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份份“響應”的報紙被擺在桌上,凱瑟琳·格雷厄姆夫人知道這次賭對了。

▲引領報紙的步伐
她頗具感慨的一句:“至少我們不是孤軍奮戰”。
然沒有手下大将本·布萊德利的給力:“我們不再是一家地方小報社了”。
跌跌撞撞,華盛頓郵報就這樣發展起來,堅持“監督與自由”。
郵報始建之初
1877年,斯蒂爾森·哈欽斯創辦華盛頓郵報。
1880年,又增加周日版,成為華盛頓當地一周都有報紙出版的紙媒。
不知咋地,哈欽斯将報紙轉手,也有了一絲絲跟政治挂鈎的苗頭。
因為新老闆是哈頓和威爾金斯都是混政壇的。
為宣傳報紙,他們還費老大勁讓美國海軍陸戰隊樂隊的上司給創作一曲《華盛頓郵報進行曲》。
▲蘇薩作的曲譜
僅僅是在報紙舉辦的征文比賽頒獎禮上使用。
沒成想,這曲子火了,意外成為19世紀末兩步舞的标準音樂。
1898年,美西戰争期間,郵報刊登克利福德·貝裡曼的插畫《記得緬因州》(Remember the Maine)。
于是,畫不僅僅是畫,還是戰鬥口号。
1893年,總部遷到第14号街和E街西北角,集編輯、廣告、排版、印刷于一體,直到1950年。
▲就這幢大樓
可惜,兩位boss百年後,報紙被再次轉手,結果,坑了。
《理智》雜志說:華盛頓郵報是“最著名的錯别字報紙”。
敢把威爾遜總統“款待(entertaining)”未來妻子加爾特夫人,寫成威爾遜“進入(entering)”加爾特夫人。
呃,不多說,報紙下跌也不出意外。
▲這句話,還是挺對的
郵報回轉上升
或許,老天不甘心它就此隕落。
1933年,尤金·邁耶收購了這份破産的報紙,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更是讓其峰回路轉。
▲相框裡的男人是菲利普,而這句話是報紙反撲的開始
1954年,合并最後一家早報對手,《華盛頓郵報》進一步宣告在當地的霸主地位。
之後,凱瑟琳接手,影片中她自嘲:
“女人說教就像狗用後腿走路,做的并不是很好,你會驚訝竟能做到”。
“這就是社會的看法”。
但不能忽視,她的堅定,沒讓《紐約時報》對五角大樓檔案的追問一家獨大,還有之後的水門事件。
也是她讓華盛頓郵報公司上市,每股股價24.5美元。
▲我的報社我做主
說實話,看到這裡,真想為凱瑟琳拍手叫好。
死揪着水門事件的華盛頓郵報,更是間接加速尼克松的倒台。
不知道尼克松會不會後悔:
因為當初五角大樓檔案洩密,而對華盛頓郵報發出“永遠别想再踏進白宮一步”的決定。
▲那去水門大廈晃悠
一面是媒體的自由正義,一面報紙被抹黑的事兒也死死跟随。
1980年,郵報上一篇“吉米的世界”的文章,将吸海洛因成瘾的8歲男孩的生活講給全世界。
煞有介事的報道,讓記者珍妮特獲得普利策獎。可後來的調查發現,騙人的。
媒體争議仍在
2013年,亞馬遜CEO貝索斯以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結束格雷厄姆家族對其的管理。
2015年12月,在富蘭克林廣場搭建一座新的辦公大廈。
新的管理者,新的面貌,原本的堅持似乎變了,又似乎沒變。
凱瑟琳在自傳《個人曆史》寫道:
“郵報長期以來,一直主張不為政治候選人代言”。
可20世紀七十年代,一些保守派将華盛頓郵報稱之為“波托馬克河上的《真理報》”。
▲《真理報》是前蘇聯的官方報紙。
因為他們認為郵報的言論和報道有左翼傾向,更準确點兒是自由主義立場,偏左一些。
2007年,耶魯大學三教授發表一份研究報告:公民訂閱的報紙媒體對投票的影響。
訂閱郵報的人對民主黨有好感,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的可能性比對照組高7.9–11.4%。
2017年2月,面對特朗普的當選和批評,郵報更是喊出“民主在黑暗中消亡”的口号。
或許這時,華盛頓郵報已然為黨派競争站隊。
但那時,它是自由的。
▲這是媒體人的勝利
“我們要對他們的權力進行監督,如果我們不追究他們的責任,那還有誰呢”。
也曾這樣熱血地高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