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東莞可園園主,青年投筆從戎,一生三起三落,41歲英年早逝名門之後,捐官入仕三起三落,樂天安命構築可園,得以留名

如果您久居東莞,就算是沒去過,也一定聽說過可園。它是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位于東莞莞城區博廈社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不過在清朝的時候,可園還是一個私家園林,它的主人是張敬修,一個“以武人之姿起家,以文人之風行世”的儒将。

他是東莞可園園主,青年投筆從戎,一生三起三落,41歲英年早逝名門之後,捐官入仕三起三落,樂天安命構築可園,得以留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名門之後,捐官入仕</h1>

張敬修是唐朝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臯的後代,出生于清道光四年,東莞博夏人。

張家素來以詩書傳家,張敬修耳濡目染,最初也是打算靠考科舉出人頭地。但是,他的人生軌迹在17歲那年發生了重大轉折。

當時,張敬修縣試落榜,而大清又屢屢遭到英軍的入侵。張敬修的二哥張熙元見多識廣,他意識到隻有投筆從戎才能有所作為,于是為張敬修捐了個同知。

張敬修為官之後,不惜捐出自家私财,招募兵士購買器械,在東莞修築炮台。此舉,不僅為他赢得“毀家纾難”的賢名,也讓他受到朝廷的賞識。

道光二十五年,22歲的張敬修離開家鄉東莞,遠赴廣西任職。到任上之後,張敬修屢建戰功,沒幾年就被提拔為知府。

然而,張敬修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就在他升為知府後不久,便經曆了人生中第一次辭官歸鄉。

他是東莞可園園主,青年投筆從戎,一生三起三落,41歲英年早逝名門之後,捐官入仕三起三落,樂天安命構築可園,得以留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起三落,樂天安命</h1>

别看張敬修長得斯斯文文,一副書生模樣,但其實他卻是作戰勇猛、膽識過人的武将。

廣西盜賊猖獗,他主張出兵鎮壓未得準許,便以“弟弟病逝,母親生病”為理由辭官回鄉。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他接受鹹豐诏令,招募三百兵勇奔赴廣西,解救象州之圍。

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他腿傷未愈,就帶着長子張振烈,在廣州拼死抵抗英軍。

石達開進入廣東,攻占嘉應州,他帶領兵士設下埋伏,大勝太平軍。

因為戰功卓著,他先後被擢升為浔州知府、廣西按察使、江西按察使兼任江西布政使。

不過,張敬修在為官期間,曾有三次辭官回鄉的經曆。除了剛才提到的第一次,還有兩回分别發生在鹹豐六年和鹹豐十一年,均是以傷病為理由。

無論是在外征戰,還是辭官歸隐,張敬修都樂安天命。張敬修的侄子張嘉谟曾評價他說:“再仕再已,坎止流行,純任自然,無所濡滞。”

他是東莞可園園主,青年投筆從戎,一生三起三落,41歲英年早逝名門之後,捐官入仕三起三落,樂天安命構築可園,得以留名

<h1 class="pgc-h-arrow-right">構築可園,得以留名</h1>

張敬修的一生隻有短短的41載,他之是以能為後人銘記,并非因為他立下的那些戰功,而是因為他花費十餘年心血修建的可園。

武将出身的張敬修,骨子裡卻是一位文人雅士,他精通琴棋書畫,金石镂刻,和居巢、居廉兩位大畫家相交頗深。

道光三十年,第一次辭官歸鄉的張敬修,斥巨資買地,聘請能工巧匠,開始修建可園。

此後,張敬修隻要回東莞老家,便廣邀文人墨客雅集可園,他們在一起擘紅、賞菊、撫琴、吟詩、作畫,好不自在。

而在衆多文人雅士之中,張敬修與居巢、居廉這對堂兄弟的關系最為深厚。

“二居”是嶺南畫派的宗師,其中居巢不喜收徒,居廉徒弟衆多,國畫大師高劍父便出自他的門下。

張敬修在廣西做官時,“二居”曾做過他的幕僚。後來,他們二人在可園客居十載,專心作畫。直到張敬修去世,他們才傳回老家。

他是東莞可園園主,青年投筆從戎,一生三起三落,41歲英年早逝名門之後,捐官入仕三起三落,樂天安命構築可園,得以留名

如今,距離張敬修離世已經有150餘年,好在可園猶在。

如果您有機會到東莞旅遊,一定要去以“小巧玲珑、設計精巧”著稱的可園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别樣的嶺南風情。

【我是出口未成章,一位90後的曆史愛好者,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您關注我,我将為您帶來更多曆史方面的知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