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齒頰留香”美譽的杏仁餅,你吃過嗎?
2021年元旦假期,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推出“節慶‘歎’非遺——元日迎春,趣玩非遺”元旦系列活動,在熱鬧的假期中拉近非遺與生活的距離,為市民獻上了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

親手制作杏仁餅
1月1日,咀香園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非遺項目工作主要負責人代學偉來到廣東省文化館,為現場觀衆講述杏仁餅的曆史淵源和制作工藝。
杏仁餅裡沒有杏仁,為何如此命名?據說,咀香園杏仁餅傳統制作工藝發源于中山石岐,由清光緒末年興甯裡蕭友柏的妾侍林大姑指導女傭潘雁湘創制。時值蕭家老夫人壽辰,用綠豆粉和糖腌制過的肥豬肉片制作而成的綠豆夾肉餅成了待客小點。
講述杏仁餅的故事
這道點心入口甘香松化,肥而不膩,咀嚼有杏仁香味,賓客品嘗後,贊不絕口。從此,綠豆夾肉餅流傳開來,成為當地節日送禮招待親友的佳品,因其形狀似杏仁且有杏仁香味,故稱杏仁餅。
1911年蕭家開始作坊式生産杏仁餅,并使婢女到泰東戲院等叫賣以幫補家用。1918年,因政府規範工商稅收,蕭家正式進行工商登記生産杏仁餅,店号“咀香園”。2006年,“咀香園”被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号”稱号。
制作杏仁餅
随後,參加活動的學員們跟随代師傅有模有樣地動手制作自己的杏仁餅。學員們将綠豆粉與特制的豬肉餡料依次填入餅印,用力按壓,最後輕輕敲打餅印四邊,将餅脫模。
工序看似簡單,但脫模時需要的“巧勁”并不容易掌握。孩子和家長們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地試驗,終于能做出滿意的作品。
指導脫模要領
剛滿8歲的小宇驕傲地告訴記者,自己做出來的杏仁餅,味道一點都不比外面賣的差。“我想多做一點,給外婆外公也嘗嘗!”他興奮地說。香酥可口的杏仁餅不僅凝聚了制作者的美好願景,還将這份祝福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活動的從業人員告訴記者, 希望通過“節慶‘歎’非遺”品牌活動讓廣東省珍貴瀕危并具有曆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廣泛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激發年輕人的學習興趣,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借此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揚廣東的非遺。
成品
據主辦方介紹,接下來的2天,廣東省文化館還将推出廣彩瓷燒制技藝體驗課、端硯拓印體驗課、非遺尋寶、古琴體驗等活動。有興趣的小夥伴們,一定要來廣東省文化館簽收這一份“非遺大禮包”哦!
【記者】楊逸 實習生 孫羽嘉
【通訊員】 李曼霞
主辦方供圖
【作者】 楊逸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