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對于詩學觀點,錢澄之有這樣的表述:“有才人之才,有詩人之才;有學人之學,有詩人之學。才人之才在聲光,詩人之才在氣韻;學人之學以淹雅,詩人之學以神悟。聲光可見也,氣韻不可見也;淹雅可習也,神悟不可習也。是故詩人者,不惟有雖才,抑有别學。”錢澄之認為人分三類,即才人、詩人和學人,這種三分跟今天的兩分法略有差異。對于這種分法,錢澄之在文中做了解釋,同時講出來了不同分法之間的利弊。

相比較而言,錢澄之最推崇杜甫,雖然錢謙益也推崇杜甫,但是錢澄之卻認為錢謙益對杜詩太過拔高,錢澄之在《與方爾止論虞山說杜書》中稱:“虞山尊杜詩,謂不敢注,至謂昔人言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不能讀杜詩,此語猶不足盡。何其尊之已甚耶?謂杜詩字字皆有根據,則今人詩用慣陳語,苟逐字求之,豈有無所根據者耶?若謂其每飲不忘君國,身羁荒徼,心戀阙庭,纏綿悱恻,此亦臣子之大義、騷人之本旨,非絕無而僅有者也。”錢澄之覺得杜詩也并不是一點都沒有缺陷,但是錢謙益在注杜時卻有意回護,錢澄之認為沒必要這樣做,因為他覺得:“杜詩之佳,在于格力氣韻迥絕諸家,至其體物盡變,造險入神,幽奇屈曲之境,瑣屑酸楚之情,一字匠心,生面逼出,千載而下,讀之如當其時,如見其事,故其詩千載猶新。區區典故之詳核、音調之悲壯,豈足為公稱?即聲病又豈足為公諱哉?公皆從苦吟而得者。”錢澄之在這裡指責錢謙益,因為錢謙益說:“子美詩必無不穩,無不葉。”錢澄之覺得杜詩中也有一些并不那麼講究韻律的地方,但這一點兒都不損害杜詩的偉大,是以用不着一定讓偉人變得完美無瑕。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走進齊腰的荒草

對于錢澄之的詩作,以朱彜尊在《靜志居詩話》中的評語最為中的:“幼光禁罔潛蹤,麻鞋間道,或出或處,或嘿或語,詩屢變而不窮,要其流派,深得香山、劍南之神髓而融會之。牧齋尚書錄其作入《吾炙集》,蓋深取之矣。昔賢評陶元亮雲:‘心存忠義,地處閑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田間》一集,庶幾其近之。”朱彜尊在這裡回溯了錢澄之的人生經曆,看來他認為這些特殊的經曆,才産生出了錢澄之這種特殊的詩風。同時朱彜尊也認為錢澄之的詩法應當是得自白居易和陸遊,同時他也覺得錢澄之的有些詩風很近陶淵明,但朱彜尊惟獨沒有提錢澄之的詩有近杜詩的地方,盡管如此,這幾句評語,已經足夠高大。針對朱彜尊的這段評語,張晖給出的結論是:“對錢澄之的評價,不可謂不高。”

錢澄之墓位于安徽省銅陵市枞陽縣歐山鎮(原名..山鎮)桃花村桃花山南麓。來到了桃花村,而後在村内打聽錢澄之墓的具體位置,連問了多人,對方都回答說沒有聽說過此人,有一些村民跟我說,離此不遠處有一座古墓,但他不确定墓的主人是誰,然而我沿着他給我比劃的方向一路找過去,邊走邊看,沒有看到任何的古墓。這樣的找法太過盲目,但我也想不出還有什麼其他的妙招。

正躊躇間,一位老漢騎自行車過來,我馬上将他攔下,請教他錢澄之墓所在。他說自己從未聽說過當地有這麼個人。老漢頗為自負,他說在這一帶自己也算有文化的人,對當地的人文地理都很了解,但從未聞有這麼一位名人。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又犯了個錯誤,于是馬上以字号來稱呼錢澄之,他聽到了“錢田間”這幾個字,立即興奮起來,而後告訴我走錯了方向,他說錢田間墓址在郭莊,而我現在所到的地方是七巧村,而後他告訴我如何原道傳回的路徑。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在他的帶領下來到了隊部

沿着老漢所指的路線,很快找到了郭莊。在村邊遇到勞作的農人,向其打聽錢田間墓,有一位中年人對此很了解,他馬上跟司機說如何前行,然而當地成片的丘陵地帶,最為困難者,是沿途的各個小岔口都看不到前行的路标,于是我跟這位中年人講,可否請他帶路,我願付一定的酬勞,此人看了看我,而後默不作聲地上了車,但他并沒有跟我談這個酬勞的代價究竟是多少。

按照此人的指向,司機駛上了一條很破爛的小路,因為路面年久失修,而今已是大坑連連,司機心痛自己的車,不願意再繼續開行,這位帶路者使勁地跟司機解釋,他說這種破爛路僅是一小段,駛過之後就比這種狀況好很多。于是隻好繼續開行,可是剛走出不遠,就聽到底盤發出了很大的聲響,司機立即停車,下去檢視了一番,又回到車上,從他陰沉的臉我知道情況不是太好,我擔心他就此罷工,于是勸慰司機,繼續前行,如果真有了大問題,修車費用由我來負擔。可能是這句承諾起了點小作用,司機沒有言語,又繼續向前開行,一直開到了前方,再難看出路面,而後他堅持說,無論怎樣,都不能再向前開了。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帶路人說這四塊石頭就是錢田間的墓碑

無奈我隻好讓帶路人下車,徒步往前走。這位帶路者把我領進了一片面積極大的草地裡,這裡的野草都齊腰高,走在這裡面想來一定很惬意,但因為尋找的焦急和不确定性,使我沒有心情欣賞眼前的美景,隻是不斷地在草地搜尋着可能的凸起。前行了十餘分鐘,帶路者指着一個小山包說:這就是錢田間的墓。他的這個說法讓我頗感疑惑,因為在此之前,我已經在網上搜到過相應的資料,網上有一張模模糊糊的照片,似乎跟我眼前所見的場景沒什麼相似之處。但網上的那張照片有一個形狀奇特的墓碑,雖然看不清字迹,但旁邊的文字都寫着墓碑出自姚鼐之手,于是我馬上問此人,墓碑在哪裡,他告訴我,這裡的确是錢田間的墓,而墓碑卻很早就搬到了大隊部。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上面镌刻的文字有些粗淺

聞其所言,看來他說的話是實情,我再回憶起網上看到的那個照片,恰恰是黑白圖案,說不定是很早拍攝的老照片。于是我問帶路人,墓碑為什麼到了村部。他告訴我說,錢田間的墓在破“四舊”的時候被拆毀了,而墓碑以及一些刻石都被人擡去做了修橋的材料,具體這些刻石都用在了哪些橋上,他說時間過了這麼多年,已經記不清楚了。我又問他,為什麼村部裡會放着一塊,此人說,上級有關部門找到了村長,說要對錢田間的墓進行保護和開發,要求重新把錢田間的墓修起來,于是村長發動村民們尋找錢田間墓上的碑石,但是村民們對此并不積極,于是村長就說,誰找到後就給誰記工分,于是大家“嘩”的一聲就開始了四處尋找,很快就找到了。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在這塊殘石上終于看到了錢澄之的大名

我對帶路人的說法将信将疑。相信的原因,是因為他是事件的親曆者,他說這些都是自己的經曆而非聽聞,然而記工分這件事,以我有限的印象,這應當到“文革”結束時已然停止,那既然如此,“文革”之中不太可能有什麼人會關心這麼一位詩人的墓。也許是他把不同時代的不同問題雜揉在了一起。總之,他告訴我,村長的這個承諾很管用,錢田間的墓碑終于被找了回來。擡回到村部的時候,那塊碑已經被砸成了四塊,後來不知出于什麼原因,發話的上級再沒人過問這件事,于是修墓的事情也就沒有了聲響。但那個碎成四塊的墓碑也就一直放在村部裡。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荒草叢生的隊部院落

我邊跟着帶路人前行,邊聽他給我講解着這些過程,沒過多長時間就來到了村部,眼前所見的村部其實就是一個幾近荒廢的院落。院子的正前方有一座兩層的簡易小樓,這裡的門窗都緊閉者,從院中的雜草以及窗棂上的塵土推斷,這裡已經很久沒有人光顧過。這裡惟一鮮亮的地方,就是牆上的那行大智語 ——少生優生,幸福一生。其實牆上還有其他的智語,不知道這一行為什麼這麼突出,也許是相關部門來本村檢查時趕着寫上的吧。我忘記向帶路人求證我的判斷,而他卻徑直把我帶到了院中的一個角落,而後指着地上讓我看。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少生優生,幸福一生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匾額上的第一個字很難打出來

這四塊殘石基本躺在了一處,用樹枝掃掉上面的塵土,果真看到了刻畫的字迹。字迹分為多行,以我的感覺,這更像是墓志銘,而非墓碑,我向帶路人求證這個判斷,他說自己不知道墓志銘是什麼東西,但他肯定地告訴我,這幾塊石頭,就是從錢澄之的墓挖出來的。于是我仔細從上面辨識文字,果真其中一塊殘石的首行寫着:“先生姓錢氏,諱澄之,字飲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看到這幾個字,頓時讓我放下心來:這一定是錢澄之墓上的刻石,并且不是裸露在外面的碑石,如此推論起來,錢澄之的墓确實被人已經挖掘過了。

總體的印象,這塊墓志銘的刻制有些潦草,不像乾隆盛世所為者,于是我繼續在這些殘石上辨識文字。果真其中一塊的尾款寫着:“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後學方苞表”,而在這行落款空一行的位置又寫着“光緒二十五年歲次已亥仲冬榖旦。從裔孫,”後面是并列的八位人的姓名。看來我的觀風望氣在此又起了作用,這的的确确是光緒年間又重新镌刻者,而镌的内容,正是方苞給錢澄之寫的墓表。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四塊殘石的擺放現狀

到此刻,終于松了口氣,眼前所見的這些刻石确實是與錢澄之有關者,而那位帶路人在我拍照的過程中,又向我描述着當年挖墓時的情形,他講得頗為詳細,我通過他的言語,不斷地勾勒出當時的慘況。這些口述當然也算是第一手的史料,但不知為什麼,我卻不願意聽他細細地講下去。等我拍照完之後,我給他遞上了自己認為還可以的酬勞,他接過來後沒有說話,也沒有說謝謝,但我從他的面色中能夠感到,我的酬勞令他還算滿意。

錢澄之:豈無他樹,戀此舊枝(下)韋力撰

村務公開欄

回到車上後,請司機将我送回枞陽縣城。此時天色已晚,然而在回去的路上,我卻想起方學漸墓應當就在這條路上,我拿出資料給司機看,他說不知道蓮花山墓園在哪裡,隻知道離此地不遠者有個蓮花山公園,我猜測這兩者恐怕是同一地,于是我讓司機把我送到那裡。來到公園門口時,司機說他有事要繼續趕回去,看來他不願意在這裡繼續等候我,于是給他結帳,請他離去。我走進公園内,見人就打聽,同樣,也無人知道方學漸墓在哪裡,我真期待着能像尋找錢澄之墓那樣,遇到一位知情人,哪怕是讓我看到一處已經拆毀的墓址也好。可惜這個運氣在蓮花山未能得到複制。

從公園走出時,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站在路邊等車,卻一輛計程車也沒見從此路過,于是慢慢地向飯店走去。沿途看到了一所學校,學校的兩側開着幾家小書店,其中一家的招牌上寫着“專營文史書”,這幾個字對我有吸引力,因為尋訪隻是初步,回去後要寫成文章,當然需要相關的史料,而以一般的規律來說,在當地尋找本地文化名人的史料最為便利,在這種心思的驅使下,我走進了這家小店。店主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她正忙着跟女兒探讨作業,我的到來似乎沒有打攪到她們的專注,于是我悄悄地浏覽着這裡的圖書,果真發現了一些跟桐城派相關的史料,于是從架子上挑得數種,而後請這位女士給我結賬。她看了看我買的書,而後瞥了我一眼說,這些書裡的内容大多重複,你确定要将這幾本都買下?她對自己經營之書的熟悉令我吃驚,于是我點頭告訴她,正是如此。在這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