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清太祖的攻明,是出于明朝人之不意的;是以頗為手忙腳亂。就用楊鎬做經略,發兵二十萬,分四路以伐清。三路皆敗。清太祖遂陷開原、鐵嶺,滅葉赫。明朝用熊廷弼為經略。招集散亡,分守城堡;别選精兵為遊徼;形勢漸固。熹宗立,又代以袁應泰。應泰長于吏事,而非将才。這時候,蒙古大饑,諸部都入塞乞食。應泰說不急招撫,一定要為敵人所用。于是招降了許多蒙古人,分布遼沈。卻又駕馭無方,諸蒙人都奸淫擄掠,無所不為。居民大怨,多有潛通滿洲的。一六二一年,清人陷遼沈,應泰死之。遼河以東大小諸衛城七十餘,一時俱下。遼西大震。清太祖從赫圖阿拉移居遼陽。後五年,又移都沈陽。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遼沈既陷,明朝再起用熊廷弼。建“三方布置”之策:以陸軍守廣甯,海軍駐天津登萊,而經略居山海關節制之。而廣甯巡撫王化貞,為大學士葉向高、兵部尚書陳鶴鳴所信任,言無不聽,廷弼擁經略虛号,麾下并無一兵。這時候,有遼陽都司毛文龍,渡海到皮島,如今大孤山西南的海洋島。編島民為兵。暗通清鎮江堡在鳳城縣東南,一百二十裡。軍人,襲殺其守将。化貞遂張皇以奇捷入告。從八月到十一月,共出兵五次,都無功。一六二二年,清兵陷西平堡,在廣甯縣境。東距遼河二十裡。化貞遣将救之,大敗。倉皇走入關。清兵遂陷義州,城堡降者四十餘。诏逮廷弼、化貞俱論死。以王在晉為經略。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先是兵部主事袁崇煥,嘗單騎出關,察看形勢。揚言“與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以守之”。朝臣頗壯其論。及是,崇煥監軍關外。王在晉要退守山海關,崇煥要守甯遠。大學士孫承宗,親往察看,以崇煥之議為是。于是罷王在晉,以孫承宗代為經略。承宗使崇煥築甯遠城,拓地二百餘裡。旋又分守錦州、大小淩河、松山、杏山諸要隘,拓地又二百餘裡。遼西之地,幾于全複。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一六二五年,魏忠賢之黨,排去孫承宗,代以高弟。弟性恇怯,盡撤關外守備入關。袁崇煥誓以死守甯遠,不去。明年,清太祖大舉攻甯遠。崇煥死守,太祖也猛攻。崇煥發西洋大炮,“一發決血渠數裡。再進再卻,圍遂解”。《清實錄》說:“太祖謂諸貝勒曰:予自二十五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何獨甯遠一城不能下邪?不怿者累日。”據北韓使者在城中所見,則說太祖這一役,實在身負重傷。這一年七月裡,太祖就死了。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太宗立,一六二七年,五月,大舉攻錦州、甯遠。又不克。這一次,明朝人稱為“甯錦大捷”,戰績也一定很有可稱的。不過現在,總不能盡知其真相罷了。這時候,錦州的總兵,是趙率教。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甯錦捷後,魏忠賢又使其黨劾袁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于是罷袁崇煥,代以王之臣。旋熹宗崩,毅宗立,再起袁崇煥。這時候,毛文龍據皮島,頗為驕縱。崇煥自己往誅之,而撫定其兵。毅宗表面上雖不說什麼,心上卻有點怪他“專殺”。一六二九年,清兵從喜峰口入,陷遵化,逼京城。崇煥入援,和清兵戰,勝負未分。清太宗縱反間計,毅宗先已有了疑心,就把袁祟煥下獄殺掉。清兵攻山海關,不克。破永平、如今直隸的盧龍縣。遷安、灤州,留兵守之而還。明孫承宗踵而攻之,四城皆複。這時候,明朝對于遼西,兵力還厚。太宗乃以其間征服北韓。毛文龍的死,其部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走登州。

古代時期遼東西的戰争

一六三一年,清人攻大淩河。登萊巡撫孫元派有德等前去救援。走到半路上,糧盡了。士卒造反,劫有德等回據登州。後為官軍所圍,九成死。有德和仲明,逃到旅順,給總兵黃龍殺敗。有德仲明降清。引清兵還攻旅順。黃龍械盡自殺。廣鹿島今圖作光祿島。副将尚可喜降。一六三三年。一六三七年,清兵遂陷皮島,于是明人在海上的勢力也消滅,再不能牽制清人了。其在陸路上:則一面繞過山海關,從長城北口進兵,以蹂躏畿輔山東。一六三六年,一六三八年,一六三九年,一六四○年,都大舉深入。一面攻擊遼西。一六四一年,清太宗大舉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兵十三萬往援。戰于松山,大敗。明年,松山破,承疇被擒。錦州亦陷。于是關外重鎮,隻有一個甯遠了。然而明朝死守着山海關,清朝到底還不敢深入。而明朝人又有“開門揖盜”之舉,這四百餘州的山河,就又要請女真人來管理三百年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