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 全文共 4088 字,閱讀時長約 8 分鐘

· 本文來源:亞當斯密經濟學(劉勝軍微财經出品)

作 者 | 劉勝軍

對中國改革來說,若要問哪一位外國經濟學家最值得銘記,那無疑非科爾奈莫屬了。他為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和中國改革的推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養分。——吳敬琏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科爾奈于2021年10月18日去世,享年93歲

生活在21世紀的年輕一代,已經很難想象上世紀的“短缺年代”,很多物質都要“憑票供應”,肚子總是吃不飽的滋味令人刻骨銘心。即使到了80年代,想買冰箱、彩電、洗衣機三大樣,都得批條子、走後門。如今生活在“過剩經濟”年代的我們,最應感謝一位經濟學家:《短缺經濟學》作者科爾奈(Janos Kornai)。1999年,科爾奈再次訪華,他逛過中國商店後的第一反應是:“短缺經濟不複存在了”。于是他決定寫一本新書《過剩經濟》。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01: 人人都讀科爾奈

中國改革開放,其實就是“睜眼看世界”的過程()。在這一人類曆史上影響深遠的洪流中,一批“老外經濟學家”對改革開放産生了深遠影響,耳熟能詳的有:亞當.斯密、科斯、弗裡德曼、凱恩斯、哈耶克……其中對中國經濟學界影響最大最直接的當屬科爾奈。

之是以首推科爾奈,是因為科爾奈出身于社會主義時代的匈牙利,親曆過計劃經濟,并獲得匈牙利卡爾·馬克思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科爾奈1928年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富裕猶太人家庭,父親是傑出的律師,1944年慘死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年僅16歲的科爾奈幸運地獲得了瑞典駐匈牙利使館簽發的安全通行證。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科爾奈的觀察和分析,對于中國經濟學家群體而言有着一種特殊的“情感和經曆共鳴”。尤其是其《短缺經濟學》和投資饑渴症、父愛主義、軟預算限制、目标模式等概念,更是直擊中國計劃經濟的痛點,入木三分。1986年《短缺經濟學》中文版首次發行,銷售量就達10萬冊,當時中國經濟學界可謂人人都讀科爾奈。對于中國的“科爾奈熱”,科爾奈感同身受:

• 中國讀者在我心中,在我的感情世界裡,占有一個很特殊的位置。

2009年,一位記者采訪了時任央行行長周小川,記者寫道:“這似乎不是央行行長而是一位教授的辦公室,正中間并不寬大的辦公桌,最右邊一摞材料上放着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的大作《思想的力量》,書頁折了印痕,表明他正在看。”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02: 一書成名

科爾奈在《自由人民報》工作期間,旁聽國家經濟委員會年度計劃讨論,發現整個國家成千上萬家工廠的生産計劃居然都是由委員會主任保羅一人說了算,效果可想而知。受此刺激,他在1953年至1956年攻讀博士期間完成第一部著作《經濟管理的過度集中化》。這是世界上第一部來自社會主義陣營内部的、深入分析和批判蘇聯式計劃經濟的學術著作。慧眼如炬的約翰·希克斯(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将這部著作推薦給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旋即引起轟動。

1968年,匈牙利成為全世界社會主義陣營中第一個進行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的國家。而科爾奈正是這次舉世矚目的改革的策劃者和設計師。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1993年科爾奈(左二)與匈牙利總統根茨和聯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在一起

1980年,科爾奈出版他一生影響最大的著作《短缺經濟學》。科爾奈指出:“短缺”根源來自國家與企業存在着“父子”關系。利潤刺激的削弱、企業的預算限制軟化、臃腫的官僚機構、對企業的大量的行政控制等是造成短缺經濟的真正原因。科爾奈的思想是中國取消指令性計劃經濟的理論基礎之一。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03: 有理想但不理想化

與弗裡德曼、哈耶克等學院派不同,緻力于“轉軌經濟學”的科爾奈是實踐派、務實派:

• 在我第一次踏入中國飯館前,我對中國飯并沒有多大興趣。但我光顧過中國飯館後,我就開始喜歡中國飯。“摸着石頭過河”—中國過去的改革方式給這一點以最好的诠釋。

• 快速的、大規模的私有化和對市場化的盲目鼓吹,在整個社會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比如說沒有适當的法律、沒有适當的執法機構、沒有适當的金融市場……),用免費贈送認股權證的方式私有化國有企業,使得采取這些政策(即“休克療法”)的國家遭受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挫折。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俄羅斯、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和一些東歐國家。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04: 中國情緣

科爾奈在中國的特殊影響力,主要是因為兩點:

• 科爾奈從1986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他的課堂上有許成鋼、錢穎一、王一江、李稻葵、樊綱、茅于轼、鄒恒甫和胡祖六這些大家熟悉的名字。顧秀林(老一代經濟學家顧準之女)曾專程慕名從夏威夷跑到哈佛聽科爾奈的課。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 1985年科爾奈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前往重慶參加“宏觀經濟管理國際研讨會”(“巴山輪會議”)。“巴山輪會議”與1984年莫幹山會議,堪稱對改革開放影響最大的兩次經濟學家“頭腦風暴”,在巴山輪會議最“大放異彩”的就是科爾奈。作為首名進行演講的學者,科爾奈為當時的中國經濟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藥方”:有宏觀控制的市場協調。巴山輪上的參會者包括薛暮橋、安志文、馬洪()、高尚全、吳敬琏()、童大林、項懷誠、樓繼偉、郭樹清等。1999、2005年科爾奈再度訪華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05: 獨立之精神

科爾奈備受尊重,也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科爾奈說:

• 做研究的人任何時候都要用批判性的眼光看事情,即使是面對取得偉大成就的國家,無論是面對我的祖國還是面對其他的國家,也無法讓我蒙上雙眼。我是一位研究人員,一位老師,我教我的學生以這種方式思考—任何時候,我都必須用批評的眼光來審視問題。如果失去了批評的眼光,探索問題的研究就不可能獲得成功。

• 經濟學家有時太強調“技術治國”,我看到很好的學者寫了一些很好的論文,包括那些很好的經濟學家,但他們沒有脫出技術治國論的框框。我們要重新思考,重新整理我們的思想,跳出這樣的框框。

• 我這一生中,從來不曾為名利奔波,窮盡一生努力追求的,唯有深刻的思想。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句說:“我甯願是一匹自由的、饑餓的狼,也不願做主人豢養的舒服的狗。”

許成鋼回憶說:

• 為了深入研究社會主義體制的問題,我選擇科爾奈做我博士論文的導師之一。是以我在哈佛的整個生涯中,科爾奈既是我的授課老師也是我的導師。

• 我也請科爾奈夫婦(雅諾什和蘇薩)到我家來吃晚飯。那次最讓我吃驚的是,他進我家的時間跟我們之前約定的時間是如此的精确!簡直匪夷所思。後來他告訴我,為了守時,他提前開車到我家門外,就在車裡等着,時間一到他就準時按門鈴。

• 在我與科爾奈四分之一世紀的親密交往中,我見到的科爾奈是一個從來不對政界、學術界和社會上任何歪風邪氣低頭的人,永遠不低頭,永遠都是勇敢、坦誠、直率的。他從來不會因為苟且小利而喪失原則,他是以他的人格來帶動學術的。

06: 我衷心地希望中國在未來的改革中取得成功

哲人已逝。讓我們重溫科爾奈留給中國的警言:

• 有人把轉軌僅僅簡單歸結為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轉型并不僅僅隻包括經濟的轉型,還包括了生活方式、文化的轉型,政治、法律制度的轉型等多個方面。

• 對于中國,就内部環境而言,随着經濟的發展,要素生産率優勢會逐漸消失:勞動力資源開始變得稀缺,工資水準不斷攀升,城鎮化比率也随之提高,國民享受的福利開始不斷增多。

• 衡量經濟績效有許多方面,除了經濟增長之外,收入配置設定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名額。我們可以發現伴随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收入配置設定不均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 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在其他6個方面卻沒有進行改革或沒有完成改革。這些改革更難實施 ,犧牲更大,會遇到更強烈的抵制:國有企業、硬化預算限制、清算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監管體制改革、養老金制度改革、醫療體制改革。

• 市場經濟是政治改革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通往市場經濟的道路是漫長的,隻有進行必要的政治改革,才能提供更 良好的外部環境。市場經濟與政治改革存在一定的聯系,如有好的市場經濟,政治改革必然産生。但政治改革也有一定的獨立性,可與經濟改革相分離。

• 曆史上從來沒有能夠證明制度改革會自動發生的先例。即便我們現在主動緻力于制度改革,也可能需要用十年,百年,甚至千年的時間來完成相關工作。是以經濟增長并不自然導緻制度改革。

• 不存在沒有犧牲的改革,尤其是那些艱巨的、代價高昂的改革。這些改革可以因困難而被一時推遲,卻不可能永久地拖延下去。

• 穩定有許多種不同的形式,穩定并不意味着僵化。如果穩定指的是缺少健康的變革,那麼不會有多少人喜歡這樣的穩定。我們應該追求建立一套良好的穩定制度,用充滿了文明的、人道的、平和的規則,去實施社會的變革,用這樣的變革給老百姓一種穩定的感覺。社會的轉型需要穩定,卻不需要停滞的僵化。穩定往往與調整、靈活聯系在一起。

• 在轉型的曆史程序中,一定有什麼力量在發揮作用。我想強調,人們并不是僅僅受經濟利益驅使去做事情,人們可以為經濟之外的理想和其他價值做出犧牲。經濟利益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直起作用的。有無數例子證明,人們可以放棄經濟利益,為其他理想而犧牲,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我們需要采取什麼行動 ,取決于我們有什麼樣的目标,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取決于各個參與方的集體意志。正是這些潛在的價值觀引導着我們未盡的轉型之路。

• 當國家變得富有時,國家應該向每位公民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接受一定拉開的差距。例如國家應該向每位公民提供基礎性教育,中國小教育應該免費 ,大學高等教育可以是收費的。一個公平的社會不應該讓許多人無家可歸,應該向每個人提供一個最起碼的住房條件()。

• 對那些一提起中國就認為是一團糟、什麼都是失敗的觀點,我也認為是錯誤的。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哪些方面做對了,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還需要改進。

07: 科爾奈的中國知己吳敬琏

與吳敬琏一樣,科爾奈最喜歡的音樂家是莫紮特。

1981年,51歲的吳敬琏前往雅典參加國際經濟學會的圓桌會議。在這個會議上,他見到了來自匈牙利的科爾奈。會議結束後,科爾奈到吳敬琏的房間聊天,吳敬琏頓生相見恨晚之意。

科爾奈後來說,“這是我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中國經濟學家......相識很久,友誼深厚”()。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08: 科爾奈留給我們的座右銘

對中國的經濟學家而言,筆者認為,科爾奈下面這幾段話最應該成為大家的座右銘:

• 經濟學中的一些偉大發現,在政治學中早在亞裡士多德和柏拉圖時代就已經發現了。我們應在這些領域補補課,應該鼓勵經濟學專業的學生、老師,多讀一些政治學,還有哲學、法律、曆史等其他學科的書()。(注:科爾奈并非經濟學科班出身,他的大學專業是曆史和哲學)

•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類似于夫妻婚姻一樣。他們同居在一個屋檐下,發生摩擦是在所難免的。夫妻發生些口角并不是什麼大問題。幸福的婚姻需要互相取長補短。()

• 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我坦率地提出來,與各位學者進行有益的交流,而不是說教式地對中國的政策提出什麼建議,告訴你們應該怎麼做。中國在走自己的路,政策制定者和中國的經濟學家可以去選擇适合自己的道路。中國有13億人口,匈牙利隻有1000萬。中國有數千年曆史,匈牙利曆史則比較短。我衷心地希望中國在未來的改革中取得成功。

- END -

記得轉發給你腦海中第一想起的群~

告别挨餓的我們,請别忘記向“短缺經濟學”大師科爾奈說聲謝謝

劉勝軍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國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70 後經濟學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下一個十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