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对于诗学观点,钱澄之有这样的表述:“有才人之才,有诗人之才;有学人之学,有诗人之学。才人之才在声光,诗人之才在气韵;学人之学以淹雅,诗人之学以神悟。声光可见也,气韵不可见也;淹雅可习也,神悟不可习也。是故诗人者,不惟有虽才,抑有别学。”钱澄之认为人分三类,即才人、诗人和学人,这种三分跟今天的两分法略有差异。对于这种分法,钱澄之在文中做了解释,同时讲出来了不同分法之间的利弊。

相比较而言,钱澄之最推崇杜甫,虽然钱谦益也推崇杜甫,但是钱澄之却认为钱谦益对杜诗太过拔高,钱澄之在《与方尔止论虞山说杜书》中称:“虞山尊杜诗,谓不敢注,至谓昔人言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能读杜诗,此语犹不足尽。何其尊之已甚耶?谓杜诗字字皆有根据,则今人诗用惯陈语,苟逐字求之,岂有无所根据者耶?若谓其每饮不忘君国,身羁荒徼,心恋阙庭,缠绵悱恻,此亦臣子之大义、骚人之本旨,非绝无而仅有者也。”钱澄之觉得杜诗也并不是一点都没有缺陷,但是钱谦益在注杜时却有意回护,钱澄之认为没必要这样做,因为他觉得:“杜诗之佳,在于格力气韵迥绝诸家,至其体物尽变,造险入神,幽奇屈曲之境,琐屑酸楚之情,一字匠心,生面逼出,千载而下,读之如当其时,如见其事,故其诗千载犹新。区区典故之详核、音调之悲壮,岂足为公称?即声病又岂足为公讳哉?公皆从苦吟而得者。”钱澄之在这里指责钱谦益,因为钱谦益说:“子美诗必无不稳,无不叶。”钱澄之觉得杜诗中也有一些并不那么讲究韵律的地方,但这一点儿都不损害杜诗的伟大,所以用不着一定让伟人变得完美无瑕。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走进齐腰的荒草

对于钱澄之的诗作,以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的评语最为中的:“幼光禁罔潜踪,麻鞋间道,或出或处,或嘿或语,诗屡变而不穷,要其流派,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而融会之。牧斋尚书录其作入《吾炙集》,盖深取之矣。昔贤评陶元亮云:‘心存忠义,地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田间》一集,庶几其近之。”朱彝尊在这里回溯了钱澄之的人生经历,看来他认为这些特殊的经历,才产生出了钱澄之这种特殊的诗风。同时朱彝尊也认为钱澄之的诗法应当是得自白居易和陆游,同时他也觉得钱澄之的有些诗风很近陶渊明,但朱彝尊惟独没有提钱澄之的诗有近杜诗的地方,尽管如此,这几句评语,已经足够高大。针对朱彝尊的这段评语,张晖给出的结论是:“对钱澄之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钱澄之墓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欧山镇(原名..山镇)桃花村桃花山南麓。来到了桃花村,而后在村内打听钱澄之墓的具体位置,连问了多人,对方都回答说没有听说过此人,有一些村民跟我说,离此不远处有一座古墓,但他不确定墓的主人是谁,然而我沿着他给我比划的方向一路找过去,边走边看,没有看到任何的古墓。这样的找法太过盲目,但我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妙招。

正踌躇间,一位老汉骑自行车过来,我马上将他拦下,请教他钱澄之墓所在。他说自己从未听说过当地有这么个人。老汉颇为自负,他说在这一带自己也算有文化的人,对当地的人文地理都很了解,但从未闻有这么一位名人。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个错误,于是马上以字号来称呼钱澄之,他听到了“钱田间”这几个字,立即兴奋起来,而后告诉我走错了方向,他说钱田间墓址在郭庄,而我现在所到的地方是七巧村,而后他告诉我如何原道返回的路径。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了队部

沿着老汉所指的路线,很快找到了郭庄。在村边遇到劳作的农人,向其打听钱田间墓,有一位中年人对此很了解,他马上跟司机说如何前行,然而当地成片的丘陵地带,最为困难者,是沿途的各个小岔口都看不到前行的路标,于是我跟这位中年人讲,可否请他带路,我愿付一定的酬劳,此人看了看我,而后默不作声地上了车,但他并没有跟我谈这个酬劳的代价究竟是多少。

按照此人的指向,司机驶上了一条很破烂的小路,因为路面年久失修,而今已是大坑连连,司机心痛自己的车,不愿意再继续开行,这位带路者使劲地跟司机解释,他说这种破烂路仅是一小段,驶过之后就比这种状况好很多。于是只好继续开行,可是刚走出不远,就听到底盘发出了很大的声响,司机立即停车,下去查看了一番,又回到车上,从他阴沉的脸我知道情况不是太好,我担心他就此罢工,于是劝慰司机,继续前行,如果真有了大问题,修车费用由我来负担。可能是这句承诺起了点小作用,司机没有言语,又继续向前开行,一直开到了前方,再难看出路面,而后他坚持说,无论怎样,都不能再向前开了。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带路人说这四块石头就是钱田间的墓碑

无奈我只好让带路人下车,徒步往前走。这位带路者把我领进了一片面积极大的草地里,这里的野草都齐腰高,走在这里面想来一定很惬意,但因为寻找的焦急和不确定性,使我没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美景,只是不断地在草地搜寻着可能的凸起。前行了十余分钟,带路者指着一个小山包说:这就是钱田间的墓。他的这个说法让我颇感疑惑,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在网上搜到过相应的资料,网上有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似乎跟我眼前所见的场景没什么相似之处。但网上的那张照片有一个形状奇特的墓碑,虽然看不清字迹,但旁边的文字都写着墓碑出自姚鼐之手,于是我马上问此人,墓碑在哪里,他告诉我,这里的确是钱田间的墓,而墓碑却很早就搬到了大队部。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上面镌刻的文字有些粗浅

闻其所言,看来他说的话是实情,我再回忆起网上看到的那个照片,恰恰是黑白图案,说不定是很早拍摄的老照片。于是我问带路人,墓碑为什么到了村部。他告诉我说,钱田间的墓在破“四旧”的时候被拆毁了,而墓碑以及一些刻石都被人抬去做了修桥的材料,具体这些刻石都用在了哪些桥上,他说时间过了这么多年,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又问他,为什么村部里会放着一块,此人说,上级有关部门找到了村长,说要对钱田间的墓进行保护和开发,要求重新把钱田间的墓修起来,于是村长发动村民们寻找钱田间墓上的碑石,但是村民们对此并不积极,于是村长就说,谁找到后就给谁记工分,于是大家“哗”的一声就开始了四处寻找,很快就找到了。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在这块残石上终于看到了钱澄之的大名

我对带路人的说法将信将疑。相信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事件的亲历者,他说这些都是自己的经历而非听闻,然而记工分这件事,以我有限的印象,这应当到“文革”结束时已然停止,那既然如此,“文革”之中不太可能有什么人会关心这么一位诗人的墓。也许是他把不同时代的不同问题杂揉在了一起。总之,他告诉我,村长的这个承诺很管用,钱田间的墓碑终于被找了回来。抬回到村部的时候,那块碑已经被砸成了四块,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发话的上级再没人过问这件事,于是修墓的事情也就没有了声响。但那个碎成四块的墓碑也就一直放在村部里。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荒草丛生的队部院落

我边跟着带路人前行,边听他给我讲解着这些过程,没过多长时间就来到了村部,眼前所见的村部其实就是一个几近荒废的院落。院子的正前方有一座两层的简易小楼,这里的门窗都紧闭者,从院中的杂草以及窗棂上的尘土推断,这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光顾过。这里惟一鲜亮的地方,就是墙上的那行大标语 ——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其实墙上还有其他的标语,不知道这一行为什么这么突出,也许是相关部门来本村检查时赶着写上的吧。我忘记向带路人求证我的判断,而他却径直把我带到了院中的一个角落,而后指着地上让我看。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少生优生,幸福一生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匾额上的第一个字很难打出来

这四块残石基本躺在了一处,用树枝扫掉上面的尘土,果真看到了刻画的字迹。字迹分为多行,以我的感觉,这更像是墓志铭,而非墓碑,我向带路人求证这个判断,他说自己不知道墓志铭是什么东西,但他肯定地告诉我,这几块石头,就是从钱澄之的墓挖出来的。于是我仔细从上面辨识文字,果真其中一块残石的首行写着:“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苞未冠……”看到这几个字,顿时让我放下心来:这一定是钱澄之墓上的刻石,并且不是裸露在外面的碑石,如此推论起来,钱澄之的墓确实被人已经挖掘过了。

总体的印象,这块墓志铭的刻制有些潦草,不像乾隆盛世所为者,于是我继续在这些残石上辨识文字。果真其中一块的尾款写着:“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而在这行落款空一行的位置又写着“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仲冬榖旦。从裔孙,”后面是并列的八位人的姓名。看来我的观风望气在此又起了作用,这的的确确是光绪年间又重新镌刻者,而镌的内容,正是方苞给钱澄之写的墓表。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四块残石的摆放现状

到此刻,终于松了口气,眼前所见的这些刻石确实是与钱澄之有关者,而那位带路人在我拍照的过程中,又向我描述着当年挖墓时的情形,他讲得颇为详细,我通过他的言语,不断地勾勒出当时的惨况。这些口述当然也算是第一手的史料,但不知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听他细细地讲下去。等我拍照完之后,我给他递上了自己认为还可以的酬劳,他接过来后没有说话,也没有说谢谢,但我从他的面色中能够感到,我的酬劳令他还算满意。

钱澄之:岂无他树,恋此旧枝(下)韦力撰

村务公开栏

回到车上后,请司机将我送回枞阳县城。此时天色已晚,然而在回去的路上,我却想起方学渐墓应当就在这条路上,我拿出资料给司机看,他说不知道莲花山墓园在哪里,只知道离此地不远者有个莲花山公园,我猜测这两者恐怕是同一地,于是我让司机把我送到那里。来到公园门口时,司机说他有事要继续赶回去,看来他不愿意在这里继续等候我,于是给他结帐,请他离去。我走进公园内,见人就打听,同样,也无人知道方学渐墓在哪里,我真期待着能像寻找钱澄之墓那样,遇到一位知情人,哪怕是让我看到一处已经拆毁的墓址也好。可惜这个运气在莲花山未能得到复制。

从公园走出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站在路边等车,却一辆出租车也没见从此路过,于是慢慢地向宾馆走去。沿途看到了一所学校,学校的两侧开着几家小书店,其中一家的招牌上写着“专营文史书”,这几个字对我有吸引力,因为寻访只是初步,回去后要写成文章,当然需要相关的史料,而以一般的规律来说,在当地寻找本地文化名人的史料最为便利,在这种心思的驱使下,我走进了这家小店。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正忙着跟女儿探讨作业,我的到来似乎没有打搅到她们的专注,于是我悄悄地浏览着这里的图书,果真发现了一些跟桐城派相关的史料,于是从架子上挑得数种,而后请这位女士给我结账。她看了看我买的书,而后瞥了我一眼说,这些书里的内容大多重复,你确定要将这几本都买下?她对自己经营之书的熟悉令我吃惊,于是我点头告诉她,正是如此。在这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