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1911年10月10日晚(辛亥年8月19日),武昌起義爆發,拉開了星海革命的序幕,敲響了清朝的喪鐘。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驚慌失措,急忙命陸軍大臣尹昌率領北一軍前往湖北鎮壓起義。

北洋軍另一名将領馮國璋也率軍南下,攻打漢口和漢陽起義新軍。

為徹底消滅新軍,清政府于1911年11月1日任命袁世凱為内閣總理。

衆所周知,袁世凱是北洋軍的創始人。

不難看出,北洋軍在鎮壓滿族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清政府在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何非得動用北洋軍鎮壓起義?當時北洋軍有多少人?

當時,清政府的國民軍約有63人,除了北洋軍之外,還有八旗軍和青營國。

八旗軍是清軍的骨幹,由滿族組成。

“滿洲兵數萬,所向無敵。”

但後來,八旗軍軍紀松弛、腐敗、堕落,無法再擔負重任。

綠營兵以漢族為主,以綠旗為标志,營為機關,故稱“綠營兵”,獨立于八旗軍。

清乾隆年間,全國共有綠營66個,總兵力近65萬人。

青營遍布全國,是清朝的主力軍。

由于長期缺乏戰争,綠營比八旗軍也好不了多少,各種弊端已經開始腐化,到了鴉片戰争和太平天國之際,八旗軍和青營士兵成為裝飾品,失去了戰鬥力。

當時,鎮壓太平軍的重任由曾國藩的湘軍和左宗棠、李鴻章的淮軍承擔。

由于青營士兵無法承擔重要任務,他們被清廷邊緣化,多次被裁減。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此後,綠色陣營的重要性逐漸減弱,清末新軍成立後,青營已淪為維持地方治安的軍事力量,類似于警察部隊,無法執行作戰任務。

北洋軍誕生于1894-1895年甲午戰争後,當時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淮軍,也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争中敗壞敗壞。

清政府吸取慘痛教訓後,決定效仿列強,“改革軍制,專修西法”,準備新的現代化軍隊來取代舊軍隊。

1895年3月,清政府開始按照德軍制度在河北馬場(後改為天津站)訓練一支炮隊,定名為“定武軍”,是袁世凱的北洋軍的前身。

北洋軍的士兵入伍條件嚴格,士兵素質較高,戰鬥力最強,成為清政府依靠的主要軍事力量。

北洋軍起初隻有幾千人,但随着不斷擴大,到1905年已發展到6個鎮(每鎮12513人),總人數7萬餘人。

到1911年,北洋軍有14個鎮、18個混合協會、4個目标和1個看門人。

武昌起義時,清政府有八旗軍10萬餘人,綠營20萬餘個,巡邏大隊20萬餘個,新兵20萬餘人,總兵力70萬餘人。

八旗軍和綠營戰鬥力低,無法使用,他們隻能負責維護全國的穩定。

巡邏大隊入伍時,守衛不嚴,魚龍混雜,招募了許多土匪,燕郊也被組織成巡邏大隊。

是以,其士兵素質低下,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許多人,包括基層軍官,對軍事知識一無所知。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這些部隊幾乎都是為了幫助政府鎮壓土匪。

同時,這些組織隻有步兵和騎兵部隊,加上數量有限的火炮,大部分士兵使用的是1888年毛瑟步槍,武器裝備不如新軍。

隻有三個巡邏營能更好地戰鬥:

一是廣東海軍李準部,李準在“國難”中搖擺不定,1911年還是宣布起義。

安宜君江貴題寫部,漢書蔣貴題寫曹應信,還有不忠于清朝、段祺瑞等40多位北軍将領,給清廷送電 以“宣示中外,建立共和政體”強行清朝,皇帝退位了。

還有張尋的部門,這個人是拼死大慶的,武昌起義後,奉命守衛南京,不能去武昌,他要救出九城新軍。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總之,大部分巡邏營都不能指望。

是以,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隻能依靠北洋軍。

1909年,袁世凱因涉嫌體重被清廷遣返故裡。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 清軍大臣尹昌率北洋軍南下鎮壓起義,因袁暗中阻撓,指令無效。

清政府不得不以袁為丞相來拯救岌岌可危的清政府。

袁世凱心中有鬼,憑借北洋軍,他在對清帝施加壓力的同時威脅革命黨,他最終迫使宣統退位,竊取了革命成果,他成為 1911 年革命的最大赢家。

辛亥革命時清政府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