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上“徐霞客”:一名記者的深海“戰役”寫真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海上“徐霞客”:一名記者的深海“戰役”寫真

7月5日,新華社上海分社首席記者張建松(右)在中國航海博物館2021航海生活節上,向小朋友介紹深海知識。鄭麟攝

汪品先

近十年來,向海洋進軍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

探索海洋,尤其是探索深海遠洋的壯舉,喚起了全社會男女老少的興趣,赢得了全國上下共同的關注。幾千年來第一次,中華文明點燃探索海洋的火炬,一批批華夏兒女劈波斬浪,奮戰在深海大洋的前線,傳來科學探索的一個又一個捷報。張建松的這本《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正是這場深海“戰役”的寫真。

不同于大多數新聞報道和科普作品,這本書記錄了一位“戰地記者”在深海探索前線的親身經曆。近年來有關海洋的出版物數量猛增,但罕見文化人親身背着相機、頂着海浪,和科學家們一起進入深海第一線,根據長期考察經曆書寫的作品。《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的作者張建松是一位女記者,她冒着驚濤駭浪,多番探索南北兩極,12年裡出海近20次,有700多天航行在海上,足迹遍及太平洋、印度洋與南大洋,經常連續幾個月生活在海上,甚至在大洋深處度過春節。這種巾帼風采與戰鬥精神,令海洋科學界的行家們也愧歎不如。

正因為是“闖龍潭、入虎穴”的果實,她的作品不同凡響,字裡行間滲透着深海探索中科學家們的喜怒哀樂。她兩次參加國際大洋鑽探,能讓你體會到當岩芯從幾千米深處提上甲闆時,全船科學家們焦急的心态;她多次參加深潛航次,能讓你感受到在漆黑的海山上,突然發現深水珊瑚林時驚豔的喜悅。

令人驚訝的是這位文科出身的記者,能夠深入淺出地表達地質學家對岩石圈演化程序的疑問,描述生物學家對底栖動物群生态特征的追蹤。這本書既讓你感受海洋學家在科學前線的生活情趣,又向你轉述深海探索追求的科學内容。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也可以當作海上的《徐霞客遊記》來讀。

中國文學裡有不少遊記,但都局限于陸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裡的“水”并不是海洋。郦道元《水經注》中記述了1000多條河,徐霞客遍遊名山大川,可惜都不包括海洋。漢語傳說裡的海洋似乎也以負面為主,無論史前的精衛填海,還是北宋的媽祖佑民,主題都脫不開海難。國畫裡的水面,也很難看到《神奈川巨浪》的氣魄。華夏文明裡隐含的海洋基因,有待當代人努力激活。我們希望,張建松筆下21世紀探索深海的“戰場記述”,能有助于弘揚華夏文明裡的海洋成分。

同時《深海探秘――換一個角度看地球》也将為科學與文化的融合作出貢獻。“文”“理”間的斷層,是阻擋我國科學創新的路障,亟需科學界和文化界的有識之士,以身作則、齊心協力,通過雙方的努力加以彌合。當下科學新聞十分走紅,可惜在任務壓力下的記者們,往往滿足于“電話采訪”,而沒有工夫去弄明白科學的實際内容。在這方面,張建松的文章有着示範作用,希望媒體同仁都能夠對科學發生興趣,努力去了解所報道的科學内容,能夠多說自己融會貫通的話,而不再是人雲亦雲。

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海洋在各門學科中得天獨厚。尤其是深海遠洋,生活在陸地上的人所知太少,科學探索的見聞極具新聞價值。再說遼闊無涯的大洋,本身就是詩情的源頭。若說“俯察品類之盛”以陸地為佳,那麼“仰觀宇宙之大”絕對是海上最好。君不見百餘年前正是乘着甲闆上的海風,梁啟超詠賦《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周恩來吟唱“大江歌罷掉頭東”,留下了傳世不朽的詩句。說到這裡,讓我們來祝願本書的讀者能夠和作者一起,分享海洋勇士的豪情壯志,共同促進華夏文化中海洋成分的增長。

繼續閱讀