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作者:黃恩512

(資料來源于網絡)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位于廣東潮陽東山奉祀張巡、許遠二公的“雙忠祠”(黃恩攝)

“雙忠祠”位于棉城中心和東山各有一處,“雙忠行祠”位于棉城今中華路與東山中路交口處,規模宏大二祠均祭祀唐代名将張巡和許遠,故名“雙忠”。他們都是韓愈《張中丞傳後叙》中的人物,是中唐安史之亂時保衛睢陽城的英雄,

宋熙甯十年(1077),潮州軍校潮陽人鐘英,護送方物進京,途經睢陽,進谒雙忠廟,傳說當夜鐘英夢見神明告之,有十二神像及一銅輥藏于殿後匮中,并得神谕:賜爾奉歸潮陽之東山,夢醒前往檢視,果然驗證。鐘英進京辦事畢,回程經睢陽,即往取神像和銅輥,歸潮後便在東山建祠緻祭,祠額名:靈威廟。因祭張、許二公,後人又叫雙忠廟。這是潮州府最早的雙忠廟之一。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位于廣東潮陽城區中山路奉祀張巡、許遠二公的“雙忠和祠”(黃恩攝)

談到中唐安史之亂時,大家可能都會首先想起郭子儀、李光弼等中興名将。其實除了這些力挽狂瀾的名将外,還有一些小人物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的功績也不容忽視。其中就有張巡、許遠等人。張巡、許遠與郭子儀、李光弼等軍旅出身的名将不同,他們都是文官出身。雖然沒有像郭李等人的輝煌戰績,但他們上司了無數次以一城幾千人馬抵抗數萬甚至十餘萬敵軍的壯舉,使唐朝的東南半壁江山得以保全,唐軍也得以集中力量最終平定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真源縣令 張巡 像

【張巡(708-757):唐鄧州南陽(今屬河南省)人,開元中進士,安史之亂時,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汜縣),抵抗安祿山叛軍。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移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堅守數月,外無援兵,内無糧草,睢陽失守,不屈遭害。《唐書》本傳雲:巡神氣慷慨、每與賊戰,大呼誓師,眦裂血流,齒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強寇,保守孤城。臣雖為鬼,誓與賊為厲,以達明恩’。與姚訚、(南)霁雲同被害】

孤膽縣令勇抗強敵,陣前斬将穩定軍心

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聲勢浩大,許多州縣官員都望風而降。張巡時任真源縣(鹿邑縣)令,他對安史暴行和投降官吏痛恨不已,由于張巡之前嚴懲貪官污吏關心百姓疾苦,真源軍民都願誓死跟從他。756年初,雍丘(今日杞縣)縣令令狐潮投降叛軍,城中百姓不願追随,趁令狐潮出兵别處時邀來了張巡守城。令狐潮從史思明處要來數萬援軍猛攻雍丘,張巡憑城堅守。令狐潮圍城數十日不停地進攻都未能得逞,令狐潮見強攻不行便打起了感情牌,張巡與令狐潮原本是臨縣縣令有些舊日交情,令狐潮寫信勸降張巡,告訴他長安已破,玄宗皇帝逃亡蜀地等事,要他别再“執迷不悟”。張巡将此信告知衆将,有六名将領表示可以投降。張巡假裝作同意召集全城将士,當将士們集合完畢後,張巡當衆怒斥那六名将領并下令将他們當場斬殺。原本有些浮動的軍心是以穩定了下來。

聲東擊西草人借箭,故技重施大敗敵軍

雍丘被圍日久,糧食日益缺乏。張巡得知令狐潮的軍糧剛剛由船送達尚未卸下時,命軍士大張旗鼓地向南集結,令狐潮見狀也将部隊都移向城南。張巡見令狐潮中計後立即指令士兵暗地奪糧,拿不走的便一把火燒光。被耍的令狐潮次日猛攻雍丘又被張巡擊敗,當晚月黑風高,叛軍士兵突然發現城牆上有很多人正在沿繩索爬下城來,令狐潮驚恐之餘令手下拼命放箭,直到天亮時分,令狐潮才發現那些所謂的“士兵”都是穿着黑衣服的草人。這一夜令狐潮白白送給了張巡幾十萬支箭。令狐潮無計可施便閉門不戰圍困雍丘。接下來的幾天晚上城牆上又出現了草人,叛軍見了都感覺張巡還想故技重施騙箭大笑不已。又過了幾天張巡發現叛軍對草人無動于衷,便精選了五百壯士趁夜再把他們放下去。五百壯士趁叛軍毫無防備猛攻敵營,張巡也率軍從城中殺出,打得令狐潮一退數十裡。後來令狐潮被張巡打出了陰影轉攻别處,雍丘城也由此得以保全。

轉戰睢陽高風亮節,智勇兼備力退強敵

堅守雍丘讓張巡聲名大振,接下來他又轉戰甯陵(甯陵縣),以三千兵力斬殺萬餘叛軍。757年,唐朝廷封他為河南節度副使與睢陽太守許遠一起鎮守江淮重鎮睢陽,然而突然而來的名利雙收,也為他埋下了禍根。面對着安慶緒部下尹子奇率領的十多萬來犯大軍,太守許遠雖有一腔熱血但不通軍事,于是許遠請張巡統領軍事。張巡擔任守城主将後又多次擊敗叛軍,從叛軍手中奪下了大量糧饷物資,張巡将錢财分給作戰有功和受傷的将士們自己分文不取。張巡禮賢下士與官兵們同吃同住,對将士們關懷備至,是以守城将士無不以死效忠。尹子奇圍睢陽久攻不克也開始招降張巡,尹子奇親自出陣招降,張巡在應付他的同時暗命部将南霁雲暗放冷箭射殺尹子奇,可惜未能命中。經過此事後,尹子奇變得膽戰心驚,随後為避免被斬首,巧妙裝扮成衆多小兵中一員,但尹子奇躲得過初一沒躲過十五,在一次戰鬥中張巡巧施妙計故意讓弓箭手射沒有箭頭的箭,叛軍士兵紛紛拿着箭杆去報告尹子奇,這時躲在城頭暗處的南霁雲已經鎖定了目标,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中箭後叛軍急忙撤退改變政策改強攻為圍困。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睢陽太守 許遠 像

【許遠(709-757):唐杭州鹽官(今浙江海甯西南)人,字令威,安祿山叛亂時,被玄宗任為睢陽太守。至德二年,遭安祿山部将尹子奇圍攻,與真源令張巡協力守睢陽,數月後兵糧俱盡,城陷,被執送洛陽,在安慶緒兵敗時被殺。按:唐大中時(公元847-860年)圖張、許等人于淩煙閣,唐時立廟睢陽,歲時緻祭,号曰“雙廟”,曆代皆奉祀之,追封侯、王。民間谥為文武尊王、武安王,張許二真君等】

外無援兵孤城血戰,以人為食殺妻充糧

睢陽(睢陽區南舊址)的糧草一天天減少,将士們每天隻能吃一碗稀粥,七月間張巡指令南霁雲出城求援。南霁雲血戰突圍後來到擁兵數萬的臨淮(古泗州城現淹沒于洪澤湖)節度使賀蘭進明處求救,賀蘭妒忌張巡的才能聲望,也擔心被敵軍擊敗不想出兵救援,但他見南霁雲是一員骁将很想把他留下為己所用于是安排歌舞酒宴招待他。南霁雲看着滿桌山珍海味,向賀蘭不停哭訴,賀蘭顧左右而言他。憤恨至極的南霁雲揮刀斬斷自己一根手指留下後又去别處求救,終于帶回了一些援兵和物資,但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僅存的糧食吃光後,睢陽軍民陷入了嚴峻的生存危機。張巡先是宰殺了城中的戰馬,繼而領着士兵捕殺老鼠、飛鳥,挖草根吃樹皮。城中餓死的軍民人數與日俱增。張巡和許遠看到這種情況為了讓活着的人能夠繼續抵抗敵軍,下令士卒食用死去人的屍體,屍體很快就被吃光了。張巡親手殺了自己的妻子(一說為妾)供将士們充作軍糧,接着許遠也殺掉了自己的奴仆……據史料記載張巡守城十月食人二、三萬計,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網絡圖檔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看張巡的做法可能慘無人道,但在當時的局勢下,舍一城保江淮及江南成千上萬人口及良田免遭生靈塗炭,實數無奈之舉,這也無時不刻警示後人戰争的殘酷,和平來之不易。其實張巡不是沒有撤退的機會,但他更明白睢陽如果陷落江南也将不保,他們的堅守是為了保全整個大唐!後來重大義,輕人倫就成了一些人诟病張巡、許遠的說辭。

十月圍城睢陽陷落,張巡忠勇千古流芳

在睢陽内外交困的情況下,張巡依舊率領将士們擊退了叛軍無數次進攻。十月初九,當叛軍再一次攻上城頭時,守城将士僅剩下四百多人,已經餓的拉不動弓箭拿不起刀槍了。睢陽在堅守了十個月後終告陷落,這時叛軍也已精疲力竭十個月間大小四百餘戰傷亡人數多達十二萬!比較可笑的是在睢陽陷落幾日後,援軍抵達,收複睢陽城。

當尹子奇見到張巡等人時,雖是敵人也由衷地對他們敬佩不已,尹子奇在勸降張巡等人未果後将他們全部殺害。這場長達十個月的戰役安史叛軍先後動用了十八萬兵力,大量兵力被牢牢吸引住讓唐朝廷有了寶貴的時機,在張巡、許遠堅守睢陽的時候唐軍主力收複了長安和洛陽。更重要的是由于張巡、許遠的堅守叛軍始終無法南下江淮和江南地區,唐朝廷正是因為江南财源不失才最終挺了過來,為最終平定安史之亂打下了決定性的基礎。

延伸閱讀——據《潮陽棉城的“雙忠行祠”》(嶺東忘時堂)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至潮陽,屯兵于東山,進谒雙忠廟,有感于張許二公之愛國忠貞,詩思奔湧,遂以劍鋒劃石,在壁上留下了有名的《沁園春》詞。此後,雙忠廟愈益為世民景仰。從明至後,雙忠信仰的正統化、地方化得益于明隆慶年間地方名紳林大春的推崇。據說雙忠廟前傳世名聯“國士無雙雙國土,忠臣不二二忠臣”就為林氏所作。清代雍正年間潮陽知縣藍鼎元在《文光雙忠祠祀田記》中對當時雙忠信仰情形描寫:香火遍棉陽,窮鄉僻壤皆有廟。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犯潮陽,據東山,鄉民乃奉東山雙忠祠之神像,于棉城城區内另建雙忠祠,為别于東山之祠,故名雙忠行祠。後寇平,神像複歸東山,雙忠行祠廢。至清代順治二年,鄉紳姚孫炳又于行祠舊址重建立祠,并從東山迎神之分靈供奉于行祠,匾額沿用舊名雙忠行祠。1958年潮陽進階中學擴建校舍,東山雙忠祠被拆毀,1982年香港同胞姚成達、林亞娟因深對二公的景仰,遂捐資于原址上側重建雙忠祠。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除了城外東山的靈威廟、城内北門處的雙忠行祠,棉城内還有平和東的嶺東古廟、文光塔後的塔館後祠(移西門内重建)、南門内龍井的雙忠祠,在民間依次被認為是雙忠公的總部、現場辦公場所、家室、書房、紀念館!這五座廟宇的雙忠公,在每年新春國際老爺節的時候,皆有出遊巡境棉城,是時萬人空巷。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9月26日下午從海門來到棉城之後,開始趕時間的走訪城内趙陳鄭姚蕭五姓之祠厝,離開趙厝祠、陳氏龍頭厝、找不到的銅門闾、鄭氏宗祠孔安堂,接着便往姚厝祠去。要到姚厝祠,必然得經過城内的雙忠行祠,順便就到裡頭再看看拍點照片。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安史之亂成就忠烈張巡、許遠,潮汕百姓廣建廟宇奉祀“雙忠聖王”

可惜,由于實在疲累了,不管是審美還是拍攝,是以隻是随意拍拍做個記錄,後來才想到最重要的雙忠公辦公室竟沒堅持拍下來。在行祠這裡,總算是建到了傳說中的锟,這是一個圓角滾筒狀的長方體,長四面各有大吉、上上、中平、下下各種參數,據說蔔算時候,在雙忠公前說話,随後由治宮或者本人滾動锟,稱咔锟,得有約定俗成的幾個參數後進行換算而得結果。這是一種古老的蔔算器具,是宋代鐘英從睢陽帶回來棉城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