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那種海螺罐頭将近50年,我終于想到應該歇手了。

今天,我大概要停止對一種海螺罐頭将近50年的尋覓了。
上世紀60-70年代,罐頭肉食恐怕比餐館廚師的當堂烹調更有味道,在我度過知青歲月的内蒙古西部大沙漠裡更是這樣。
1971年,我離開上海,來到内蒙古烏蘭布和沙漠,成為建設兵團知青,第一年每月津貼費5元人民币,此後兩年,每年的月津貼增加1元。
當時肉食短缺,整日勞作的知青特别想吃肉,連隊夥房的肉食卻像天上的星星那樣稀少,隻好動用津貼自己買。但在團部小賣部裡,僅有的一種豬肉罐頭1.8元,我每月津貼買不了3個。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裡有一種上海梅林罐頭廠生産的馬口鐵海螺罐頭,5角錢1個。拉開來,裡面有兩塊暗紅色的完整海螺肉,做得很酥,嚼起來軟硬像鴨胗,但完全是海鮮味道。我每周買一個,既在饑餓感中品嘗了山珍海味,還騰出一點餘款可供排程。很可惜,一年後這種罐頭絕迹了,此後十年我再也沒有嘗過海螺。
十年之後我已工作在北京,第一次出差就是到山東煙台,走進農貿市場,一眼看到了生鮮海螺。當時非常興奮,買下一網兜好幾斤,帶回北京投入沸水,下定決心飽食一頓,以解相思十年之憾!
烹饪完全失敗了,煮後的海螺堅韌無比,不是我的牙齒可以對付得了的。那就下餐館,看看廚師手藝。在京城一圈品嘗下來,才知道烹饪海螺是挑戰海鮮類廚師的一把利刃。此後幾十年我經常尋覓烹饪海螺的餐館,可惜再也沒有能比梅林廠做得酥軟和鮮美的。
如今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近日上網發現了梅林罐頭廠的貨單,可惜已經沒有海螺的身影。然而螢幕上終于彈出一個海螺罐頭商标,一看是煙台罐頭廠的。想想對路,立即發單要下一罐。
煙台的海螺罐頭兩天就到,立即拉開品嘗。滿口辣油,罐頭裡一半是辣椒,做成了辣味生鮮菜品,仿佛是四川來的。令我叫苦的是螺肉堅韌,嚼得滿嘴生酸。而在前幾天,我在北戴河海濱又曾不甘心地品嘗過海螺,依然失敗。
尋覓了将近半個世紀,我終于想到應該歇手了。
一切都在變化,從當年的咬肌到牙齒,到味蕾,再從當年的“食境”到現在,已經尋覓50年就不錯了。
如今應該做的,倒是記錄這段尋覓。與其尋覓那滋味,倒不如坐上火車,重返烏蘭布和,到那個灑下了我青春的大沙漠裡,在當年耕種的土地上伫立,向遠去的青春緻敬!(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