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宣王在位時,分封了6個諸侯國,你都知道嗎?

作者:曆史與人心

周宣王(?-前782年),姬姓,名靜,一作靖,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人,周厲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前828年-前782年)。周宣王繼位後,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一幫賢臣輔佐朝政。并且,周宣王借助諸侯之力,陸續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國和楚國,使西周的國力得到短暫恢複,史稱“宣王中興”。同時,周宣王在位時,還分封或者改封了6個諸侯國,進而來拱衛周王室。那麼,問題來了,這六個諸侯國最終都是什麼結局呢?

周宣王在位時,分封了6個諸侯國,你都知道嗎?

一、申伯國

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西周後期,申伯是周宣王的母舅,也是西周的卿士,文武兼備,在輔佐周宣王“中興”的過程中立有大功,是以周宣王又增封申伯。當時周宣王為了防禦南邊的楚國,是以将申伯冊封到了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以此建立申國。

周宣王去世後,周幽王即位。衆所周知,西周正是在周幽王時期走向滅亡的。周平王東遷以後,申國是東周王室的南大門,為了防備楚國的襲擾,周王室甚至在該地區駐紮了大軍。申國也加強了與中原内地諸侯的聯系,曾将申女嫁于鄭武公。春秋早期,楚國北上,地處要沖的申國成了攻擊目标之一。

周宣王在位時,分封了6個諸侯國,你都知道嗎?

周莊王姬佗九年(公元前688年),楚國于春秋初期開始擴張,楚文王讨伐申國,楚國和申國之間有鄧國(南陽鄧州市),楚國進攻申國,必須要經過鄧國。然而鄧國為姻親,即當時的鄧君祁侯為楚文王的舅舅。對此,鄧國上下都反對借道給楚國,不過,鄧君祁侯卻對楚國沒有設防。于是,申國被楚文王親率大軍消滅以後,變成楚國的一個大縣——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而就鄧國來說,也在申國滅亡之後被楚國順手吞并了。

二、呂國

在改封申國的時候,呂國也在同時被周宣王改封于申國以西,進而來遏制楚國的擴張勢頭。

呂國(虞夏時期—公元前688年)是虞夏時期至春秋時期的侯國,由呂氏部落所建立,定都于今山西省呂梁市一帶。在新石器時代的末期,呂部族由羌人分出,與申部族由甘肅東部東遷到山西中部的汾水中遊,因協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呂,也即今山西省呂梁市一帶。

周宣王在位時,分封了6個諸侯國,你都知道嗎?

《史記·齊太公世家》所說 “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路史· 後紀四》說“共工之子噎鳴,又叫伯夷,為寞心呂,且功于水,封呂”。 商朝末年,呂國協助周武王姬發擊敗了商纣王。西周建立後,周武王仍封呂國為侯國。

周宣王時期,将呂國遷移到今河南省南陽市一帶。公元前688年,呂國被楚國消滅。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周宣王意識到了楚國的威脅,并且改封了申國和呂國來抗衡楚國。但是,從最終的結果來看,申國和呂國,卻成為了楚國問鼎中原的跳闆了。當然,我們也不能是以來否定周宣王的初衷。

三、南韓

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南韓(西周初年―前757年),西周至春秋初期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始封君主是周武王之子。到了西周後期,周宣王在位時,将南韓改封到韓城,也即今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和今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一帶。周平王十四年(前757年),也即春秋時期,南韓被晉國消滅。值得注意的是,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其君主就出自周宣王冊封的南韓。換而言之,戰國時期的南韓,也是一個姬姓諸侯國。

周宣王在位時,分封了6個諸侯國,你都知道嗎?

四、樊國

樊國,古國名,姬姓,公元前11世紀虞仲所建。西周初期,樊國的都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到了周宣王在位時,将樊國改封到太行之南,黃河之北的陽邑(今河南省濟源市一帶),故曰"陽樊"。

《待·大雅·蒸民》曰:"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的記述。仲山甫(父)即周宣王的卿士,食采于樊,《國語·周語上》有仲山父谏阻周宣王,不要立魯武公幼子為魯國太子之事。仲山父還勸阻宣王不要"料民于太原"。《左傳·莊公二十九年》雲:"樊皮叛王"。樊皮即樊侯仲皮,是樊仲甫的後人。

公元前664年,周王室命虢公讨伐樊國,并把樊皮抓回京師。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将陽樊之地賜給晉國,晉文公圍樊,樊人不服,後有感于樊人德行,才放樊人出城,樊國遂為晉國所有。由此,對于姬姓樊國的疆域,最終被晉國占據了。

周宣王在位時,分封了6個諸侯國,你都知道嗎?

五、楊國

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在西周時期,原本存在一個姞姓楊國。姞氏是漢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被認為是上古八大姓之一。5000年前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傳統的姓氏。西周時期,姞姓楊國被戎狄消滅。

姞姓楊國滅亡後,周宣王把兒子尚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一帶),為楊侯,這就是姬姓楊國。進入到春秋時期,晉獻公吞并了楊國。

六、鄭國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友于鄭(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一帶),建立鄭國。鄭桓公聽從了太史令的建議,于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鄭桓公三十三年),将他的族人遷移到洛水東部,居住在虢(今河南省密縣東南)、郐(今河南省荥陽市北)獻出的10座城邑,也成為了後來鄭國的基礎。

周宣王在位時,分封了6個諸侯國,你都知道嗎?

由此,到了東周時期,鄭國遷移到今河南省一帶,建都于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一帶)。對于鄭國來說,主要版圖位于今河南鄭州一帶。春秋初期,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并稱霸諸侯,進而有春秋小霸的說法。在春秋時期,鄭國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諸侯國,比如鄭國的立場,往往會影響到晉國和楚國的争霸戰争。到了戰國初期,鄭國被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消滅了。鄭國立國共計432年,傳位24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