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薦讀金雞獎獲獎影片《土地志》: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影像

薦讀金雞獎獲獎影片《土地志》: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影像
薦讀金雞獎獲獎影片《土地志》: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影像

近日,一部反映農村土地改革過程的劇情片《土地志》,被提名第30屆金雞獎最佳原創編劇獎和最佳中小成本劇情片,并且斬獲第16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編劇獎。影片在藝術上的成功自不必贅言,而在我看來,這還是一部具有“解讀”意義的電影,為我國近幾年的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對土地确權、土地流轉等涉及農村根本土地權益的問題,進行了極為生動的藝術解讀。

薦讀金雞獎獲獎影片《土地志》: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影像

故事發生在平頂山腳下的鳳凰台村。鳳凰台,一個典型的中國村落,曆經打土豪分田地、人民公社、大包幹、土地流轉種種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村民們的人生起伏也被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新時期,鳳凰台的土地又掀起巨浪,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馬天貴、房地産開發商馬天元兩兄弟聯手,假借發展現代農業之勢,做的卻是圈地搞非農建設的勾當。新仇舊怨在土地行将被奪走的刹那爆發了,在村民領袖馬老厚的帶領下,鳳凰台村民們手裡緊緊攥着土地證,誓死反抗馬天貴兄弟。

電影開篇,村婦玉枝拼死爬上馬天貴兒子的挖掘機,把自己吊在機耙子上,用生命阻擋挖地毀壟。莊稼人對于土地的依賴和堅守是城裡人難以想象的,更是持資本下鄉的生意人難以了解的。我給你租金,我還幫你種地,你我之間什麼仇什麼怨?這些生意人不能了解的是,土地所能帶給農民的安全感究竟有多重,也不能了解失去這份安全感對農民意味着什麼。事實上,如果他們不能了解農民對土地的情懷,也就不能全面評估農民因失去安全感而對資本下鄉投資環境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另一次元上,土地流轉是急是緩,在基層幹部隊伍中也蕩起了波瀾。年輕的鎮黨委書記孔向南急于求成搞政績,認為發展現代農業,隻欠“大片土地”這一陣東風,要趕在省裡的工作組下來之前,“自願”但是“必須”的進行土地流轉。而與書記搭班子的鎮長韓長河,卻是深喑錯綜關系、做事老道有經驗的基層老幹部,在他看來,農村工作事緩則圓,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強迫流轉會出大問題。

薦讀金雞獎獲獎影片《土地志》: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影像

白描,是《土地志》難能可貴之處,寥寥幾筆,勾勒出活生生的當下農村,從生活裡信手拈來的台詞,無一不讓人困惑,也無一不令人反思。

任何改革都應該是多數人受益,可農民有田沒錢,搞現代農業又能怎樣?他們隻能牢牢守護着分田到地的成果,集體陷入發展的困局。如何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的前提下完善聯産承包責任制,既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又通過合乎規範的流轉增加農民收入?一系列問題在改革中都需要好好研究。

影片中,韓長河翻閱了大量政策資料,最終提出“先确權、再流轉”的建議,讓村民吃了定心丸,也徹底攪了馬氏兄弟妄将土地據為己有的算盤。借助先進技術,丈量尺寸大小,搞清四至邊界,“确實權、頒鐵證”,土地不管流轉到哪兒去,地圖上一目了然,這就是土地确權的意義所在。

現實中土地确權的提出和實踐,可不是影片中鳳凰台頂上韓長河與馬老厚促膝長談,老莊稼漢立馬恍然大悟,長跪不起能一筆帶過的。承包地确權試點工作從2009年就已開始,從初期的村組試點到擴大整省推進範圍,到如今已經走了7個年頭。這其中的艱辛和智慧,也許足足需要拍成另一部鴻篇巨制才能更好呈現。

薦讀金雞獎獲獎影片《土地志》:一畝三分地的時代影像

到2035年,中國人口将達到16億人,我國城鎮化率或将達到70%,算起來,仍有30%是農民——4.8億農民,相當于現在的7個法國人口、1.5個美國人口、3.7個日本人口。當工業化的巨輪滾滾向前、城市化的潮流不可逆轉、發展現代農業成為我國農業與世界對話的必然選擇之時,農村千千萬萬分散弱小的農民如何去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沖擊與壓力,或許将成為決定農村改革成敗的關鍵。

惟有農桑安天下。這部《土地志》既展現了目前土地工作的複雜性和重大意義,更提醒我們要在堅持底線思維的基礎上創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土地,不應成為少數人的貪欲,也不應成為為官之人的政績。土地制度變革,首先要想好“最壞”的可能是什麼,“底線”在哪裡,有沒有退路。在此基礎上經過詳細的設計,恪守住底線,才可能完成一項多數人獲益的改革,才能真正找到一條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正确道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