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晚(辛亥年8月19日),武昌起义爆发,拉开了星海革命的序幕,敲响了清朝的丧钟。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惊慌失措,急忙命陆军大臣尹昌率领北一军前往湖北镇压起义。
北洋军另一名将领冯国璋也率军南下,攻打汉口和汉阳起义新军。
为彻底消灭新军,清政府于1911年11月1日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众所周知,袁世凯是北洋军的创始人。
不难看出,北洋军在镇压满族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清政府在全国有多少军队?为何非得动用北洋军镇压起义?当时北洋军有多少人?
当时,清政府的国民军约有63人,除了北洋军之外,还有八旗军和青营国。
八旗军是清军的骨干,由满族组成。
“满洲兵数万,所向无敌。”
但后来,八旗军军纪松弛、腐败、堕落,无法再担负重任。
绿营兵以汉族为主,以绿旗为标志,营为单位,故称“绿营兵”,独立于八旗军。
清乾隆年间,全国共有绿营66个,总兵力近65万人。
青营遍布全国,是清朝的主力军。
由于长期缺乏战争,绿营比八旗军也好不了多少,各种弊端已经开始腐化,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际,八旗军和青营士兵成为装饰品,失去了战斗力。
当时,镇压太平军的重任由曾国藩的湘军和左宗棠、李鸿章的淮军承担。
由于青营士兵无法承担重要任务,他们被清廷边缘化,多次被裁减。
此后,绿色阵营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清末新军成立后,青营已沦为维持地方治安的军事力量,类似于警察部队,无法执行作战任务。
北洋军诞生于1894-1895年甲午战争后,当时被清廷寄予厚望的淮军,也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败坏败坏。
清政府吸取惨痛教训后,决定效仿列强,“改革军制,专修西法”,准备新的现代化军队来取代旧军队。
1895年3月,清政府开始按照德军制度在河北马场(后改为天津站)训练一支炮队,定名为“定武军”,是袁世凯的北洋军的前身。
北洋军的士兵入伍条件严格,士兵素质较高,战斗力最强,成为清政府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
北洋军起初只有几千人,但随着不断扩大,到1905年已发展到6个镇(每镇12513人),总人数7万余人。
到1911年,北洋军有14个镇、18个混合协会、4个目标和1个看门人。
武昌起义时,清政府有八旗军10万余人,绿营20万余个,巡逻大队20万余个,新兵20万余人,总兵力70万余人。
八旗军和绿营战斗力低,无法使用,他们只能负责维护全国的稳定。
巡逻大队入伍时,守卫不严,鱼龙混杂,招募了许多土匪,燕郊也被组织成巡逻大队。
因此,其士兵素质低下,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许多人,包括基层军官,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
这些部队几乎都是为了帮助政府镇压土匪。
同时,这些组织只有步兵和骑兵部队,加上数量有限的火炮,大部分士兵使用的是1888年毛瑟步枪,武器装备不如新军。
只有三个巡逻营能更好地战斗:
一是广东海军李准部,李准在“国难”中摇摆不定,1911年还是宣布起义。
安宜君江贵题写部,汉书蒋贵题写曹应信,还有不忠于清朝、段祺瑞等40多位北军将领,给清廷送电 以“宣示中外,建立共和政体”强行清朝,皇帝退位了。
还有张寻的部门,这个人是拼死大庆的,武昌起义后,奉命守卫南京,不能去武昌,他要救出九城新军。
总之,大部分巡逻营都不能指望。
因此,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只能依靠北洋军。
1909年,袁世凯因涉嫌体重被清廷遣返故里。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清军大臣尹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因袁暗中阻挠,命令无效。
清政府不得不以袁为丞相来拯救岌岌可危的清政府。
袁世凯心中有鬼,凭借北洋军,他在对清帝施加压力的同时威胁革命党,他最终迫使宣统退位,窃取了革命成果,他成为 1911 年革命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