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者:越王勾踐不是什麼好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01勾踐的真實面貌02失信的曆史03還原曆史的真相總結

“曆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相信大家在聽老師講解曆史的時候都有聽過這句話。不僅是教課的老師,很多學者都是秉持着這個觀點。曆史是過去的東西,而過去并沒有那麼多先進的手段去記錄曆史,單憑言官的記載,确實會有很多不太客觀的地方。即使撰寫曆史的人是客觀公正的,但一個人的眼界終究有限,他所了解到的東西,很難說不是一葉障目。

“曆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多年流傳下來的添油加醋,曆史可能早就不是原來的面貌,是以讀曆史的時候,還是要保持一點質疑的精神。

學者:越王勾踐不是什麼好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01勾踐的真實面貌02失信的曆史03還原曆史的真相總結

就好比我們非常熟悉的“卧薪嘗膽”越王勾踐的故事,曆史書把勾踐刻畫成一個成大事者、隐忍、弱者的形象,但真實的曆史真是這樣的嗎?著名的學者易中天就曾經表示過:越王勾踐并不是什麼好人,而卧薪嘗膽的個故事,更是非常不适合作為教材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1勾踐的真實面貌</h1>

我們熟知的“卧薪嘗膽”大概就是講述越國被吳國攻打,越王勾踐為了留住自己的性命,給吳王送了大量的金錢美女,最後勾踐在吳國做了3年的俘虜。

在這3年裡,勾踐飽受折磨,3年期滿回到自己的國家後,為了讓自己不忘記這段經曆,每天睡在草席上,用舌頭品嘗苦膽,以此來激勵自己奮發圖強。最後,越國在勾踐的治理之下越來越強大,幾年之後将吳國滅掉。

這一曆史故事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刻苦自立,奮發圖強,勾踐也被刻畫成了一個非常正面的形象。堅韌、志強、能吃苦,仿佛所有形容堅強的形容詞都能放在他的身上,但真實的勾踐又有多少個人知道呢?

學者:越王勾踐不是什麼好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01勾踐的真實面貌02失信的曆史03還原曆史的真相總結

我們都知道勾踐在卧薪嘗膽之後就起兵将吳國給滅亡,但勾踐滅國的手段屬實有點殘忍。在攻打吳國之時,勾踐在軍隊之前安排了上百名的囚徒,這些囚徒不是上場打仗的,而是去送死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送死。

在剛到吳國城下時,就指令着上百名的囚徒當場自刎,為的就是給吳國的士兵一個“下馬威”隻是這個下馬威也确實吓人,讓上百号人在戰場上自刎,可以看出越王勾踐是有多狠的心。

在成功攻打吳國之後,勾踐便開始了屠城,就連老弱婦孺都不放過,手段殘忍令人瞠目結舌。從曆史來看,一般對于已經攻打下來的城池都會休養生息,也隻有蠻族入侵才會幹出屠城這個不道德的事情,勾踐居然為了一己私欲,禍害了上千百姓。

話有說回來,當年如果沒有吳王的網開一面,又何來之後的勾踐,及時勾踐害怕吳王和他一樣卷土重來,也不需要将他的子民都屠殺幹淨!

學者:越王勾踐不是什麼好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01勾踐的真實面貌02失信的曆史03還原曆史的真相總結

勾踐的狠心不僅僅展現在這一個事情上,還有在借糧這件事上。古代農業全看天命,收成時好時壞也是非常正常,是以各個國家之間都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借糧。當一個國家糧食緊缺的時候,就會向另一個國家借糧,畢竟鄰國要是鬧起了災荒,本國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一年,吳國發生了災荒,向勾踐借糧,但勾踐卻心懷不軌,将蒸熟了的種子借給吳國,以至于吳國百姓一年到頭,顆粒無收,許多人死于饑荒之下。可就在幾年前,吳國才給越國借了糧食幫助越國度過難過,勾踐這樣恩将仇報,實在非君子之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2失信的曆史</h1>

不僅是越王勾踐的故事,曆史上有很多我們非常熟悉的故事其實是不真實的,甚至有點“毀童年”的感覺。就好比我們熟知的孔融讓梨裡的孔融,在我們的心裡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尊老愛幼的人,但事實卻不是如此。

曆史上,後期的孔融桀骜不馴,離經叛道,經常會做出很多有違禮教的事情來,到最後落得一個“大逆不道,宜極重誅”的下場,被曹操殺害而死。

學者:越王勾踐不是什麼好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01勾踐的真實面貌02失信的曆史03還原曆史的真相總結

這樣類似的事情在曆史上數不勝數,很多我們以為的的文人雅士,其實都有很多不堪的經曆,但我們了解到的往往是非常淺薄的一部分。

當然,很多在曆史上十惡不赦的人,也有自己的豐功偉業。好比秦始皇在曆史上都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但他統一六國,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治國之道,這些都是曆史不能磨滅的事實。

隋炀帝也是如此,我們隻看到他的昏庸無道,勞民傷财,卻忘記了他所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到現在都依舊發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南北兩地溝通的重要水路。

曆史的失信主要是由兩方面所引起。一方面是記載曆史上,曆史的記載本來就是人為的,具有非常強的非客觀性,曆史會受到記載者的知識水準,思維意識已經看待事情的角度影響,并不可能講事情原本的樣子呈現出來。再加上曆史經過多朝多代的改寫,民間野史的添加,即使當年記載的曆史客觀真實,流傳了上百年,也早就變味了。

學者:越王勾踐不是什麼好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01勾踐的真實面貌02失信的曆史03還原曆史的真相總結

另一方面就是在現代講述曆史上,我們最早接觸曆史是在學生時代,在這個時代接觸知識就很難做到全面,不管是老師的講述還是教材的編寫都隻是選取一部分作為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學生本人在接收這些曆史時也早就被下好了定義,看待曆史時自然也就成了井底之蛙。除非之後在大學有深造,不然很多人都是一直被曆史的一角所蒙蔽。

這兩種原因都會造成失信的曆史,而失信的曆史一直在誤導着我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3還原曆史的真相</h1>

曆史有錯誤,那我們又應該如何去避免自己被這些錯誤的曆史所誤導呢?易中天老師曾給出答案,就是用群衆的眼光去看待曆史,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需要明白曆史的主人公不是王侯将相,而是是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從群衆的眼光看待就是讓我們看待曆史時更多地關注下層百姓,而且是要關注到長期的下層百姓。

學者:越王勾踐不是什麼好人,卧薪嘗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01勾踐的真實面貌02失信的曆史03還原曆史的真相總結

就好比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對于當時的百姓或許是一件非常殘暴的事情,但功在千秋,利在萬代,長遠地看才能看清曆史的真相,不要被一頁紙的内容所蒙蔽了就妄下定論。

還有一個方法能看清曆史的真相,那就是多看多思考,多看不同學者的講述,多看不同朝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對這件事情是怎麼看的;多思考,曆史不是故事,每一段曆史都是現實發生過的故事,而且還有可能再次發生,所有我們在看曆史的時候絕對不能當做故事一樣去看,應該想清楚他的前因後果,才更接近曆史的真相。

學會還原曆史的真相應該是每一個讀曆史的人應該去做的,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所感受到的曆史是不一樣的,至于誰對誰錯,往事不可究,我們也沒有必要一直在糾結這件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在曆史中學習到什麼,以史為鑒,不管是豐富個人還是報效國家都是非常好的選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總結</h1>

從曆史看現實,現實又會變成曆史,都說讀史會使人明智,但閱讀錯誤的曆史隻會百害而無一利,學會如何看待曆史,學會如何思考曆史,學會如何将曆史裡的東西化為己用才是最重要的。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