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邊境巡邏遭遇山體塌方,來自重慶大足的邊防戰士古怒為救戰友,在西藏山南壯烈犧牲。
作為母親的張興會,失去了最愛的兒子,但也獲得了更多“兵兒子”的關愛。16年來,她6次進藏去往兒子參軍入伍的地方,将親手縫制的近千雙鞋墊以及數百雙棉鞋送到了這些“兵兒子”的手中,她也被戰士們親切地稱之為“古媽媽”。

16年如一日關心愛護邊防官兵,用針線書寫樸實母愛的“古媽媽”,于近日獲評第三屆全國“最美擁軍人物”稱号。每天戴上老花鏡縫制鞋墊,如今依舊是她思念兒子、牽挂“兵兒子”們的方式。
在部隊表現出色
兒子古怒入了黨、立了功
8月19日,大足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從業人員來到張興會的家裡,副局長楊凱将“最美擁軍人物”的榮譽證書送到了她的手中。輕輕打開這本證書,這位67歲的老人又回想起了當初兒子古怒當兵的過往……
2003年,17歲的古怒應征入伍。作為母親的張興會,既有不舍又充滿自豪。為了能讓孩子穿鞋更舒服,她特地做了幾雙鞋墊,塞到了兒子的背包裡。
“當時隻知道他在西藏山南,是邊防戰士,根本不曉得到底會有多苦。”張興會說,自己怎麼都沒有想到,送兒參軍那一别,竟會是永訣。
邊防地區環境惡劣,邊防戰士們的生活條件也異常艱苦。但是古怒卻适應得很快,他在軍事比武中表現出色,不僅榮立了三等功,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古怒在部隊表現出色,在與母親的電話之中,他總是說自己在部隊特别好,無論邊防巡邏還是日常生活都非常好。聽了兒子的話,張興會便在2005年7月初打電話告訴兒子,自己打算帶上做好的20雙鞋墊,去往西藏山南看看他和他的戰友。
遭遇山體塌方
兒子為救戰友不幸犧牲
聽母親說打算要來連隊,古怒卻慌了神。他在與姐姐古蘋的電話之中悄悄說道:“一定不要讓媽媽過來,怕她看到了覺得我們太苦。”
古怒邊防巡邏的地點,位于西藏山南的阿相比拉。在西藏珞巴語中,阿相比拉意為“魔鬼都不願去的地方”。邊防戰士的每一次巡邏,都要在懸崖絕壁上忍疾風、踩雪水、趟激流。
古怒就是犧牲在這危險重重的巡邏路上。
2005年7月16日,身為西藏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二連三班副班長的古怒,與戰友們在阿相比拉邊境巡邏時,突然遭遇山體塌方。作為安全員,古怒當時正在隊尾,他發現險情後立即沖上前去,将橋上的一名戰友推開,自己卻被巨石砸到,墜落橋下壯烈犧牲。
那一天,19個月軍齡、16天黨齡的古怒,永遠地離開了他所摯愛的家人與戰友,以及他所熱愛的軍旅生涯。
一聲聲“古媽媽”
讓她有了更多“兵兒子”
得知古怒犧牲的消息,張興會和家人悲痛欲絕。由于老伴古躍海的身體不适合進藏,張興會便與女兒古蘋,以及幾位親戚一起踏上了去往古怒所在部隊的行程。坐飛機到達拉薩貢噶機場,一路轉車到達距離連隊還有十多公裡的地方。受到塌方的影響,剩下的路程隻能徒步。
“一路太不容易了,我這才知道兒子有多麼辛苦!”再次回憶第一次去連隊的經曆,張興會禁不住流下了眼淚。她清晰記得,當時路途上遇到了一條冰河,連隊的小夥子們背着她趟河前行,沒有一個人喊苦喊累。
“到了連隊營房後,我出門看見戰士們正在洗腳,他們脫下襪子後,我發現他們的腳有的被雪水泡得發白,有的則滿是血泡。”古蘋回憶說,她将此事告訴了母親,母親立即将本打算在離開連隊時作為告别禮的20雙鞋墊送到了戰士們的手中,隻為這些年輕的戰士們在巡邏時,腳底能舒服一些。
在連隊的兩天時間裡,張興會更加感受到了邊防戰士的不易。“巡邏走的路根本都不能算作是路,吃的都是凍菜,駐守邊疆的孩子們實在太辛苦了!”
将古怒的遺物收拾打包,一家人帶着不舍離開了連隊。登車前,戰友們一聲聲地喊着“古媽媽”,讓張興會再次淚流滿面。“雖然我失去了兒子,但是我如今有了更多的‘兵兒子’!”
化思念為力量
她為“兵兒子”送去近千雙鞋墊
回到家中,張興會和老伴無心再去經營原本生意紅火的火鍋館,兩人每天都在家中翻看兒子的照片,撫摸兒子的軍功章。“我覺得自己還是要找些事情做。”張興會想起了遠在西藏的“兵兒子”們,她決定為他們做鞋墊和棉鞋。
剪布料、熬漿糊、縫花樣……一雙雙暖腳心的鞋墊,在張興會的巧手中完成。張興會每天會做6個小時,花樣簡單一點的,一個月可以做5雙;複雜點的,一個月可以做3雙。從各種各樣的幾何圖形,到花鳥動物,張興會總是會變着花樣來制作鞋墊,一針一線皆是滿滿的母愛。
16年間,張興會先後6次進藏,還将近千雙鞋墊、數百雙棉鞋送到了“兵兒子”的手中。這16年,她的頭發逐漸斑白,視力也沒有以前好了。老伴兒多次勸她别再做了,但張興會選擇繼續堅持,“眼睛看不清就戴老花鏡,精力不夠了就買半成品來縫,我做鞋墊就是為了我的孩子們。”
時時刻刻挂念
“兵兒子”們接力盡孝
張興會拿出幾本相冊,這其中有不少“兵兒子”們的生活剪影。張興會的“兵兒子”們一直都陪伴在她的身旁。
來自江蘇揚州的馬雲山,曾是古怒所在連隊的副連長。古怒犧牲後,馬雲山每年休假都會來到大足,看望兩位老人,隻為盡兒子應盡的孝道。後來,馬雲山在揚州結婚,張興會被邀請去揚州參加婚禮。後來馬雲山有了小寶寶,張興會還過去幫忙照顧馬雲山的妻子。
來自重慶墊江的劉青,也經常趕到大足來看望張興會。後來劉青來大足學車,張興會也讓他來家中吃住,提供便利。
範厚華、張銀、鄒鵬……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官兵、退役老兵一直挂念着張興會,用各種方式替古怒盡孝。
“兵兒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也給予了張興會繼續做鞋墊的動力。在客廳裡,一雙雙新做好的鞋墊整齊擺放在沙發上,她打算再做一些就快遞過去,送給營房裡的“兵兒子”們。
聊着聊着,張興會又戴上了老花鏡,手中的針上下穿梭,母愛也在棉線中流淌。
新聞多一點>>
“最美擁軍人物”先進事迹釋出
7月30日,中央宣傳部、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雙擁辦聯合釋出“最美擁軍人物”先進事迹。山東省榮成市人和鎮院夼村“擁軍船”船長集體和次仁羅布等9名個人被授予“最美擁軍人物”稱号。
他們中有接力擁軍61年為駐島部隊義務接送人員物資的“擁軍船”船長集體,有用自身戰鬥經曆傳遞愛國主義精神的抗美援朝革命老戰士塗伯毅,有紮根雪域高原、矢志擁軍守邊的村支書次仁羅布,有以大愛守護傷殘軍人的好軍嫂宋妍嫱,有16年如一日關心愛護邊防官兵的烈士母親張興會,有堅守北疆衛國巡邊30餘年的牧民護邊員阿迪雅,有傾注一生為革命老人養老盡孝的優撫工作者賀曉英,有積極緻力部隊急需人才培養事業的教育界人士郭海明,有參戰立功退役後熱忱擁軍的優秀企業家莫浩棠,有把擁軍當家訓接續傳承的曹恒。
他們自覺弘揚愛國擁軍光榮傳統,大力支援部隊建設改革和練兵備戰,滿腔熱情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排憂解難,書寫了軍民魚水情深的時代新篇章,必将激勵廣大軍民見賢思齊、勤奮敬業,自覺投身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實際行動,為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助力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和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标彙聚起磅礴力量。
上遊新聞 王梓涵 攝影 胡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