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面筋
無錫油面筋是江蘇省無錫市的一道傳統的地方名菜,屬于蘇菜系,該菜品始于清乾隆時代。
當初的制法是将篩過的麸皮加鹽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稱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塊狀,投入沸油鍋内煎炸,成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稱呼在清末出現。
說起油面筋的來曆,最早還是尼姑庵裡的一位師太油炸出來的。過去去惠山,得經五裡街。五裡街梢有座大德橋,橋畔有座尼姑庵。這庵堂靠近惠山,環境清靜,四時八節菩薩生日,無錫城鄉老太太來此念佛坐夜的不少,有時念七佛,在庵裡一住就是六七天。庵裡有個燒飯師太,燒出來的素齋有些名氣。俗話說“豆腐百葉,沒啥花樣”,她燒出的就不一般,會翻名堂,味道又好。師太燒素齋,慣常用生麸當主料,紅燒的,炒絲的,煮湯的,真是吃得念佛老太太稱心滿意。逢到有錢人家太太、小姐,師太用生麸配上細貨冬筍、香菇,道道菜肴引得素齋席上贊口不絕。經常來庵念佛人不斷,聞名來吃頓素齋的居士不少,無怪燒飯師太總是将生麸浸上一小缸。
有回,原先約定來庵堂念佛坐夜的幾十個鄉下老太太,不知啥事情那天沒來。好幾桌素齋需用的生麸,燒飯師太早上已準備好了,怎不叫她發愁。生麸是隔夜馊,一過夜就吃不得了。燒飯師太先是放些鹽在生麸缸裡,還是放心不下,怕缸裡出毛病。她左思右想,試試開個油鍋,把生麸煎一煎,免得發馊,明早仍可燒素齋派用場。油鍋裡油多了些,待油一滾,師太怕生麸煎不透,特地剪成一個個小塊,手抓一把扔進油鍋,鏟子翻了幾翻。嘿,真稀奇!隻見鍋裡一塊塊生麸膨脹成一個個金黃镫亮的空心圓球,在滾油裡竄上竄下,師太用笊子撈起,用手指頭戳戳松脆、鼻頭聞聞噴香、嘴裡嘗嘗蠻鮮。她高興呵,趕忙找來衆師太看看,衆口贊好,還給這油炸生麸空心圓子起名“油面筋”。燒飯師太心裡有了新算盤:庵裡素齋席上添上了一員主将!
肉面筋
無錫肉面筋取清水油面筋,将中間部分搗空,把事先入過味的肉糜塞進去,在鍋中放入水(沒過面筋就好);倒入醬油,醬油,料酒,少許鹽味精等調料品,大火煮15分鐘左右,最後放入白糖收汁即可食用
點贊加關注,帶給你無錫更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