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者:越王勾践不是什么好人,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01勾践的真实面貌02失信的历史03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相信大家在听老师讲解历史的时候都有听过这句话。不仅是教课的老师,很多学者都是秉持着这个观点。历史是过去的东西,而过去并没有那么多先进的手段去记录历史,单凭言官的记载,确实会有很多不太客观的地方。即使撰写历史的人是客观公正的,但一个人的眼界终究有限,他所了解到的东西,很难说不是一叶障目。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再加上多年流传下来的添油加醋,历史可能早就不是原来的面貌,因此读历史的时候,还是要保持一点质疑的精神。

学者:越王勾践不是什么好人,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01勾践的真实面貌02失信的历史03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

就好比我们非常熟悉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的故事,历史书把勾践刻画成一个成大事者、隐忍、弱者的形象,但真实的历史真是这样的吗?著名的学者易中天就曾经表示过:越王勾践并不是什么好人,而卧薪尝胆的个故事,更是非常不适合作为教材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1勾践的真实面貌</h1>

我们熟知的“卧薪尝胆”大概就是讲述越国被吴国攻打,越王勾践为了留住自己的性命,给吴王送了大量的金钱美女,最后勾践在吴国做了3年的俘虏。

在这3年里,勾践饱受折磨,3年期满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为了让自己不忘记这段经历,每天睡在草席上,用舌头品尝苦胆,以此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最后,越国在勾践的治理之下越来越强大,几年之后将吴国灭掉。

这一历史故事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刻苦自立,奋发图强,勾践也被刻画成了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坚韧、志强、能吃苦,仿佛所有形容坚强的形容词都能放在他的身上,但真实的勾践又有多少个人知道呢?

学者:越王勾践不是什么好人,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01勾践的真实面貌02失信的历史03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

我们都知道勾践在卧薪尝胆之后就起兵将吴国给灭亡,但勾践灭国的手段属实有点残忍。在攻打吴国之时,勾践在军队之前安排了上百名的囚徒,这些囚徒不是上场打仗的,而是去送死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送死。

在刚到吴国城下时,就命令着上百名的囚徒当场自刎,为的就是给吴国的士兵一个“下马威”只是这个下马威也确实吓人,让上百号人在战场上自刎,可以看出越王勾践是有多狠的心。

在成功攻打吴国之后,勾践便开始了屠城,就连老弱妇孺都不放过,手段残忍令人瞠目结舌。从历史来看,一般对于已经攻打下来的城池都会休养生息,也只有蛮族入侵才会干出屠城这个不道德的事情,勾践居然为了一己私欲,祸害了上千百姓。

话有说回来,当年如果没有吴王的网开一面,又何来之后的勾践,及时勾践害怕吴王和他一样卷土重来,也不需要将他的子民都屠杀干净!

学者:越王勾践不是什么好人,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01勾践的真实面貌02失信的历史03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

勾践的狠心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事情上,还有在借粮这件事上。古代农业全看天命,收成时好时坏也是非常正常,因此各个国家之间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借粮。当一个国家粮食紧缺的时候,就会向另一个国家借粮,毕竟邻国要是闹起了灾荒,本国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一年,吴国发生了灾荒,向勾践借粮,但勾践却心怀不轨,将蒸熟了的种子借给吴国,以至于吴国百姓一年到头,颗粒无收,许多人死于饥荒之下。可就在几年前,吴国才给越国借了粮食帮助越国度过难过,勾践这样恩将仇报,实在非君子之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2失信的历史</h1>

不仅是越王勾践的故事,历史上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其实是不真实的,甚至有点“毁童年”的感觉。就好比我们熟知的孔融让梨里的孔融,在我们的心里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尊老爱幼的人,但事实却不是如此。

历史上,后期的孔融桀骜不驯,离经叛道,经常会做出很多有违礼教的事情来,到最后落得一个“大逆不道,宜极重诛”的下场,被曹操杀害而死。

学者:越王勾践不是什么好人,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01勾践的真实面貌02失信的历史03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

这样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很多我们以为的的文人雅士,其实都有很多不堪的经历,但我们了解到的往往是非常浅薄的一部分。

当然,很多在历史上十恶不赦的人,也有自己的丰功伟业。好比秦始皇在历史上都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但他统一六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治国之道,这些都是历史不能磨灭的事实。

隋炀帝也是如此,我们只看到他的昏庸无道,劳民伤财,却忘记了他所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到现在都依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南北两地沟通的重要水路。

历史的失信主要是由两方面所引起。一方面是记载历史上,历史的记载本来就是人为的,具有非常强的非客观性,历史会受到记载者的知识水平,思维意识已经看待事情的角度影响,并不可能讲事情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再加上历史经过多朝多代的改写,民间野史的添加,即使当年记载的历史客观真实,流传了上百年,也早就变味了。

学者:越王勾践不是什么好人,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01勾践的真实面貌02失信的历史03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

另一方面就是在现代讲述历史上,我们最早接触历史是在学生时代,在这个时代接触知识就很难做到全面,不管是老师的讲述还是教材的编写都只是选取一部分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本人在接收这些历史时也早就被下好了定义,看待历史时自然也就成了井底之蛙。除非之后在大学有深造,不然很多人都是一直被历史的一角所蒙蔽。

这两种原因都会造成失信的历史,而失信的历史一直在误导着我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03还原历史的真相</h1>

历史有错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避免自己被这些错误的历史所误导呢?易中天老师曾给出答案,就是用群众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需要明白历史的主人公不是王侯将相,而是是一代又一代的平民百姓。从群众的眼光看待就是让我们看待历史时更多地关注下层百姓,而且是要关注到长期的下层百姓。

学者:越王勾践不是什么好人,卧薪尝胆的故事,我建议不要再讲了01勾践的真实面貌02失信的历史03还原历史的真相总结

就好比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对于当时的百姓或许是一件非常残暴的事情,但功在千秋,利在万代,长远地看才能看清历史的真相,不要被一页纸的内容所蒙蔽了就妄下定论。

还有一个方法能看清历史的真相,那就是多看多思考,多看不同学者的讲述,多看不同朝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多思考,历史不是故事,每一段历史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故事,而且还有可能再次发生,所有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绝对不能当做故事一样去看,应该想清楚他的前因后果,才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学会还原历史的真相应该是每一个读历史的人应该去做的,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感受到的历史是不一样的,至于谁对谁错,往事不可究,我们也没有必要一直在纠结这件事情,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历史中学习到什么,以史为鉴,不管是丰富个人还是报效国家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总结</h1>

从历史看现实,现实又会变成历史,都说读史会使人明智,但阅读错误的历史只会百害而无一利,学会如何看待历史,学会如何思考历史,学会如何将历史里的东西化为己用才是最重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