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
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文學巨著《飛鳥集》。
而他在教育思想創新方面的作用卻被他作為詩人的名聲所掩蓋。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國際教育領域的先驅。1901年,那年泰戈爾40歲,正處于前後半生的交界點。自此,一代文學家,置身投進教育行業,懷揣着:“将孩子們從監獄中解救出來”的夢想。

為何說是“從監獄中解救出來”,這來源于泰戈爾的童年學習經曆。泰戈爾入學後,繁重的功課和各式各樣的體罰讓他對學校的教育感到非常的失望。在他看來,學校就像一個可恨的與殘酷的醫院和監獄的混合物。
基于自己對自己學生生活的回憶,泰戈爾最開始在印度Santiniketan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是最初實踐他教育思想的地方。
泰戈爾的和諧教育思想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要接受它,而不僅僅是了解它,我們也許會因有知識而變得強有力,但是,我們一定會因和諧一緻而達到圓滿。最高明的教育是這樣的,它不僅給我們以知識資訊,而且還使我們的生活與一切存在保持和諧一緻。”
01
和諧的人性
泰戈爾的人性論中一直貫穿着和諧思想:
人具有追求内在完美的天性。泰戈爾曾說,人生要“生如夏花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尊重自我和個性的價值。泰戈爾曾說,“别踩住我的思想”。泰戈爾認為過去學校的教育制度扼殺了兒童的個性、天性。[2]
02
和諧的教育目的
泰戈爾的教育目的論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他追求順應兒童自然天性進而使得兒童得以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
他在抨擊當時的教育弊端時,在《教育》篇裡将學校比作施工的工廠和機器,教師是工廠裡的機器部件,泰戈爾認為這是沒有靈魂的教育,他要解救這些孩子,“為了把人的靈魂從掩蓋中解脫出來,我們的教育中必須傳播這種光明的因素”。
03
教育要與大自然和諧
泰戈爾認為,教育要适應人的性情,并且要和大自然結合起來,讓大自然和人的本性和諧統一起來。他推崇過去印度的森林學校,是以,他把自己的學校建立在了和平之鄉。在他創辦的學校,學生圍繞自然,在戶外上課。泰戈爾希望他的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中也能感到自由。因為當他發現自己無法思考并在教室的四面牆内感到幽閉恐懼症時,他自己已經辍學了。[3]
04
教育要與社會、生活和諧
泰戈爾反對教育與社會、生活割裂。他借鑒歐洲教育與民族生活相聯系的精髓,建議學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事務。在通路俄國學校後,他稱贊俄國學校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他們辦學校不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考試或者使他們成為研究人員,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05
教育要與文化和諧
泰戈爾認為,教育一方面要弘揚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促進世界文化交流,使二者和諧統一,共同發展。注重全面培養,音樂、美術、詩歌是靈感的源泉,不容忽視。倡導多樣而統一的文化模式,推崇本國的文化,但不固步自封。
探索泰戈爾創辦的學校
泰戈爾的教育思想有四個基本原則:自然主義、人文主義、國際主義和理想主義。
1901年,泰戈爾建立的這座國小的辦學宗旨用泰戈爾自己的話來說最為貼切:“最高的教育不僅僅是給我們提供資訊,而是讓我們的生活與所有存在和諧相處。”
之後在1921,他創辦了國際大學Visva Bharathi,“全世界都能找到窩的地方(Yatra visvam bhavatyekanidam)”。Visva Bharati緻力于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用自己的母語傳授知識和智慧,提供思想、心靈和意志的自由,一種自然的氛圍,并最終豐富印度文化。[4]
不管是最初的Santiniketan,還是後來的Visva Bharati都是基于這些原則。
泰戈爾開發了一系列獨特的課程,将藝術、人類價值觀和文化交流融合為一體。在Visva Bharati的校園裡,你可以從每一塊磚、每一棵樹、每一個建築、每一個課程、每一個活動中感受到教育和諧的存在。
“孩子們有活躍的潛意識,
它像一棵樹一樣有能力從周圍的空氣中收集食物”
在Visva Bharati,可以看到泰戈爾的“夏花”,也可以找到“秋葉”,從泰戈爾時代延續至今的“露天課堂”,在自然中學習同時順應自然的教育模式。當然“露天課堂”并不等同于野地學習,而是黑闆置于樹下,教師學生或方或圓、或構作心形盤坐在樹下手工編織的墊子上,或講論,或誦書。休息時可以在墊子下攀爬和奔跑。
泰戈爾強調學習者與自然的接觸。是以除此上課方式之外,自然漫步和遠足也是課程的一部分,特别是關注自然現象。Visva Bharati鼓勵學生跟蹤昆蟲、鳥類和植物的生命周期。除了這些日常科目,還強調職業教育。靈活的課程表考慮到了天氣的變化和泰戈爾為孩子們創造的季節性節日。[1]
而Visva Bharati郁郁蔥蔥的綠色和美學布局的校園,證明了泰戈爾的信念,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聯系應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
Chaitya是一個用泥土和煤焦油建造的小房子(類似于典型的孟加拉茅草屋),用來展示學生的藝術作品,而Taladhwaj是一個圓形泥屋,圍繞着棕榈樹幹建造,棕榈葉延伸到茅草屋頂上。[1]
在教育中,泰戈爾提倡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多樣性發展。
在Visva Bharati提供人文、社會科學、科學、美術、音樂、表演藝術、教育、農業科學和農村重建方面的課程。其中,它的藝術學院Kala Bhavan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藝術學院之一。
在這裡學生擁有完全的自由,符合泰戈爾《吉檀迦利》不朽的名言“在那裡,知識是自由的”,是以Visva Bharati的工作室每日24小時開放。
泰戈爾非常重視藝術教育,是支援和融合不同藝術形式的人之一。他曾邀請來自印度其他地方和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學者每天一起生活在這裡,并與Visva Bharati的學生分享他們的文化。他說: “沒有音樂和美術,一個國家就缺乏其最高的民族自我表達方式,人民就無法表達。”
在Visva Bharati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教師和學生,就像它的校訓“全世界都能找到窩的地方(Yatra visvam bhavatyekanidam)”一樣,Visva Bharati是一個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泰戈爾認為世界隻有在多樣中才能統一,印度文明在多樣文明裡才能彰顯光輝。最初建立的Santiniketan就埋下了國際化的種子,僅有的五位老師中就有一位英國人。之後Visva Bharati成長為“國際大學”,其最初就有安德魯斯、皮爾遜和埃爾赫斯特三位英國人,還有法國學者西爾凡·萊維夫婦。随後,布拉格的德國大學有名的東方學者莫利茲·溫特尼茨、查爾斯大學的博士維·萊斯尼……也來到這兒。并且泰戈爾還從法國、德國、瑞士、奧地利、捷克等歐洲國家獲得大量贈書。在這裡,“世界”的含義不斷深化。
泰戈爾教育理念的先進
一百多年過去了,泰戈爾創辦的學校從僅有五個學生的國小到幾千人的國際大學,其教育理念從未過時,迄今為止仍有借鑒意義。
比如,從“和諧的人性”理念出發,北京二十一世紀學校注重“以人為本”,提倡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并适應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21世紀充分落實全人教育理念,實行走班制,接納并尊重每個學生具有的不同的天賦,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成為鮮活具體的“人”。
國中生在入校後會得到專業指導教師的指導,得到一份專屬的個性化課表。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成績和興趣選擇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課程。個性化課表讓許多同學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成為一顆顆不同的星。
從“教育與大自然和諧”理念出發,阿德科特浙中分校将學校建立在山上,該學校位于金華浦江,毗鄰官岩山風景區,占地1170多畝,點狀供地保留了大量山林、農地、溪流、山塘,綠化率超過70%。
長在自然裡的國際學校,
放孩子到寬闊陽光的地方。
——浙中Adcote總校長李遠
秉承母校“Learning through the Outdoors”的教育理念,結合天然的自然環境優勢,未來學生們在浙中阿德科特将擁有大量的時間進行戶外活動,随着四季變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教育與文化和諧,據京領統計北京74所國際學校中23是以培養立足中華文化,放眼世界的國際化人才為辦學目标。
小結
今天,無論是從學校辦學的環境、理念,還是從目标角度出發,泰戈爾所提出的一些關于教育的道理和追求非常值得深思和借鑒的。對于孩子們的國際教育應該就像泰戈爾說的那樣“Visva Bharati像一艘載着我生命中最珍貴的寶藏的船”。
參考來源:
[1] https://www.thebetterindia.com/66627/santiniketan-rabindranath-tagore-bengal/
[2] 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4da86022a3a9794259a3b96f8a74a581318947a18e7f9386.html
[3] http://bhoomimagazine.org/2018/02/06/rabindranath-tagores-philosophy-on-indian-education/
[4] http://visvabharati.ac.in/file/Vision-and%20Mission-020321.pdf
圖源:上述參考來源中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