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他是蔣介石的曾孫,頂着蔣家後代的光環,又一夜之間從天堂跌入地獄。

他一路喊着“不做蔣家第四代”、“蔣家再起,不會從政治起來”,明明可以靠臉,又非要搞設計,27歲創業2次倒閉,如今卻成了台灣最賺錢的設計公司創始人。

我記得尼采有句話說: "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

這句話用來形容蔣友柏,再适合不過。

1

從天堂跌入地獄,姓“蔣”成了原罪

最近有一個豆瓣評分8.9分的紀錄片《我的時代和我》,讓蔣友柏又一次進入了公衆視線。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鏡頭前的他剃光了頭發,把自己練得像“巨石強森”一樣,一開口就說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話。

“我看過為民服務的狀态,看過商人的狀态,但我從來沒有看過幸福的狀态……”

蔣友柏這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很多人無法了解。

拿着瑪麗蘇男主劇本,一出生就享受了許多普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企及的東西,還說自己從未見過幸福的狀态,開什麼玩笑?

但那段轟轟烈烈的家族過往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光環,卻也把他推向了常人無法了解的深淵。

蔣友柏曾在《懸崖下的小道》裡寫道:“我的成長過程就像一個虛幻的夢,或者你也可以說是一個海市蜃樓。”

他出生在中國近代史上最顯赫的家庭之一,曾祖父就像他的阿拉丁神燈,讓他整個童年要什麼就有什麼。

蔣友柏小時候也一直覺得自己以後會成為“總統”。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然而大權旁落來得太快,随着祖父蔣經國去世,蔣家迅速沒落,父親蔣孝勇帶着他們,舉家搬到加拿大蒙特利爾。

一夜之間姓氏不再是他的“神燈”,司機、管家、保镖也全都不見了,就連過去所有的價值觀都輕易被推翻。

因為語言不通,他不能融入群體,十幾歲的他并沒有做錯什麼,卻常被同學指着鼻子罵“匪”、“賊”。

他不敢跟家裡人講自己在學校的遭遇,年少的他始終無法說出“匪”、“賊”這樣的字眼。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後來在美國外念書時,他也有過一段荒唐時光。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你能夠想到的事情我都做過,你沒有想到的我也都做過。”

他的渾渾噩噩一直到二十歲時,父親去世,蔣友柏才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該何去何從……

蔣友柏感謝父親遠離政治,讓他有機會做一個普通人。

“當自己屈着身體躺在離天堂19層遠的地獄時,我反而看到了天堂的全貌”。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他回到台灣,開始拼命掙脫姓氏帶給他的一切,背離家族的安排,放棄銀行、投資、律師等等世家子弟首選行業。

骨子裡的那股傲氣,讓他覺得“找一種人家不屑的職業,把它做起來”才是最痛快的報複,是以蔣友柏選擇了權貴都不屑的設計。

一做就堅持了15年,也讓他“甯願放棄快樂,也要孤獨求敗”

2

27歲創業,2次倒閉,又爬起來

“不靠姓蔣”才是人生的開始

“今天,做為一個後代,如果還要用前輩幫你種的樹來納涼,你就沒資格姓這個姓。”

這是蔣友柏對自己說的話。

2003年蔣友柏與弟弟蔣友常創立了橙果設計公司,主營工業設計、品牌包裝、空間設計等方面。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身為名門後輩,做得好,大家不會覺得是他努力得來的。公司不好,大家就在一邊看笑話。

但橙果的經營并不是一帆風順,第二年就因為周轉不開發不出年終獎,蔣友柏隻能向員工們道歉。

加上他原來公子哥桀骜不馴的性情,作為乙方實在是太難了,短短4年就面臨了2次倒閉危機。

但“在商言商”,服務于客戶,不懂得妥協注定是死路一條。

他第一次放下高傲是給英國著名設計師邁克·楊打電話。

他一次次被拒絕,卻連續堅持6個月,每天都給他一通電話,最終以“你的前途在亞洲,而台灣是你最佳的跳闆”的理由打動了邁克·楊。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在一次次化險為夷的過程裡,蔣友柏在台灣設計界立住了腳跟。

他可以自信地對着那些想要看自己笑話的人說:“現在台灣設計界,要找獲利比我高的很難。”

如今,在這部紀錄片裡他就是一個正常的、成功的、同時也是焦頭爛額的41歲中年男人的狀态。

他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與整個公司的命運休戚相關。

他的設計公司要去接生意、要去比稿、要頭腦風暴、要管人,為了追求效果,也要親自下場跟工程隊“撕逼”。

員工提到他,都贊不絕口:“這是我最佩服老闆(蔣友柏)的地方,他是一個能彎腰的人,即使大家知道他是誰,他還是可以彎腰。”

低頭的是麥穗,昂首的是稗草,能做成大事的人,向來不懼俯身。

記得08年看《人物》上的他的專訪,那個陽光模樣的青年,言語間盡是“不做蔣家第四代,要做蔣家第一代”的豪情,

而今,他似乎正一步步實作着自己當初說過的話。

蔣介石的曾孫:名下無房,27歲創業四年失敗2次

在即将出版的書裡,蔣友柏寫到:“在我這一代就結束了……因為我會讓它結束,這是我可以控制的事。”

10年彈指一揮間,當初那個雜志上的青年已至不惑之年,我們又何嘗不是驚覺歲月悚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