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這個電影,是因為喜歡梅麗爾·斯特裡普。該片1985年上映,那年我剛剛五歲,連電視都沒有見過。40歲的這一年,我才看了這部經典電影。而演它時,梅麗爾·斯特裡普36歲,還可以說,風華正茂。

畢竟演《穿普拉達的女王》時,她已經57歲,在影片中,也是銀發的造型。至2010年,她已經71歲。
可是,她是那樣有魅力。好的演員,會讓人覺得,她就是劇中的一個人物,而唯獨沒有她自己的。《廊橋遺夢》裡,她就是那樣一位有點臃腫的中年婦人。而《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她時尚而冷酷。《走出非洲》中,她就是果敢而冷靜的。
據說,三毛曾經看過三遍這部電影,并曾為此落淚。她也一直有一個尚未實作的農場夢。
好的故事會讓人穿越時空。看到梅姨在非洲的無畏,堅定。可以獵殺猛獸,也可以溫柔地去愛一個人。在她企求情人的愛,想要一個歸宿時,發現他想要自由,就立刻不再糾纏,轉而決定獨自離去。是那樣潇灑和獨立。
我用了好幾天,來看同名小說。發現小說的魅力,遠勝過電影。其實也算不上小說,隻是一個個的回憶散文而已。
我生命中最大的遺憾,永遠是沒有人分享。或許有人分享,我就不會在暗夜裡,寫下這一篇篇的感想了。剛看完一篇好作品,會很想揪個人過來,和他讨論好在何處,又妙在何處。隻怕沒有人真正願意聽,隻會覺得厭倦。即使不得不配合,也是存在着一種隔膜。因為并沒有另外一人,此刻與你同頻,恰好也在讀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品。
這也是我愛用豆瓣的原因。當寫下某一個影評或書評之後,有不同時期看到這一作品的人,也來分享他們的感覺。而他們留言的時候,可能我已經忘記了那作品的内容,更加忘記了自己曾經寫過些什麼。
我隻是籠統地覺得,這本書真好。好到,我想擁有一本紙質書。丹麥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的文筆太優美,好多句子都像詩一樣,浪漫得讓我想要一讀再讀。
她大氣。以至于她的筆下,愛情隻占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甚至寫到情人時,更讓人感覺,她似乎在寫一個知交好友。她用大部分的筆墨,去寫了非洲那片土地,和那裡的人們,甚至是那裡的植物、動物們。那些土著人在她的視線裡,有獨特的感受和經曆。她主宰着一部分他們的喜怒哀樂,同時又對他們報有驚奇和迷惑。
她慷慨。會讓形形色色的人,進出她的農場,進出她的生活。很多是被世俗所不容之人。進而記錄下形形色色的故事,充實了她的回憶。她對他們懷有慈悲和同情,更有随時随地的欣賞和訝異。
她熱情。正因為她深愛那裡的人和事物,他們才會對她,抱有同樣充沛的熱情。當她走的時候,老人們想為她舉辦舞會。女人們去車站為她送行。直至今天,肯亞還有她的故居博物館。據說和她生前陳設的一模一樣。明明她已經把那些物品都賣給了不同的人。明明它們都已經流落到不知名的地方。
她美麗。她的美在于人性的魅力。農場的人們愛她。朋友們愛她,情人愛她。肯亞的人民熱愛她,故鄉丹麥的人民愛她。連若幹年後,她所不知道的我,也愛她。
我想再一次,再一次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為了它的美,和她所描述的奇遇。還為了她對生命的态度,她對待人們的方式。她終生不育,可作品就是她最好的孩子,是她生命無限期延續的一部分。
豆瓣作者“如是奉星”寫過:“如果女人一生中愛情很重要,那麼這書讓你覺得愛情在女人的一生中算個屁啊。如果女人的獨立财務很重要,這書讓你覺得錢在女人一生中算個屁啊。女神Karen Blixen在此書中完勝愛情與财富,雖然她幾乎沒對自己着筆墨。嚴重推薦,沒錢沒愛情的女人們去讀。”
在此,我推薦所有女人們去讀。男人們當然也可以品讀,看一下真正有境界、有格局、有思想、有靈魂、有感情……的女人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