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點 | 歐盟“工業5.0”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報告》關于智能制造的主要亮點對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

觀點 | 歐盟“工業5.0”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報告》關于智能制造的主要亮點對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
觀點 | 歐盟“工業5.0”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報告》關于智能制造的主要亮點對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

歐盟委員會釋出的《工業5.0:邁向持續、以人為本且富有韌性的歐洲工業》(以下簡稱《報告》)正式提出歐洲工業發展的未來願景及戰略,即工業5.0。工業5.0源于工業4.0,但并非簡單延續,而是更加注重社會和生态價值,其要求工業生産必須尊重和保護地球生态,将勞工的利益置于生産過程的中心位置,進而使工業可以實作就業和增長以外的社會目标,成為社會穩定和繁榮的基石。工業5.0被認為是工業發展的最新形态,《報告》中關于落實以人為本、增強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加強新興技術融合應用等内容,對于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h1 toutiao-origin="h2">《報告》關于智能制造的主要亮點</h1>

落實勞工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地位,《報告》強調從參與新技術設計部署、工作中融合應用新技術以及新技術教育教育訓練等方面入手。《報告》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以人為本。一是要重新定位勞工的角色。将勞工視為企業的投資,讓勞工參與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新技術的設計和部署。新技術應用的核心是要服務于人,滿足勞工的多元化需求,而不是簡單的“換人”。二是建立安全包容的工作環境。針對重複性、簡單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工作,要逐漸推動機器換人。針對更專業的任務,要推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融合應用,來幫助勞工高效率完成。三是技能的提升和再提升。随着生産自動化和數字化程度的提高,必須推動勞動者技能的轉型提升,适應未來勞動力市場所需。應努力培養勞工的數字化技能,采用新的技術開發方法,讓技術變得更加直覺、友善使用。企業與教育訓練機構之間加強合作,推動企業在勞動力的教育和教育訓練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于智能制造中産業鍊供應鍊的韌性,《報告》提出健全風險防範投資機制、提升自主可控水準、推動智能工廠建設三項措施。目前,受地緣政治和公共安全事件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産業鍊、價值鍊脆弱性凸顯。《報告》建議,未來歐洲需要建構具有富有韌性的産業鍊供應鍊,在關鍵價值鍊面臨的環境發生變化時,産業需具備快速适應的能力。一是健全産業鍊供應鍊的恢複和禦險的投資機制。完善“下一代歐盟”複蘇計劃中恢複基金的投資機制,提升投資效率;建立一個新的戰略投資機制,各個成員國需制定詳細的投資和改革方案;加強對戰略性産業鍊的投資。二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關鍵領域産業鍊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強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和模拟等技術的應用,推動新材料的開發,增強生産系統的靈活性、靈活性。三是推動智能工廠建設。鼓勵企業建設子產品化柔性生産線、遠端操作工廠。

重視智能制造與資源環境生态的共融發展,《報告》建議通過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制造業數字化深度融合、創新商業模式等來實作。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歐洲政策的核心。《報告》計劃通過實施工業5.0戰略,提高工業領域的能源資源使用率,實作可持續發展。一是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技術的應用,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制造業數字化深度融合,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過程控制、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智能化水準。二是鼓勵企業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實作節能減排。比如提供定制化生産和服務,推動二次資源和副産品的再利用等。

<h1 toutiao-origin="h2">對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h1>

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化建構智能制造系統。轉變思想觀念,摒棄簡單的“機器換人”的傳統思想,樹立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技術為核心的理念。一是推進人-資訊-實體系統(HCPS)和人因工程等概念在智能制造實踐中的落實。二是鼓勵企業實施“參與式設計”,在研發設計中展現對人的思維和情感的關注,充分重視和尊重消費者需求。三是在生産過程中,加強傳感與通信、動态任務規劃、移動式勞工輔助等的應用,確定勞工安全參與人機協作,充分發揮人與機器各自優勢協作完成各項工作。四是将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社會問題作為研發計劃的優先事項。

進一步加強智能制造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一方面,借鑒《報告》行動工具箱的做法,制定項目資助、技術推廣等系列行動計劃方案。一是加大對全流程仿真、基于機理和資料驅動的混合模組化、多目标協同優化的基礎技術的研發;二是針對智能感覺、人機協作、精密檢測等關鍵共性技術,開展協同攻關,逐漸實作關鍵共性技術的自主可控;三是通過鼓勵應用帶動人工智能、大資料、邊緣計算等在制造業領域的适用性技術的研發。另一方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力量建設智能制造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充分發揮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內建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援産學研用結合協同創新,推動建構技術路線圖。

推進智能制造示範工廠建設。積極探索數字孿生、人工智能、5G、區塊鍊、邊緣計算、虛拟現實等新技術在典型場景、環節、層面的應用,打造多元新技術應用智能場景。鼓勵有基礎的企業,深化新一代資訊技術與生産制造深度融合應用,對産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全面引入制造執行系統等資訊化系統,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工廠。不斷完善智能工廠評價标準,明确評價名額體系、評價分細則、評價流程等,可以考慮采取線上和線下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評估。對智能制造典型經驗進行總結并推廣,鼓勵企業實施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端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着力完善财稅、人才等支撐保障,改革技術創新的監管方式。一是加大财稅金融支援力度。鼓勵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産業基礎再造工程資金等對智能制造領域的支援;優化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激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智能制造特點的供應鍊金融等金融産品。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考慮制定更具針對性和更有力度的智能制造人才教育訓練措施,增加有關數字化、智能化技能的職業技能教育訓練;加強在職人員、轉崗人員的數字化技能教育訓練,探索完善學徒制;深化新工科建設,通過支援高校加強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專業人才。三是推進智能智造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構完善的服務網絡,可開展咨詢診斷、項目對接、企業評估等。四是探索創新契約和監管沙盒等新的監管方式。

作者丨賽迪智庫産業政策所智能制造研究室主任鄖彥輝

編輯丨連曉東

美編丨馬利亞

觀點 | 歐盟“工業5.0”對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報告》關于智能制造的主要亮點對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幾點啟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