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作者:朱哥愛民

——辛亥革命大背景下的東莞故事(7)

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曾經說過,他要寫一部長篇曆史小說,書名叫做《第七十三烈士)。人們都知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那麼這個“第七十三烈士”指的是誰呢?

他的名字叫做莫紀彭(1891——1972),他參加了黃花崗起義,但幸運地活了下來。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4">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h1>

莫紀彭,字宇非,曾用名莫俠仁,東莞高埗人。他的革命道路從石龍中山路起步。當時,東江側畔的石龍因為水陸運輸便捷,是廣東四大名鎮“廣佛陳龍”之一,是東莞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到石龍中山路做買賣,到石龍的龍溪書院上學,都是必然的選擇。

莫紀彭與石龍的李文甫、林直勉和黃俠毅在這裡成為同學。在民主革命路上,莫紀彭與李文甫、林直勉、黃俠毅四人情同手足,共同立誓為國民革命奮鬥終身。他們在石龍成立了“醒天夢劇社”,專門演出東莞曆史劇目的劇團,旨在宣傳民族主義,鼓舞人們救國。

1909年劇團的聲名遠播,在香港的孫中山也很賞識他們的革命精神,邀請他們去香港演出。他們在香港的演出一度引起轟動,得到同盟會老黨員馮自由的賞識,莫紀彭、莫俠仁與醒天夢劇團的兄弟加入了同盟會,正式走上革命之路。之後又介紹演劇的演員,東莞同鄉十餘人聯袂加盟中國同盟會,成為東莞縣中一條革命小支流。滿清政府偵知醒天夢劇社與中國同盟會有密切的關系後,借口該團意在造反,強行把劇社解散。

至今,石龍還保留着很多革命古迹,如李文甫紀念碑等,然而熟知莫紀彭的人很少。今天的石龍中山西路依然是鎮内繁華熱鬧的條街道,窄窄的馬路兩旁保留着古舊的騎樓建築。這裡曾是莫紀彭的居住地,但具體是哪間房子,現在已無迹可尋。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東莞市石龍鎮中山西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3">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h1>

莞城是莫紀彭和他的同學們經常從事革命活動的另一根據地,那些老街上留有他們奔走革命的足迹。年輕時的莫紀彭已展示出強烈的民主鬥争精神。

在莞城那條叫作萬壽路的一條狹窄的老街裡,有一所1906年創辦的學校叫作東莞縣官立高等國小堂(即今天的莞城中心國小)。十七歲時,莫紀彭考入東莞師範學堂,在校課業常居第一,素為校長丶教員所器重。他就發揮自己文思特長,在莞城秘密創辦出倡導民族主義,鼓吹革命的《東莞旬刊》。一百多年前,莫紀彭、林直勉、李文甫、黃俠毅等人就在這設立一個秘密的編輯室編輯出版宣揚民主革命的《東莞旬刊》。由于宣揚革命,後來這本旬刊被查禁。

莫紀彭等人創立振武神社的地方東官善堂,則在今天莞城振華路的東園茶室内。據文史專家楊寶霖老師介紹,現在東莞市人民公園足球場旁,公廁前的一片空地,曾是莫紀彭進行秘密革命活動的陣地。當時莫紀彭在此有一間房子,名為“秀園”。莫紀彭在這養雞、養蜂,這些活動僅是掩人耳目,實際上,莫紀彭與其它革命黨人經常在此進行地下革命活動。沒多少人知道秀園的真正用途,也沒人記得秀園何時被拆隻知這空地上長着的樹木已有幾十年了。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莞城萬壽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2">“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h1>

1910年,莫紀彭參加了廣州新軍(庚戌)起義,這是他一次參加反清武裝起義。莫紀彭作為一個起義參與者,他後來寫了一篇《同盟會南方支部之幹部及庚戌新軍起義之回頃》的文章“1909年7、8月間,同盟會南方支部就開始醞釀發動起義,當時決定派出廣州的倪映典為上司者,莫紀彭、朱執信、陳炯明、林直勉等人協助,決定于庚戌農曆元宵節前後發動起義。其中莫紀彭負責聯合新軍的接洽工作,其間他曾與徐維揚到花縣發展會員,組織建立同盟會番花分會,加盟者甚衆。”

未料,起義之事早讓清軍有所防備。1910年2月12日,廣州出現意外情勢,倪映典決定立即起義,這突然提前的起義,新軍的準備很不充足,人數僅千餘人,相對過萬的清軍寡不敵衆;倉促發難,組織渙散,血戰兩日兩夜,起義以失敗告終。倪映典犧牲,同盟會中的“東莞三傑”莫紀彭與李文甫、林直勉等糾集殘部,轉戰直至彈盡援絕,沿廣九路退回香港。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廣州新軍起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h1>

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十九日),廣州爆發舉世震驚的黃花崗起義。

在起義發起前4天的4月23日,莫紀彭與黃興等人聯署了一封信給在香港的孫中山。信中先是彙報了起義的各項籌備工作。并對起義抱定了不怕犧牲的決心。他在信中是這麼說的:“天下無必成之事,以此吾人之心志,精神所到,或可補物力之不充。背城借一,無所用其躊躇。若不捷者,以廣州城為巨塚,而葬許多甚正當之革命黨于内,後之繼者,仍不患其無也。”

在黃花崗起義中,莫紀彭被選為第三路先鋒隊隊長,與徐維揚率領一百廣東北江同志攻打督練所在強弱懸殊的情況下,臂纏白巾向總督衙門發起進攻。他們面對的是清廷數以萬計的軍隊,成敗的結局早在意料之中,他們的戰鬥多少有點唐吉坷德挑戰風車的荒唐,但是他們的步伐卻是那樣的從容。

起義中,莫紀彭先是與喻培倫攜手奮戰于觀音山(即越秀山),後與但燃辛等人會合,轉往東城迎接新軍,親率志士,撲攻兩廣總督衙門,巷戰達旦,占領觀音山陣地,但後來途中被清廷警察沖散,莫紀彭孤軍力戰十二小時,輾轉突圍出廣州,九死一生幸免于難。他被編入敢死隊之列,但是“敢死”卻未能死,他的功績并不遜于那些安息在黃花崗烈士墓下的勇士。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墓

被打斷了兩根指頭的起義總指揮黃興,脫險後,為七十二死難烈士寫下了凄美的詞句:

轉眼黃花看發處,

為囑西風,

暫把香籠住。

待釀滿枝清豔露,

和香吹上無情墓。

回首羊城三月暮,

記血肉紛飛。

氣直吞狂虜。

事敗垂成原鼠子,

英雄地下長無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h1>

五個多月後,莫紀彭又參與了香山起義。

澳門同盟會成立後,就全力以赴準備策動香山起義,新任主盟人林君複與莫紀彭、何振、鄭仲超等負責策動駐在前山的新軍,鄭彼岸等負責策動駐在香山縣城的防營、團練。駐守前山的新軍約有2000餘人,他們參加過1910年的廣州起義,軍官中很多人有革命思想,澳門同盟會很快控制了這支軍隊,又控制了團練和縣署親兵。

不同于前兩次起義的死裡逃生,這一次香山起義取得了重大的勝利。1911年11月2日,香山起義在小榄爆發,莫紀彭帶領澳門同盟會成員,乘月夜入駐在香山縣前山(現為珠海)。11月5日,前山的新軍與縣城的團勇親兵同時起義,并於當天光複香山縣城石岐。遂于石岐召開軍事會議,讨論決定把各路起義軍統一改編為“香軍”。莫紀彭出任參謀長,進駐廣州西關。

“香軍”于11月9日抵達廣州,成為最早進入廣州市的義軍。香軍駐紮西關,對群眾秋毫無犯,受到廣州市民的歡迎。胡漢民先生晚年撰文認為香軍堪稱首義,值得大書特書。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相州起義發起點大沖安堂

民國建立後,莫紀彭功成身退,下帷讀書,與劉師複等創辦“心社”,提倡世界大同,在學術上再立旌旗。後在程璧光海軍總長麾下任海軍秘書,及任省長公署秘書等職。陳炯明叛變,紀彭非之,後去香港辦《大同報》并任主筆。抗戰時期,他轉赴重慶,任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修。抗戰勝利後回穗,重建粵東女子職業學校于廣州,并創辦霭文中學(莫紀彭夫人李霭文為留日學生,與葉挺夫人李秀文是堂姐妹,出身清代名門)。解放前夕去了台灣,1972年7月27日病逝于台。著有《中國國民黨史》丶《秀園詩稿》丶《同盟會南方支部之幹部及庚戌新軍起義之回顧》丶《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血戰軍記》等。莫書法純熟,亦嶺南大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h1>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台灣著名作家李敖

怪不得,李敖要将莫紀彭成為黃花崗第七十三烈士。要為他寫小說了!

50年後的1961年4月27日,身在台灣的莫紀彭對後人說:“我是活在過去裡、活在革命先烈裡,但我并沒活在死人堆裡,他們啊,是活人、對我是活人,雖死猶生、活生生的人,而他們所留下的我,反是活死人。”

“流落到中國東南方的小島,在‘中華民國’亡國後,又看它屍居餘氣、年複一年,看到小朝廷的作威作福,最後看到蔣介石的衰亡。”老人不僅對于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當局的政策充滿了反思,對自己的人生也充滿了慨歎。

他說:“其實,從另一角度看,七十二烈士比我幸運,他們比我少活了五十年,但卻有幸沒看到‘中華民國’的成立與衰亡、沒看到同志的鼠竊狗偷,也沒看到竊國大盜的嘴臉,不論是蔣介石的、還是誰的。……七十二烈士沒有我這樣苦澀,雖然他們戰死了、被殺了,但他們滿懷憧憬的離開了這世界,他們的視野是燦爛的,他們在革命、革命,青年人活在革命的熱情裡,多麼有遠景啊。沒有被偷走的革命,是最美的革命。七十二烈士死得其所、死得其時,我越老而未死,我越羨慕他們。”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莫紀彭見證了死的曆史,也見證了活的曆史。莫紀彭1930年進入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希望以自己的親身經曆、所見所聞和良知來編纂這段革命曆史。但他哪裡知道編纂的資料中,太多太多的曆史根本與中國國民黨不相幹,但都被國民黨兜收了。

那時候,國民黨北伐後在南京建都,眼看打到天下了,便把清末以來所有的革命人物都都收到緻名下。

革命元勳章太炎對這種做法大為不滿,講過一些不同意見。但是沒有什麼用!國民黨一方面抹殺掉立場不同同志的曆史;另一方面,吃下了根本不是國民黨的曆史。最明顯的是徐錫麟、秋瑾他們。他們跟國民黨毫不相幹,可是他們死後,好像都被國民黨強迫入黨了。

東莞高埗人莫紀彭,李敖想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外的第七十三烈士劇社被解散,石龍找不到夢天醒劇社的老屋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們的足迹“東莞三傑”莫紀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動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下幸存的勇士香山起義後,帶領香軍首先進入廣州西關見證國民黨編纂的黨史

李敖為黃花崗起義的著作《73烈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