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6裡約奧運會:點評巴西電影前三甲

2016裡約奧運會:點評巴西電影前三甲

盡管許多人持懷疑态度,不相信巴西有能力舉辦這樣一場舉世矚目的重大盛會,甚至全球媒體也一緻對其嘲諷唱衰。而現在2016裡約奧運會已經隆重開幕。盡管預算經費捉襟見肘,但在《上帝之城》導演費爾南多·梅裡爾斯等巴西文藝名流的共同協作下,第31屆奧運會開幕式依舊精彩紛呈,單是超模吉賽爾·邦辰的驚豔登場已足以讓全世界銘記住這次盛會。

然後,在接下來的10多天裡,即使平時不關注體育、不愛好運動的人也會時刻掌握奧運賽事的最新消息,第一時間知曉本國獎牌的最新數目——我也一樣,但我現在要模糊電影和奧運會的界限,聊一聊巴西電影和巴西電影的前三甲。

巴西91枚獎牌是如何赢得的——巴西電影發展曆程

2016裡約奧運會:點評巴西電影前三甲

盡管一大批反映巴西國情的本土電影已經使巴西成為了全球比較熱門的電影市場之一,但回溯曆史,直到聲音進入電影領域,巴西電影才開始豎起了自己的招牌,雖然這個招牌并沒有帶來太高的品質保證。當時占主流的是Chanchada電影(chanchada,拉美方言,意為肮髒、污穢),這完全是一種浮誇的電影類型,效仿同一個時代的好萊塢音樂劇,影片中充滿了歌唱、舞蹈和滑稽表演。

後來成為好萊塢明星的卡門·米蘭達,是此類異國情調電影的集大成者,這一類型似乎也加重強化了好萊塢對拉丁美洲的簡單刻闆描繪。随着電影在巴西的發展,Chanchada電影日益凸顯,但也開始陷入庸俗,不切實際,離這個國家的現實越來越遠。

20世紀 70 年代, Chanchada電影開始動搖,巴西電影逐漸獲得更多贊譽的關注。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啟發,巴西開始了新電影運動。電影成為了反映社會不平等的文化力量,以貧窮和犯罪等問題為靈感,把銀幕作為工具反映巴西的社會問題。而且電影裡允許許多藝術家在叙述中表達對該國社會和政治方面的見解,至今這仍然是巴西電影非常引人注目的一面。

不幸的是,随着電視的普及,和其他許多電影業受到了重創的拉丁美洲國家一樣,巴西遺憾也沒能免疫于電視的魅力,然而幸運的是,至少其制作的民族電影的品質依然保持高水準。

如今在巴西,人們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熱情再次高漲。随着貧民窟題材的普及,何塞·帕蒂爾哈的《精銳部隊》系列和《上帝之城》這類全球熱映的電影,進一步助推巴西的本土電影暢銷國内外。

銅牌——《巴士174事件》 (何塞·帕蒂爾哈,2002年)

2016裡約奧運會:點評巴西電影前三甲

《巴士174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紀錄片之一,講述一次人質劫持事件的真實故事,挖掘出了其表面之下更多的深度真相。桑德羅·羅薩·多納西門托在 2000 年 6 月,帶着他的手槍登上一輛巴士,他打算搶劫車上的所有乘客。一位乘客驚動了附近的警車之後,桑德羅劫持了這輛巴士。當天整個過程被媒體實時報道,導緻形勢加劇,而紀錄片中使用的很多鏡頭都是真實的新聞報道。漫長的談判持續拉鋸,最終緊張局勢一觸即發,造成了可怕而有争議的結局。

雖然何塞·帕蒂爾哈主導的《機械戰警》重拍版差強人意,但在此之前,他是一個很厲害的紀錄片導演。這一點甚至可以從他最知名的影片《精銳部隊》中看出來。與生活中真實事件相關的紀錄片往往可能很難令人信服,因為它無論如何都會受到曆史事件和真實人物的感染和影響。而帕蒂爾哈處理《巴士174事件》的高明之處在于如何為我們全面展現桑德羅的幕後故事。

他沒有隻介紹人質的情況,而且還進一步深入研究了其中最重要的劫持者,給了觀衆們一個充足的理由去相信他其實也是一個受害者。桑德羅是巴西政府忽視年輕群體的受害者,更可怕的他也是警察部隊腐敗的受害者(坎德拉裡亞教堂大屠殺)。這部電影不求使他成為一個英雄或者甚至反英雄,相反帕蒂爾哈旨在展示,在這個最終讓他失望的社會體系裡,他是多麼脆弱。

視訊加載中...

銀牌——《黑上帝,白魔鬼》 (格勞貝爾·羅沙,1964年)

2016裡約奧運會:點評巴西電影前三甲

《黑上帝,白魔鬼》是巴西新浪潮左翼電影的關鍵之作。故事講述一個勞工階級農夫曼努埃爾,殺死了壓迫他的老闆,然後和妻子一起逃亡。由于沒有方向,他開始狂熱于不同的宗教與文化,一次他遇上了一個黑色彌賽亞般的聖者,要求他獻祭嬰兒,還有一次他甚至與當地的土匪為伍。最後曼努埃爾恍然明白,他不需要受人引導、追随别人的道路,因為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格勞貝爾·羅沙用曼努埃爾這個角色來解決很多巴西人當時所面臨着的壓迫,他認為電影應該被用于就國家的社會政治問題發表意見。羅沙的電影着眼于勞工階級和鄉村景觀,他把電影作為樂觀精神,為他的巴西同胞們展示了可能發生的變化,但這變化需要他們做出選擇決定自己的命運。通過《黑上帝,白魔鬼》,他做到了這一點。

金牌——《街童》(海科特·巴班克,1981年)

2016裡約奧運會:點評巴西電影前三甲

《街童》是極重要的一部電影,它就像一部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名叫比紹特的年輕男孩被操縱走上犯罪生涯的故事。比紹特被關在少年犯感化院,抵不住腐敗獄警極端暴力的折磨虐待,他開始求助于毒品。和幾個朋友趁機逃脫後,沒多久他就回到了犯罪的老路上。影片表現了巴西年輕人極其悲觀的一種觀點,很清楚地展現了他們被那些本應該幫助他們的人所操控,無望擺脫犯罪生活,而且為了生存不得不犯罪。

《街童》就像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巴班克最好的作品。他毫無畏懼地講述了聖保羅街頭一個年輕男孩的生活,其真實程度令人痛心深感可悲。巴班克的演員都是業餘演員,但他們就是正宗的街童。不幸的是,小主角比紹特的飾演者費爾南多·拉莫斯·達席爾瓦,沒能擺脫他所扮演的這個角色的宿命。電影上映幾年後,這個演員又走上犯罪之路,最終備受争議地死在一個警察的搶下,與他在電影裡的結局沒有太大差别。[Dan Lewi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