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黨百年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一百年,是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藍縷奠基立業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建黨百年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造就了包括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内的衆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的産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成果。總結建黨百年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曆史發展、主要成就和突出貢獻,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興起

  鴉片戰争以降,中國從傳統到現代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遷,激發了知識界和思想界的回應與讨論。在早期中國社會學的發展脈絡中,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重要的一支。新文化運動時期,李大钊等人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譯介活動,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産生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建黨百年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

  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李大钊認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于社會學上的進步,究有很大很重要的貢獻”,“真值得起那社會學的名稱”。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重要文獻,可以視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誕生的主要标志。

  實際上,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引入與傳播,也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界和思想界探尋變革之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治學方法,即由對傳統經史子集的诠釋轉向對社會現象變化及其背後的一般性規律的探究。

  20世紀初,在中國社會内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任何囿于局部觀察的研究都無法把握社會問題的核心,對傳統經典的注疏也無助于解決現實問題。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緻力于對紛繁複雜的現象及其演化規律的總體把握,契合了中國社會挽救民族危機和實作國富民強的需求。

  1921年,中國共産黨的成立,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基礎。此後,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乃至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長足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實踐基礎。

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優良傳統

  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主要展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突出理論貢獻之一,它對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先驅,陳獨秀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思想,尤其是對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的分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發端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李大钊闡釋的唯物史觀社會學,具有将社會學和曆史學結合在一起的廣闊視野:一方面,将社會問題放到曆史變遷中看待;另一方面,注重中國問題與世界形勢的關聯。這一學說主張在世界的民主潮流中革故鼎新、積極地改造社會現實,進而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瞿秋白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科性質進行了系統闡述,讨論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存在根據以及社會學在現代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并運用唯物史觀剖析了20世紀國中國社會的性質,對中國共産黨的革命實踐發揮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李達借鑒馬克思、恩格斯、列甯等思想家的觀點,批判了資産階級社會觀和資産階級社會學,緻力于以“新社會學”的視野和方法認識中國現實。李達在《社會學大綱》《現代社會學》等著作中,對當時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性質進行了有力論述。

  第二,注重面向現實開展社會調查。從近代中國社會與思想變遷的角度看,關于中國社會變革的探索經曆了從思想争辯到社會研究的轉變,前者主要在古今中西的文化争辯中思考中國問題,後者則注重面向經驗現實收集和分析資料,并梳理社會事實變化的因果邏輯。

  毛澤東開展了一系列農村調查,并撰寫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尋烏調查》《興國調查》《東塘等處調查》《木口村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調查報告,展現了從觀念到實踐、深入把握現實的基本精神,為當時中國共産黨和紅軍了解農村和城鎮的情況、研究革命鬥争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正确的方針政策,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第一手材料。這些調查研究既是對馬克思列甯主義革命理論的運用,又是根據中國的革命實踐所進行的本土化探索。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由陳翰笙領銜的中國農村經濟調查,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農村研究打下了堅實的方法基礎。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等農村經濟調查成員基于豐富的調查資料,對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給出了科學的判斷和有力的論證。

  第三,曆史與現實緊密結合的社會史視野。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史研究摒棄了中國傳統史學以經史子集等古典文獻為依據的研究範式,注重在曆史與邏輯的統一中發現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不僅拓寬了唯物史觀社會學的應用範圍,而且為更好地認識中國的經驗現實和推動社會改造提供了充分的曆史依據。

  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是中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系統地剖析傳統官僚政治的著作。該書指出秦漢以來的地主經濟是中國官僚政治長期持續的根源,認為中國的官僚政治将在“人民的時代”被改革或鏟除。

  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通過《易》《詩》《書》、甲骨蔔辭、周代彜銘等文獻資料和考古材料,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和解釋曆史,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古史的專著,使馬克思關于曆史變遷規律的一般論斷有了更豐富的史料支撐。

  在《中國社會史論》裡,周谷城從曆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縱橫兩個方面,對中國社會的結構及變化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在《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中,呂振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拓了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的空間。這些社會史研究成果,為人們認識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任務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創新發展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社會學學科被取消,原來從事社會學研究的一些學者轉入其他學科,還有一些學者在其他學科的名義下開展與社會學相關的研究。此後,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研究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學”,即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立場的社會學研究;二是“作為研究範式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即運用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視野和方法原則(如實踐觀點、沖突分析、階級分析等)開展的社會學研究。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推動了中國社會學學科恢複重建。自此,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着力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為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社會學,這為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具體而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主要取得了如下三個方面的創新發展。

  在學科建設上,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注重經驗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時,強調社會學的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實踐自覺,緻力于推動建構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在中國社會學學術史、學科史研究領域,以及空間社會學、網絡社會學、環境社會學等新興社會學分支領域,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視野和方法原則都有明顯展現。

  在理論研究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包括經典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史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想史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一些中國社會學史著作也以專門的章節介紹或讨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人物及著作,還有學者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進行再研究和再發現。這些研究為人們系統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視野、方法原則和學術地位提供了學理支撐。

  在經驗研究上,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諸多研究成果。其中,城鄉關系研究、環境治理研究、社群治理研究、區域平衡發展、社會分層研究、勞工勞動過程研究、集體行動研究、性别發展研究等,大多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某個或多個特點,如以實踐為基本原則、沖突分析的辯證思維方式、價值理想性、理論視野的總體性等。

  總而言之,建黨百年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始終緊扣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不斷研究新現象、總結新經驗、發展新理論,緻力于以學術服務國家、社會和人民。在成長發展過程中,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形成了鮮明的科學與人文并重、曆史與現實兼顧、本土情懷與世界眼光相結合的整體性視野,不斷為中國社會學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展望未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譜寫更加華麗的篇章。

  (作者系中央财經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建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