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原上永不消逝的電波

作者:追趕小天才

在青藏高原東部,黃河拐出第一道彎的地方,坐落着甘肅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瑪曲縣。這裡有一群人全年無休,默默堅守在瑪曲縣廣播轉播台,為牧區的天空連接配接起永不消逝的電波。

瑪曲,藏語意為“黃河”,上天賦予這裡壯麗的自然風貌,也讓生存環境變得惡劣艱苦。瑪曲深居西北内陸,極端天氣頻發,冬天氧氣稀薄。這裡冷季長達300多天,平均氣溫1.2攝氏度,海拔接近3600米,高寒是最明顯的特征。

駐守在這裡的瑪曲台,是甘肅省118個廣播轉播台中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差,工作生活條件最艱苦的台站。瑪曲台的職責是保障瑪曲縣内5萬餘農牧民能夠随時随地收聽廣播。

100小時内停播時間不能超過2秒。這是全國廣電系統對廣播台站的統一規定,然而,瑪曲台的職工們連續多年做到了全年無停播。

在副台長李吉煥的記憶裡,暴風雪、冰雹、雷電經常造訪這個小小的轉播台站。

有時晴空萬裡突起驚雷,緊接着,雞蛋大的冰雹轉瞬即下。有時大雪封山,大家一連幾天隻能榨菜就白餅地對付。

在遭遇極端天氣時,值班員們要時刻防備順着電纜、拉線蹿來的巨大火球,還有劈向鐵塔的蜿蜒火蛇。在從高空急速落下的冰雹,将天線大鍋砸得坑坑窪窪,衛星天線的高頻頭隻剩撐杆時,瑪曲台職工的第一反應都是“去機房”,他們或頂着衣服,或拿手護着頭部,以最快的速度到崗。無論何時,機器不能停轉,信号不能中斷,是所有人心中不能打破的“信念”。

有人這樣形容瑪曲縣廣播轉播台的職工們:他們是一群“候鳥”,往返于海拔高差2000米的世界,總是剛剛适應這一頭,又急急忙忙奔赴那一頭。

遠徙,是每名瑪曲台職工必須經受的磨難。

台長孫軍告訴記者,職工的家都在外地,最近的也在近200公裡外的合作市。大部分人的家都安在蘭州、白銀、隴南等海拔低于2000米的地區。從家到台裡,高差近2000米,路程近四五百公裡,反複經曆醉氧和缺氧,就是他們的日常。

機組長皇甫江今年31歲,他已在瑪曲台度過了8年時光。随着年齡漸長,對高海拔的身體敏感度也不斷提升。“年輕時候啥都習慣,就是吃不飽。”近幾年,他的失眠越來越頻繁,頭發也大量脫落。然而,皇甫江依舊選擇堅守。“當初報考職位時,我一眼就看中了這裡,在瑪曲台的日子,有得有失,但我從不後悔。”

職工劉春家住白銀市靖遠縣,距離瑪曲有近600公裡。每次來上班,他都要在淩晨三四點摸黑起床,去車站趕那為數不多的幾趟班車,下午4點多抵達台裡時,他已是滿身疲憊。很多職工選擇自駕上班,基本都要開五六個小時,冬季遇到冰雪路滑,時間更長。

每次出門前,他都會給老父母準備好藥,給孩子備好小零食、衣物、玩具,還會提前買好米面油、日用品等。臨走時,劉春還會把女兒抱到超市裡選一個最喜歡的玩具。“女兒最喜歡恐龍玩具,現在家裡的床上已堆得到處都是。”

然而,随着女兒慢慢長大,出門前哄女兒就成了劉春的難題。“以前她都是傻傻地打招呼,現在賴在車裡不下車,哄下車後,我趕緊發動車子跑,生怕孩子追出來。”提及此處,這個樸實的西北漢子眉頭緊蹙,他是一個天性樂觀的人,然而,家人卻是心頭最放不下的牽挂。

熊熙家,是一個令瑪曲台職工不能忘懷的名字。他原是瑪曲台副台長,也是同僚們貼心的“老大哥”“熊寶寶”。

2019年4月19日,熊熙家在機關值班期間,因高原反應導緻多髒器功能衰竭和急性肺水腫而去世。留下一個小名“高原”的女兒。

熊熙家是貴州人,他在20多歲就來瑪曲縣工作,後來轉入瑪曲台,也是名“老高原”。

提起熊熙家,同僚們充滿了敬佩和懷念。他既是副台長,也是台裡的“後勤部長”。在突發情況前,他總是搶着上;台裡同僚有心事,總是找他傾訴;台裡做飯的電磁爐壞了,他放棄輪休,幾個小時後就把新的電磁爐買好發貨;在瑪曲縣居住時,逢年過節,台裡職工經常在他家裡吃飯,春節時,他還常給值班人員送年夜飯。哪個同僚家裡有困難,他總是慷慨解囊。

然而,在高原近30年的辛勤工作已讓熊熙家染上一身疾病。高原性高血壓、支氣管哮喘……病魔不斷侵襲着身體,讓他整個人體重隻有90多斤,看起來幹瘦單薄。

熊熙家值班期間不小心得了感冒,孫軍和其他同僚都勸他下去休息。倔強的他依然選擇堅守。

一天早晨6點多,熊熙家敲響了劉春的宿舍門,讓他陪自己去蘭州看病。劉春意識到情況不妙,他連忙叫上另一位同僚,立即發動車子往蘭州趕。然而,熊熙家沒能堅持到蘭州,車到半路,他平靜地在同僚的懷中去世了。

熊熙家去世後,瑪曲台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号,熊熙家本人被追授“2019年全國廣電系統先進個人”。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台裡有好幾對夫妻檔、父女檔。在這裡,付出的已不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家庭。

巍巍阿尼瑪卿雪山腳下,瑪曲台職工們始終如一地堅守在高原上,無怨無悔,為藏區農牧民撐起一扇了解外界,永不關閉的“窗戶”,這個如格桑花般頑強而美麗的集體,永遠連接配接着牧區上空永不消逝的電波。(胡偉傑)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