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希堂書房,裡面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

作者:海峽網絡

很多人都去過位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有大小宮殿70多座,大小房間9000多間。這些宮殿、房間,絕大多數都規模龐大。鮮有人知的是,在這些宮殿、房間裡面,還有一間面積隻有4.8平方米書房,估計沒有你家的廚房或者衛生間大。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宮女、太監的房間,而是乾隆皇帝的書房。

這間書房叫三希堂。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希堂書房,裡面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

三希堂

三希堂位于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的西暖閣。它最初的名字是叫做“溫室”,後來改為“三希堂”。為此,乾隆皇帝還親筆題寫了“三希堂”匾額和《三希堂記》。在匾額兩側,有一幅對聯,上聯是“懷抱觀古今”,下聯是“深心托豪素”,都是乾隆皇帝的墨寶。

為什麼叫三希堂呢?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來自于北宋儒家理學思想鼻祖周敦頤的“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為了達到目的,就必須勤奮努力,不斷追求學問、見識上的進步。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希堂書房,裡面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

周敦頤

一種說法,是三希堂裡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即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乾隆皇帝将它們珍藏于此,随時欣賞、把玩、揣摩。

乾隆皇帝對中原文化有着近乎癡迷的愛好,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都有所涉獵。乾隆皇帝愛好書法,從趙孟頫入手練字,寫得一手圓潤秀發的書法,他的墨迹不但見諸于宮廷之中,還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名勝古迹。乾隆皇帝熱衷于收藏曆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便是他收藏的名家書法代表作。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希堂書房,裡面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

乾隆皇帝

當然,三希堂裡絕不僅僅隻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寶。根據檔案記載,截止于1750年,三希堂裡已經收藏了晉以後曆代名家134人、墨迹340件、拓本495種。此外,還有不少制作精良、典雅的工藝品和文房器具。按照三希堂那點狹窄的面積來看,基本上是裝得滿滿當當的,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

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私人書屋,他并沒有将它鎖起來不見天日,而是想辦法讓它變成一種公共文化産品。

1747年,乾隆皇帝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牽頭,将三希堂裡收藏的名家書法作品,擇優選擇,镌刻成一部《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乾隆皇帝将《三希堂法帖》精心拓印了幾十部,将它們贈送給自己親近的王公大臣,由此從深宮内廷流傳出去。

時過境遷,随着朝代更疊,三希堂裡珍藏的名家書法作品,特别是《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寶,還完好無恙吧?

《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之一,全文4行,共28字,内容是有一年大雪初晴,王羲之心情愉快之餘,給親朋好友的一封信劄。雖然隻有28個字,卻字字珠玑,被譽為“二十八骊珠”,被稱為“天下法書第一”。抗日戰争時期,《快雪時晴帖》一度在貴州安順、江蘇南京等地安家,1949年流到台灣,如今珍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希堂書房,裡面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

快雪時晴帖

《中秋帖》是王獻之的草書代表作之一,全文原為5行32字,後被割去2行,現僅存3行22字。1912年清朝滅亡後,《中秋帖》輾轉流入民間。1951年,國家花費重金将《中秋帖》收回來,如今珍藏于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希堂書房,裡面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

中秋帖

《伯遠帖》是王珣的行書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寫給親友伯遠的一通信劄。王珣是東晉書法家王導的孫子、王羲之的遠房侄子,書法水準非常高。在三希堂三件稀世珍寶中,《伯遠帖》最先被帶出三希堂。1911年,同治皇帝的瑜皇貴妃将《伯遠帖》帶出三希堂,收藏在自己居住的壽康宮。1924年,當末代皇帝溥儀離開故宮時,瑜皇貴妃也将《伯遠帖》帶出故宮,此後在民間流傳。1950年,《伯遠帖》被國家收購回來,如今珍藏于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最喜歡的三希堂書房,裡面珍藏着三件稀世珍寶

伯遠帖

屈指一算,《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分開的日子已有110年。《中秋帖》《伯遠帖》早已回家,隻有《快雪時晴帖》還“流浪在外”。什麼時候,《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能夠重新在三希堂團圓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