磊 圖檔來自網絡
(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