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作者:黄恩512

(资料来源于网络)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位于广东潮阳东山奉祀张巡、许远二公的“双忠祠”(黄恩摄)

“双忠祠”位于棉城中心和东山各有一处,“双忠行祠”位于棉城今中华路与东山中路交口处,规模宏大二祠均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故名“双忠”。他们都是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人物,是中唐安史之乱时保卫睢阳城的英雄,

宋熙宁十年(1077),潮州军校潮阳人钟英,护送方物进京,途经睢阳,进谒双忠庙,传说当夜钟英梦见神明告之,有十二神像及一铜辊藏于殿后匮中,并得神谕:赐尔奉归潮阳之东山,梦醒前往查看,果然验证。钟英进京办事毕,回程经睢阳,即往取神像和铜辊,归潮后便在东山建祠致祭,祠额名:灵威庙。因祭张、许二公,后人又叫双忠庙。这是潮州府最早的双忠庙之一。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位于广东潮阳城区中山路奉祀张巡、许远二公的“双忠和祠”(黄恩摄)

谈到中唐安史之乱时,大家可能都会首先想起郭子仪、李光弼等中兴名将。其实除了这些力挽狂澜的名将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功绩也不容忽视。其中就有张巡、许远等人。张巡、许远与郭子仪、李光弼等军旅出身的名将不同,他们都是文官出身。虽然没有像郭李等人的辉煌战绩,但他们领导了无数次以一城几千人马抵抗数万甚至十余万敌军的壮举,使唐朝的东南半壁江山得以保全,唐军也得以集中力量最终平定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真源县令 张巡 像

【张巡(708-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省)人,开元中进士,安史之乱时,以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汜县),抵抗安禄山叛军。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坚守数月,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睢阳失守,不屈遭害。《唐书》本传云: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达明恩’。与姚訚、(南)霁云同被害】

孤胆县令勇抗强敌,阵前斩将稳定军心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声势浩大,许多州县官员都望风而降。张巡时任真源县(鹿邑县)令,他对安史暴行和投降官吏痛恨不已,由于张巡之前严惩贪官污吏关心百姓疾苦,真源军民都愿誓死跟从他。756年初,雍丘(今日杞县)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城中百姓不愿追随,趁令狐潮出兵别处时邀来了张巡守城。令狐潮从史思明处要来数万援军猛攻雍丘,张巡凭城坚守。令狐潮围城数十日不停地进攻都未能得逞,令狐潮见强攻不行便打起了感情牌,张巡与令狐潮原本是临县县令有些旧日交情,令狐潮写信劝降张巡,告诉他长安已破,玄宗皇帝逃亡蜀地等事,要他别再“执迷不悟”。张巡将此信告知众将,有六名将领表示可以投降。张巡假装作同意召集全城将士,当将士们集合完毕后,张巡当众怒斥那六名将领并下令将他们当场斩杀。原本有些浮动的军心因此稳定了下来。

声东击西草人借箭,故技重施大败敌军

雍丘被围日久,粮食日益缺乏。张巡得知令狐潮的军粮刚刚由船送达尚未卸下时,命军士大张旗鼓地向南集结,令狐潮见状也将部队都移向城南。张巡见令狐潮中计后立即命令士兵暗地夺粮,拿不走的便一把火烧光。被耍的令狐潮次日猛攻雍丘又被张巡击败,当晚月黑风高,叛军士兵突然发现城墙上有很多人正在沿绳索爬下城来,令狐潮惊恐之余令手下拼命放箭,直到天亮时分,令狐潮才发现那些所谓的“士兵”都是穿着黑衣服的草人。这一夜令狐潮白白送给了张巡几十万支箭。令狐潮无计可施便闭门不战围困雍丘。接下来的几天晚上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叛军见了都感觉张巡还想故技重施骗箭大笑不已。又过了几天张巡发现叛军对草人无动于衷,便精选了五百壮士趁夜再把他们放下去。五百壮士趁叛军毫无防备猛攻敌营,张巡也率军从城中杀出,打得令狐潮一退数十里。后来令狐潮被张巡打出了阴影转攻别处,雍丘城也由此得以保全。

转战睢阳高风亮节,智勇兼备力退强敌

坚守雍丘让张巡声名大振,接下来他又转战宁陵(宁陵县),以三千兵力斩杀万余叛军。757年,唐朝廷封他为河南节度副使与睢阳太守许远一起镇守江淮重镇睢阳,然而突然而来的名利双收,也为他埋下了祸根。面对着安庆绪部下尹子奇率领的十多万来犯大军,太守许远虽有一腔热血但不通军事,于是许远请张巡统领军事。张巡担任守城主将后又多次击败叛军,从叛军手中夺下了大量粮饷物资,张巡将钱财分给作战有功和受伤的将士们自己分文不取。张巡礼贤下士与官兵们同吃同住,对将士们关怀备至,所以守城将士无不以死效忠。尹子奇围睢阳久攻不克也开始招降张巡,尹子奇亲自出阵招降,张巡在应付他的同时暗命部将南霁云暗放冷箭射杀尹子奇,可惜未能命中。经过此事后,尹子奇变得胆战心惊,随后为避免被斩首,巧妙装扮成众多小兵中一员,但尹子奇躲得过初一没躲过十五,在一次战斗中张巡巧施妙计故意让弓箭手射没有箭头的箭,叛军士兵纷纷拿着箭杆去报告尹子奇,这时躲在城头暗处的南霁云已经锁定了目标,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中箭后叛军急忙撤退改变策略改强攻为围困。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睢阳太守 许远 像

【许远(709-757):唐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字令威,安禄山叛乱时,被玄宗任为睢阳太守。至德二年,遭安禄山部将尹子奇围攻,与真源令张巡协力守睢阳,数月后兵粮俱尽,城陷,被执送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时被杀。按:唐大中时(公元847-860年)图张、许等人于凌烟阁,唐时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号曰“双庙”,历代皆奉祀之,追封侯、王。民间谥为文武尊王、武安王,张许二真君等】

外无援兵孤城血战,以人为食杀妻充粮

睢阳(睢阳区南旧址)的粮草一天天减少,将士们每天只能吃一碗稀粥,七月间张巡命令南霁云出城求援。南霁云血战突围后来到拥兵数万的临淮(古泗州城现淹没于洪泽湖)节度使贺兰进明处求救,贺兰妒忌张巡的才能声望,也担心被敌军击败不想出兵救援,但他见南霁云是一员骁将很想把他留下为己所用于是安排歌舞酒宴招待他。南霁云看着满桌山珍海味,向贺兰不停哭诉,贺兰顾左右而言他。愤恨至极的南霁云挥刀斩断自己一根手指留下后又去别处求救,终于带回了一些援兵和物资,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仅存的粮食吃光后,睢阳军民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张巡先是宰杀了城中的战马,继而领着士兵捕杀老鼠、飞鸟,挖草根吃树皮。城中饿死的军民人数与日俱增。张巡和许远看到这种情况为了让活着的人能够继续抵抗敌军,下令士卒食用死去人的尸体,尸体很快就被吃光了。张巡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一说为妾)供将士们充作军粮,接着许远也杀掉了自己的奴仆……据史料记载张巡守城十月食人二、三万计,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网络图片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张巡的做法可能惨无人道,但在当时的局势下,舍一城保江淮及江南成千上万人口及良田免遭生灵涂炭,实数无奈之举,这也无时不刻警示后人战争的残酷,和平来之不易。其实张巡不是没有撤退的机会,但他更明白睢阳如果陷落江南也将不保,他们的坚守是为了保全整个大唐!后来重大义,轻人伦就成了一些人诟病张巡、许远的说辞。

十月围城睢阳陷落,张巡忠勇千古流芳

在睢阳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张巡依旧率领将士们击退了叛军无数次进攻。十月初九,当叛军再一次攻上城头时,守城将士仅剩下四百多人,已经饿的拉不动弓箭拿不起刀枪了。睢阳在坚守了十个月后终告陷落,这时叛军也已精疲力竭十个月间大小四百余战伤亡人数多达十二万!比较可笑的是在睢阳陷落几日后,援军抵达,收复睢阳城。

当尹子奇见到张巡等人时,虽是敌人也由衷地对他们敬佩不已,尹子奇在劝降张巡等人未果后将他们全部杀害。这场长达十个月的战役安史叛军先后动用了十八万兵力,大量兵力被牢牢吸引住让唐朝廷有了宝贵的时机,在张巡、许远坚守睢阳的时候唐军主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更重要的是由于张巡、许远的坚守叛军始终无法南下江淮和江南地区,唐朝廷正是因为江南财源不失才最终挺了过来,为最终平定安史之乱打下了决定性的基础。

延伸阅读——据《潮阳棉城的“双忠行祠”》(岭东忘时堂)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南宋末年,文天祥勤王至潮阳,屯兵于东山,进谒双忠庙,有感于张许二公之爱国忠贞,诗思奔涌,遂以剑锋划石,在壁上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词。此后,双忠庙愈益为世民景仰。从明至后,双忠信仰的正统化、地方化得益于明隆庆年间地方名绅林大春的推崇。据说双忠庙前传世名联“国士无双双国土,忠臣不二二忠臣”就为林氏所作。清代雍正年间潮阳知县蓝鼎元在《文光双忠祠祀田记》中对当时双忠信仰情形描写:香火遍棉阳,穷乡僻壤皆有庙。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犯潮阳,据东山,乡民乃奉东山双忠祠之神像,于棉城城区内另建双忠祠,为别于东山之祠,故名双忠行祠。后寇平,神像复归东山,双忠行祠废。至清代顺治二年,乡绅姚孙炳又于行祠旧址重新建祠,并从东山迎神之分灵供奉于行祠,匾额沿用旧名双忠行祠。1958年潮阳高级中学扩建校舍,东山双忠祠被拆毁,1982年香港同胞姚成达、林亚娟因深对二公的景仰,遂捐资于原址上侧重建双忠祠。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除了城外东山的灵威庙、城内北门处的双忠行祠,棉城内还有平和东的岭东古庙、文光塔后的塔馆后祠(移西门内重建)、南门内龙井的双忠祠,在民间依次被认为是双忠公的总部、现场办公场所、家室、书房、纪念馆!这五座庙宇的双忠公,在每年新春国际老爷节的时候,皆有出游巡境棉城,是时万人空巷。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9月26日下午从海门来到棉城之后,开始赶时间的走访城内赵陈郑姚萧五姓之祠厝,离开赵厝祠、陈氏龙头厝、找不到的铜门闾、郑氏宗祠孔安堂,接着便往姚厝祠去。要到姚厝祠,必然得经过城内的双忠行祠,顺便就到里头再看看拍点照片。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安史之乱成就忠烈张巡、许远,潮汕百姓广建庙宇奉祀“双忠圣王”

可惜,由于实在疲累了,不管是审美还是拍摄,所以只是随意拍拍做个记录,后来才想到最重要的双忠公办公室竟没坚持拍下来。在行祠这里,总算是建到了传说中的锟,这是一个圆角滚筒状的长方体,长四面各有大吉、上上、中平、下下各种参数,据说卜算时候,在双忠公前说话,随后由治宫或者本人滚动锟,称咔锟,得有约定俗成的几个参数后进行换算而得结果。这是一种古老的卜算器具,是宋代钟英从睢阳带回来棉城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