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元年(742),李白奉诏來到京城長安,原以可以有所作為,實作人生理想,畢竟李白不僅有才華,還有遠大的志向;少年時代就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有了去長安的機會,自然很高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并且還寫下了《南陵别兒童入京》一詩,以此明志希望有所作為;這首詩寫得很有氣勢,特别是最後兩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為世人津津樂道。

李白到達京城長安後,其實并沒有受到重用,唐玄宗雖然欣賞他的才華,可是并沒有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無非是讓他寫詩。以李白性格一百個不願意,但是迫于無奈,還是寫了幾首贊美楊貴妃的詩。唐玄宗讀了之後很滿意,當衆表揚李白,賜予黃金珠寶,其目的是留住李白,讓他一心一意在身邊寫詩。
唐玄宗早期還算是比較有作為,算是一位不錯的皇帝,可是後期很顯然由于楊貴妃的原因,聽信一些讒言,後來為此還爆發了“安史之亂”。李白寫詩不情不願,畢竟他不想寫詩,急需要一個合适的位置,隻有那樣才能夠有所作為,可是唐玄宗卻沒有那樣安排。李白本身性格與衆不同,為人正直,是以發了幾句牢騷,再加不願意與人同流合污,于是受到了别人的排擠。
李白在長安隻生活了一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由于理想與現實有差距,再加上發了幾句牢騷,不願意與權貴同流合污。當時有很多權貴開始排擠李白,在唐玄宗面前挑撥是非,一氣之下,唐玄宗把賜給李白的黃金收回,并放下狠話,永不啟用李白,這等于是告訴了李白,不管你多有才華,永遠都不會重用你。李白在賜金放還之後,心情失落,隻好選擇離開長安。
雖然李白沒有被重用,還帶着無奈與失落離開了長安,但是依舊保持着文人獨有的風骨,在此後的詩篇中,李白以一種更為堅韌的品格來創作,在這首《臨江王節士歌》一詩中,正是通過自身的處境,以此來告訴世人,他雖然很悲痛,可是依舊堅強,并且這首詩同樣寫得很有氣勢。
洞庭白波木葉稀,燕鴻始入吳(雲)飛。
吳雲寒,燕鴻苦。
風号沙宿潇湘浦,節士悲秋淚如雨。
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壯士憤,雄風生。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鲸。
李白有大才,除了表現在文學上,其實在别的方面也很優秀,隻是沒有被重用,在離開長安之後,于是到處遊玩;每天除了寫詩,那麼就是喝酒,而這首詩的風格,其實有一點淡淡的憂傷,可是又突出了詩人堅韌不拔的品格,還有骨子裡的傲氣,開篇便是寫了洞庭湖不一樣的秋色美景,到了秋天之後,洞庭湖白浪連天,周圍的樹木上的葉子稀稀疏疏,北方的鴻雁開始飛到吳地過冬。
吳地的其實也很寒冷,吳雲寒凍,鴻雁在啼叫,訴說着悲苦。北風呼嘯,鴻雁就夜宿在潇湘的沙灘上,王節士由于悲秋的原因,此時早已淚如雨下。白日在天心,不僅照亮了宇宙,也照亮了我一顆忠君之心。隻是壯士悲憤不已,雄風頓生。從這幾句中,可以看得出來,李白還是有一些傷感,同時也是寫詩告訴唐玄宗,他有一顆忠君之心,隻是被人誣陷,不得已隻得離開長安。
最後一句讓人震撼,再一次展現出了李白遠大的人生志向,“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鲸。”怎麼樣才能夠手握倚天劍,跨海斬長鲸?雖然被人排擠,不得不遠離長安,可是在離開了之後,李白還是抱着一絲希望,但是很顯然,唐玄宗早已不再重用,這也成為了李白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李白的詩很有氣勢,而這首《臨江王節士歌》,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有着一種獨特的韻味,同時也是氣勢磅礴。 雖然在生活上很不如意,可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李白還是保持着一種堅韌不拔的品格,還是希望有所作為,正是這個原因,讓他的作品更具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